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以133Cs作为污染源,溶液培养印度芥菜和菊苣幼苗,研究植物螯合肽(phytochelatins,PCs)、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等含巯基肽类物质与Cs+胁迫毒理的内在联系。采用改良水培法培养印度芥菜和菊苣长至两片真叶,置于含铯[ρ(Cs~+)0~200 mg·L~(-1)]的营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取样,测定幼苗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Cs~+富集量,5,5’-二六硝基苯甲酸(DTNB)比色法测定PCs和MT含量。结果显示:随着Cs~+浓度[ρ(Cs+)25~200 mg·L~(-1)]增加,印度芥菜和菊苣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显著降低(P0.05),印度芥菜的生物量降低幅度小于菊苣;Cs~+的富集量均显著增加,印度芥菜对Cs~+富集量大于菊苣,印度芥菜地上部、菊苣根系分别是Cs~+的主要蓄积部位;非蛋白巯基肽类(non-protein thiol,NPT)、植物螯合肽(PCs)、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和金属硫蛋白(MT)含量变化均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均表现为根系地上部,印度芥菜菊苣。当ρ(Cs~+)100 mg·L~(-1)时NPT、PCs、GSH和MT达最大值。结果表明,菊苣对Cs~+处理敏感,印度芥菜具有较强的吸收和转运Cs~+的能力,Cs~+处理诱导合成PCs、GSH和MT含量显著增加,这是印度芥菜对Cs~+耐性较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2.
亚铁氰化铜—硅胶对钴,锌,铯和铈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采用重量法、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和γ能谱法等分析手段,较系统地研究了CuFC-SiO2对Co、Zn、Cs和Ce等核素的静态和动态交换平衡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吸附体系的pH、温度、搅拌时间和离子浓度等对Co、Zn、Cs和Ce的吸附率和交换容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一定条件,其吸附能力顺序为Cs>Zn>Ce>CoCuFC-SiO2用作现场定量浓集海水中60Co、65Zn、137Cs和144Ce等核素,用γ谱测定其活度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3.
利用402—A原子吸收仪测定水中钾和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良 《辽宁城乡环境科技》2003,23(3):16-17
钾、钠的测定,以往采用重量、容量、比色法,分析步骤复杂,后用火焰光度法,灵敏度高于化学法,但需用化学分离法除去干扰物。笔者采用乙炔-空气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连续测定钾、钠,加入铯盐电离抑制剂消除钾、钠的相互干扰,在一份样品中同时完成钾、钠含量的测定,一般量的钙、镁、铁、锰等不干扰测定。 相似文献
44.
45.
46.
蚕豆对铯的吸收蓄积及亚细胞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改良水培法培养蚕豆幼苗至2片真叶,置于含铯(ρ(Cs+)8.24(CK)~200 mg·L~(-1))的营养液中处理7 d、14 d、21 d后取样。采用差速离心法分离亚细胞组分,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根、茎、叶及各亚细胞组分的Cs+含量,分析蚕豆幼苗对Cs+的吸收蓄积及亚细胞分布特点,研究蚕豆对Cs+的富集转运特征及耐受机理。结果显示:蚕豆3种器官对Cs+的蓄积量为根叶茎,根对Cs+的蓄积量占总量的65.13%~83.17%,最高(ρ(Cs+)200 mg·L~(-1)时)达到518.40 mg·kg~(-1)FW(7 d)、1 949.74 mg·kg~(-1)FW(14 d)和3 614.03 mg·kg~(-1)FW(21 d);蚕豆根、茎、叶中Cs+的亚细胞分布主要集中在细胞壁和可溶性组分中,Cs+相对含量分别达到75.84%~99.06%(根)、79.06%~100%(茎)、82.95%~100%(叶);细胞核、前质体、叶绿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仅含少量的Cs+(25%)。结果表明,蚕豆根、茎、叶细胞主要通过阻滞作用,将Cs+结合固定在细胞壁,并将进入细胞质基质的一部分Cs+转运到液泡内,暂时或"永久性"存贮,有效降低了细胞器、胞质溶胶(cytosol)及内含物中的Cs+含量,极大地减缓了Cs+对细胞器的功能性损伤,这是短期内蚕豆未表现出明显中毒症状的原因,也是蚕豆耐受Cs+胁迫的重要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47.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纳米片状K/Zn/Sn/S金属硫化物(KZTS-NS),并研究了KZTS-NS对Cs+的吸附特性及机理。结果表明,KZTS-NS具有快速的吸附Cs+动力学特性,仅需10 min即可达到吸附平衡,此时Cs+去除率为96.50%;KZTS-NS对Cs+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最大吸附容量为133.96 mg·g−1,高于报道的其他吸附剂,且吸附是个自发、吸热且熵增的过程;KZTS-NS能够在pH为3~10内对Cs+保持良好吸附效果;溶液中共存离子对KZTS-NS吸附效果的影响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Mg2+>Ca2+>Na+>K+,在自来水中、矿泉水、湖水和海水中KZTS-NS对Cs+的去除率分别为42.14%、25.15%、14.14%和4.44%。此外,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技术对吸附铯离子(Cs+)前后的KZTS-NS进行表征以揭示吸附机理。结果表明,KZTS-NS具有纳米片形貌,K、Zn、Sn和S元素在表面均匀分布,吸附Cs+后形貌保持不变,并且XRD特征峰往低角度方向偏移,对应的晶面间距增大;由XPS图谱和定量分析可知,KZTS-NS对Cs+的吸附机理为离子交换。总之,KZTS-NS能够快速、高效地去除废水中的Cs+,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本研究将为放射性废水中Cs+的处理提供技术参考和基础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8.
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