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6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72篇
安全科学   48篇
废物处理   45篇
环保管理   31篇
综合类   459篇
基础理论   112篇
污染及防治   67篇
评价与监测   39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36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791.
艾扬  孔东东  于畅  沈扬  李剑 《环境科学》2017,38(1):195-200
本文以重金属锌为研究对象,应用重组人甲状腺激素受体(h TR)基因酵母快速测试方法,检测溶解态腐殖酸对锌抗甲状腺激素干扰效应的影响,利用阳极溶出伏安法(ASV)检测溶解态腐殖酸与锌作用后,生物有效态锌含量的变化,同时利用三维荧光光谱中的激发-发射矩阵(3DEEM)技术初步考察腐殖酸与锌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氯化锌具有显著的抗甲状腺激素干扰效应,其RIC20(抑制率为20%时氯化锌的浓度)值为1.70×10-5mol·L~(-1),当腐殖酸与氯化锌作用后,其抗甲状腺激素干扰效应降低了30%~50%,ASV测试结果表明当腐殖酸和氯化锌溶液混合后,生物有效态锌含量明显降低,与生物测试结果相似;紫外照射腐殖酸与氯化锌的混合体系后,其抗甲状腺激素干扰效应上升,但仍低于未加腐殖酸氯化锌溶液的抗甲状腺激素干扰效应值;3DEEM的测试结果表明氯化锌能够降低腐殖酸荧光峰的荧光强度,能够直观地表征腐殖酸与氯化锌相互作用.上述结果可为研究环境水体中锌的生物毒性及锌水质基准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92.
砷与镉、锌离子对斑马鱼的联合毒性实验   总被引:49,自引:2,他引:49  
联合毒性实验在水环境污染评价中极为重要,为了研究砷、镉、锌混合污染的联合毒性,以斑马鱼为实验生物,采用相加指数法进行了联合毒性实验。结果表明,As3+与Cd2+,以及As3+与Zn2+共存时的联合毒性均为拮抗作用,而Cd2+与Zn2+的联合毒性主要为毒性剧增的协同作用。但当As3+,Cd2+,Zn2+3种毒物联合时其毒性为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793.
锌精矿造粒、焙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采用几种粘结剂进行造粒试验,对成粒矿进行静态焙烧试验,提出造粒和焙烧试验工艺条件及参数,为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试验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794.
通过对受铜、锌污染的河流水样、底泥、土壤及植物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选矿废水对河流水质造成较严重的铜、锌污染,铜超过地面水Ⅳ、Ⅴ类标准和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锌超过地面水Ⅱ、Ⅲ类标准,河流底泥中铜、锌严重超标。生长于污染水体中的植物,其铜、锌含量显著地高于对照植物,即植物污染严重。在几种试样植物中,紫茎泽兰铜、锌含量最高,其次是光叶蕨。此外,研究表明,污染植物铜、锌具有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795.
1,2,3-三氯丙烷(TCP)是一种新兴的人工合成有机污染物,其造成的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有效的治理方法亟待探索。为明确不同氧化还原方法对TCP的降解效果,选用自制的绿茶还原纳米铁(GT-NZVI)、纳米零价锌(NZVZ)及活化过硫酸盐3种化学修复剂,分别开展对TCP的降解试验。结果表明:GT-NZVI颗粒具有较好的分散性,但对TCP的降解效果不明显;利用羧甲基纤维素(CMC)作为悬浮剂可实现NZVZ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悬浮,且能有效降解TCP,36h后TCP基本降解完全,反应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反应速率常数为0.10h~(-1);利用柠檬酸(CA)作为螯合剂,Fe~(2+)活化过硫酸盐高级氧化技术可以有效降解TCP,当S_2O_8~(2-)、Fe~(2+)、CA摩尔比为20∶5∶1时,反应24h,TCP降解率为40.8%,反应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反应速率常数及半衰期分别为0.11d~(-1)和6.3d。  相似文献   
796.
针对微量元素锌对小麦在大田生长发育状况,进行了模拟盆载试验,以此研究小麦受不同数量锌元素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797.
对测定水中硝基苯类化合物的锌还原-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进行优化,简化了操作步骤,并将参加显色反应的水样体积由4.0 mL增加至8.0 mL,比色皿厚度由10 mm增加至20 mm,方法推荐检出限由0.20 mg/L降至0.05 mg/L,实验室检出限为0.042 mg/L,改进后的方法对标准样品的测定结果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798.
碱性土壤锌镉比对小麦籽粒镉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北方地区小麦镉(Cd)污染形势严峻.土壤锌(Zn)与Cd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但两者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区域调查及大田实验,探究了北方碱性小麦土壤锌镉比(Zn/Cd)与小麦籽粒Cd含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土壤Zn/Cd与小麦籽粒Cd含量显著负相关.施加硫酸锌(增Zn)及深翻耕措施(降Zn)均能显著提高土壤Zn/Cd,并降低小麦籽粒Cd含量.其中,增施100 mg·kg-1的Zn2+,可将土壤Zn/Cd增加61.2%,并使小麦籽粒Cd含量降低9.28%;将土壤0~30 cm及30~60 cm土层互换的深翻耕措施,可将土壤Zn/Cd增加45.8%,并使小麦籽粒Cd含量降低13.5%.综合区域调查及大田实验数据,发现当土壤Zn/Cd小于50时,小麦籽粒Cd含量全部超标且有98.4%的样品超标1倍以上;而当土壤Zn/Cd大于100时,小麦籽粒Cd含量超标风险显著降低至11.9%.该阈值的确定对于小麦Cd污染防治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99.
通过营养液培养并采用差速离心技术和化学试剂逐步提取法,分析了Cd和Pb及不同Zn盐对长柔毛委陵菜(Potentilla griffithii var.velutina)叶片、叶柄和根中Zn的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对照外,长柔毛委陵菜体内46%~74%和16%~33%的Zn分别分布在细胞壁和可溶部分中;在所有处理中,细胞壁和可溶部分的Zn含量占总量的74%~95%,这说明细胞壁和可溶部分是Zn在植物体内的2个主要分布位点.与对照相比, Zn、Cd和Pb的添加使Zn在细胞壁的分配比例显著增加9%~38%(P<0.05),而可溶部分的分配比例则显著减少6%~40%(p<0.05).与单Zn处理相比, Cd和Pb虽然没有改变Zn亚细胞分布中"细胞壁>可溶部分>细胞核和叶绿体>线粒体"的格局,但增加了在细胞壁或可溶部分的分配比例,促进Zn向细胞壁或液泡中转移.Zn在长柔毛委陵菜体内以多种化学形态存在:在对照中植物各部位和单Zn处理的叶片中, Zn的乙醇提取态和水提取态所占比例达到61%~87%;在单Zn处理的叶柄和根中, Zn的氯化钠提取态和乙醇提取态占总量的62%~73%;在Zn/Cd和Zn/Pb复合处理中,氯化钠提取态、乙醇提取态和水提取态等3种化学形态占总量的70%~89%.Zn、Cd和Pb的添加大多提高了Zn的氯化钠提取态的分配比例,而降低乙醇提取态的分配比例,促进Zn向活性较弱的结合形态转移.这些结果表明细胞壁固持、液泡区隔化和活性较强化学形态的减少是长柔毛委陵菜在单Zn处理、Zn/Cd和Zn/Pb复合处理下耐Zn的主要机制.此外,不同Zn盐对长柔毛委陵菜的Zn亚细胞分布没有明显影响,而硝酸锌处理使Zn的乙醇提取态成为优势形态.  相似文献   
800.
豆渣对水中Cd2+和Zn2+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新型生物吸附剂豆渣对水中Cd^2+和Zn^2+的吸附机制和吸附能力;分析了吸附时间、溶液pH、豆渣质量浓度和重金属离子质量浓度对重金属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豆渣对Cd^2+和Zn^2+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在Cd^2+溶液和Zn^2+溶液的pH分别为6.0和7.0、质量浓度为50mg/L、豆渣质量浓度为10.0g/L的条件下,吸附12h,Cd^2+和Zn^2+的去除率分别为96.O%和89.4%。通过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拟,得出豆渣对Cd^2+和Zn^2+的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9.61mg/g和11.11mg/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