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5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94篇
安全科学   68篇
废物处理   44篇
环保管理   36篇
综合类   506篇
基础理论   139篇
污染及防治   69篇
评价与监测   40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为探究重金属与环境激素的联合毒性效应,以普通小球藻为受试生物,开展了锌与双酚A的单一及复合暴露对普通小球藻的急性毒性、叶绿素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及抗氧化应激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单一暴露条件下,锌和双酚A对普通小球藻的EC50分别为5.10 mg·L-1和17.37 mg·L-1,仅在锌离子质量浓度低于0.25 mg·L-1时可促进普通小球藻叶绿素合成,而其他各暴露组中锌和双酚A对普通小球藻的光合作用具有抑制效应,采用等毒性配比法进行联合毒性试验,由相加指数法判断锌与双酚A对普通小球藻的联合作用类型为协同作用;藻细胞可溶性蛋白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含量随锌与双酚A暴露浓度的增加被显著诱导,且高浓度的复合暴露对普通小球藻造成明显的氧化损伤.研究表明,锌与双酚A复合暴露会加强其在水环境中的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132.
采用低饱和共沉淀法制得锌/铜/铝类水滑石化合物(Zn5CuAl2(OH)16CO3·xH2O),在450℃焙烧得焙烧物,通过XRD ,FT-IR ,SEM和TG-DSC等手段对样品的结构、形貌和热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将其焙烧物用于吸附模拟印染废水中的阴离子染料活性艳橙,结果表明,pH值在2~9,经吸附90 min ,其对印染废水的吸附性能最佳,染料去除率达96%以上。  相似文献   
133.
土壤溶液性质对Zn的形态变化及其微生物毒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集了我国具有代表性的12种不同性质土壤,利用基础诱导硝化(SIN)方法测定了不同土壤中锌的微生物毒性阈值,同时利用850离子色谱仪与WHAM6.0模型,测定了溶液不同阴离子组成及自由Zn2+含量,建立了基于不同土壤性质与溶液离子的土壤中Zn毒性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基于SIN测定的不同土壤Zn微生物毒性阈值在不同土壤间有显著差异,其中EC50从196mg/kg至1310mg/kg;EC10值从48mg/kg增加至682mg/kg,不同土壤EC50与EC10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比例分别达到了6.68及14.3倍,表明土壤性质对Zn的微生物毒性有非常显著的影响;基于SIN的Zn的毒性阈值ECx(x=10,50)与溶液自由Zn2+浓度的负对数p(Zn2+)间呈正相关关系,表明随着土壤溶液中自由Zn2+值的升高,Zn的毒性逐渐增加.土壤pH值、OC、CEC、F-、Cl-、Ca2+及Mg2+与Zn的毒性阈值ECx(x=10,50)及p(Zn2+)呈正相关关系,其中土壤pH值为最重要的影响因子,偏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其次为OC、CEC及F-,ECx与溶液中NO3-, SO42-呈负相关关系.基于不同主控因子的土壤中Zn毒性阈值(ECx)及P(Zn2+)的预测模型表明,pH值、OC、CEC、F- 四个变量因子分别解释了log(EC50)、log(EC10)及p(Zn2+)预测模型变异的89.9%、81.2%和92.3%.  相似文献   
134.
针对我国高原地区高寒干旱的气候环境与缺锌的土壤结构,提出利用天然黏土(凹凸棒)与造纸废料衍生物(木质素磺酸锌)作为基质原料,并采用溶液聚合法制备多组分多功能化缓释锌肥的研究思路。经测试,该产品吸水率可达320 g/g,缓锌时间超过30 d,达相关的国家标准要求。该研究对生态修复工程领域的应用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指导意义,并对我国践行"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大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5.
利用苔藓口袋(Moss bag)和总悬浮颗粒物(TSP)同步监测相结合,研究在上世纪80—90年代土法炼锌地区排放到大气中镉的迁移影响.结果发现,土法炼锌区域100 m内大气TSP中镉含量达129.4 mg·kg-1,土壤中镉含量为12.64 mg·kg-1,Moss bag监测镉总沉降速率达到47.20 mg·m-2·mon-1;在污染源下风方向10 km处TSP中镉含量仍达到27.3 mg·kg-1,土壤中镉含量为2.75 mg·kg-1,Moss bag监测镉总沉降速率达到5.18 mg·m-2·mon-1;随着与污染源距离增加,大气TSP和Moss bag镉沉降速率、土壤中镉含量均呈现逐渐降低的一致性趋势;Moss bag监测镉干沉降速率占总沉降速率的比例变化范围为58%—79%,说明从大气向地面沉降的镉总量中以干沉降为主,是重力影响的由大气向地面沉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6.
运用毒害区计算方法对本部贮存的氯气泄漏后扩散的半径进行估算,同时以扩散的半径作参考,提出氯气泄漏的处置方法.  相似文献   
137.
电解锌冶炼废渣收集、转移、贮存与利用处置过程的环境管理是困扰铅锌冶炼行业的瓶颈问题之一.对典型电解锌冶炼各工艺段废渣及原矿中的重金属组成与赋存形态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废渣的环境效应和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典型电解锌冶炼原矿中存在高含量的Zn、Pb等重金属元素,各工艺段废渣中Zn、Pb、Cd和M n等元素含量较...  相似文献   
138.
说到危险化学品,人人都恐惧。腐蚀、毒害、爆炸、燃烧……任何一种危化品,都或多或少地具备“为祸人间”的特质。由于可能给人体、设施和环境带来严重危害.社会上谈“危”色变的人不在少数。  相似文献   
139.
羟基化锌催化臭氧氧化去除水中痕量磺胺嘧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实验室制备的羟基化锌(ZnOOH)为催化剂,研究了其催化臭氧化去除水中痕量磺胺嘧啶(SD)的效能,通过研究叔丁醇对催化效果的影响,推断了催化反应机理,探讨了臭氧投加量、水质因素、催化剂投加量和使用次数对催化性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ZnOOH对臭氧氧化水中的SD有较强的催化活性.催化剂表面结合的羟基基团有利于催化反应.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蒸馏水中反应30min时,催化臭氧化比单独臭氧化对SD的去除率提高了47.7%.催化过程遵循自由基反应机理,SD的去除效果随催化剂投加量的增加而提高,催化剂在重复使用后催化效果基本不变,水中的氯离子可以明显降低催化剂的活性,偏碱性条件下,催化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40.
以玉米(ZeamaysL.)为研究对象,采用盆栽试验,观测在重金属锌污染的土壤(总锌含量为1412.1mg·kg0)上施用不同改良剂(石灰、石灰+泥炭、石灰+胡敏酸钠、石灰+泥炭+硅肥、石灰+胡敏酸钠+硅肥,分别简称S、SN、SH、SNG、SHG)对土壤锌形态、生物有效性及其在作物中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各种改良剂均显著提高土壤pH值,显著降低土壤弱酸可溶态锌和可还原态锌含量,提高可氧化态锌和残渣态锌含量;提高玉米生物量和产量,增产效果为SHG〉SNG〉SH〉SN〉S。施人改良剂可显著降低锌在玉米不同部位的吸收和转运,植株根、茎、叶、籽粒锌富集明显下降,以SHG、SNG的效果最明昂.S的效果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