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55篇
安全科学   12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155篇
基础理论   22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25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利用荧光发射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研究了环境因素(pH值、盐度、共存离子和光照)对长江口不同区域(南支岸边、北支岸边、河道和海域)沉积物提取DOM样品与砷/(As/Sb)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DOM的荧光强度随水体pH值的升高而增大,其主要归因于类蛋白峰B、D峰的增强。Sb~(3+)对类蛋白峰B、D的淬灭最为明显,但不同pH值条件对DOM与As/Sb相互作用的影响不大。盐度的增加可促进As/Sb与DOM的结合。Ca~(2+)的加入可减弱As/Sb对DOM类蛋白荧光的淬灭作用,因此Ca~(2+)抑制DOM与As/Sb的相互结合,并且随Ca~(2+)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Mg~(2+)的影响很小。光照可促进DOM自身发生光降解,其对As5+淬灭类蛋白D峰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12.
锑矿土壤中As和Sb的分布、形态及生物可利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微波消解-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了晴隆矿区土壤中总砷和总,利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分析土壤中不同形态砷和.结果表明,各采样点土壤As、Sb含量分别为17.98—127.85 mg·kg-1、171.93—601.59 mg·kg-1,远高于贵州省背景值;土壤中砷和的存在形态均以残渣态为主,其次是有机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可交换态很少;土壤中生物可利用态占总和0.33%—1.72%,其含量为0.60—3.91 mg·kg-1,而土壤中生物可利用态砷占总和0.09%—0.57%,其含量为0.15—0.48 mg·kg-1.  相似文献   
213.
段平洲  黄鸽黎  胡翔 《环境化学》2019,38(5):991-998
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SnO_2-Sb掺杂碳纳米管复合材料,采用热压法将其固定在不锈钢网上制成平面二维电极,借助SEM、XRD对其形貌、微观结构及元素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循环伏安曲线(CV)、极化曲线(Tafel),线性伏安(LVS)对其电化学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锡金属均匀地负载到了碳纳米管上且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金属的掺杂使得碳纳米管电极具有更高的析氧电位和更小的阻抗.使用荧光光谱法测试了羟基自由基的产生能力,通过循环5次降解实验验证了电极的稳定性.降解实验表明,SnO_2-Sb/碳纳米管电极对低浓度头孢他啶具有很高的降解效率,在2 mA·cm~(-2)的电流强度下,60 min内可以达到90%的去除率.最后,针对不同的电解质和电流强度对电催化降解效率的影响,也通过实验数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14.
在湖南锡矿山矿区采集蔬菜类、主食类、肉类、蛋类等9种食物. 结果表明蔬菜类Sb浓度平均值为9.67 mg·kg-1,主食类及肉类的Sb含量较低,平均浓度分别为0.025 mg·kg-1和0.40 mg·kg-1. 胃肠模拟法测得的Sb生物可给性为9.0%~57.7%,其中蔬菜中Sb生物可给性显著低于主食类及肉类. 生物可给性与食物中Fe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75,p=0.02),还与食物的植酸、草酸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0.95,p=0.01;r=-0.77,p=0.016). 根据锡矿山周边居民各类膳食的摄入量进行健康风险评估,以食物中的Sb总浓度计算暴露风险时,居民每日经由食物摄入的Sb总量达10227.01 ng·kg-1·d-1,经生物可给性矫正后下降为1807.02 ng·kg-1·d-1,但仍高于USEPA建议的400 ng·kg-1·d-1的参考剂量. 说明矿区经由Sb污染食物暴露依然存在健康风险,且考虑生物可给性对准确评价暴露风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15.
在稀H:sO。介质中,以L-半胱氨酸作预还原剂,用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水中的。L-半胱氨酸的存在,改善了氢化物发生条件和增敏光谱测定信号,当在低酸度下发生的氢化物时,过渡金属离子的干扰显著地得到了抑制,灵敏度提高,方法的检出限为0.13μg/L,回收率为92.5%~106.5%。  相似文献   
216.
我国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现状十分严峻,严重威胁到饮水安全、粮食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稳定化是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中应用最广的风险管控技术,但由于不同类型重金属之间稳定化机制不同,同一类型重金属之间存在竞争吸附,其针对多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适用性值得商榷.材料研发是稳定化技术的核心,本文探究了典型基体材料(炭基材料、硅基材料、磷基材料、粘土矿物、石灰类材料、铁基材料、镁基材料)针对多阴离子复合、多阳离子复合和阴阳离子复合污染土壤稳定化的适用性.结果发现,还原铁粉(零价铁)针对不同理化性质土壤砷、、镉和铅等重金属均能够取得较好的稳定化效果,而硫酸亚铁和聚合硫酸铁由于铁盐水解导致土壤酸化,在稳定砷、的同时还可能会造成镉元素活化;石灰类材料主要通过改变土壤的酸碱度与氧化还原电位的间接作用实现多金属的稳定化,其作用效果针对不同土壤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一间接稳定化作用的长期有效性也值得进一步探究;活性炭、沸石等具有较强水相重金属吸附能力的多孔材料无法有效稳定土壤中的重金属,其投加会导致土壤砷、和镉等重金属的活化.研究结果可为多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稳定化功能材料的研制提供相应依据.  相似文献   
217.
为研究土壤淋洗技术对矿区周边高浓度(Sb)、砷(As)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筛选生物降解性能良好的淋洗剂,以广西河池市南丹县某矿区周边高浓度Sb、As污染土壤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低分子有机酸及淋洗条件(浓度、固液比、淋洗时间和淋洗级数)对Sb、As淋洗效率的影响,利用Wenzel连续形态提取法比较淋洗前后土壤中Sb、As形态变化,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量色散谱(SEM-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分析方法初步探索了淋洗去除土壤Sb、As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由于草酸(oxalic acid,OA)具有较强的酸性及还原性,其对Sb、As的淋洗效率最高,且在最佳淋洗条件下Sb、As淋洗效率分别可达91.18%、97.63%.高浓度污染土壤中Sb、As主要以铁铝氧化物结合态形式存在,占Sb、As总量的70%以上;OA淋洗后,土壤中结合态、残渣态的Sb、As向吸附态Sb、As转化. OA淋洗去除Sb、As的反应机理主要包括三方面:(1) OA的含氧官能团与Sb、As含氧阴离子竞争土壤颗粒中铁(氢)氧化物表面的吸附位点,发生配位交换,从而解吸出Sb、As;(2) OA的有...  相似文献   
218.
矿开采和含化合物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环境污染的加重,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带来风险,为缓解这一现象,采用液相还原负载的方式制备沸石负载纳米零价铁(Z-ZVI)复合材料,探究其对Sb(Ⅲ)和Sb(Ⅴ)的去除效果;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反应前后复合材料进行表征,并探究不同材料配比、溶液初始pH及无机阴离子对Sb(Ⅲ)和Sb(Ⅴ)吸附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沸石负载后的纳米零价铁(Z-ZVI)具有较高的比表面积(54.54 m2/g)和反应活性,能够有效吸附、还原高价.(2)在pH=7、1.0 g/L Z-ZVI的条件下,反应4 h对20 mg/L Sb(Ⅲ)和Sb(Ⅴ)的吸附率分别达到88%和62%,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3)Sb(Ⅲ)的去除率受pH变化的影响不大,但Sb(Ⅴ)的去除率随初始pH的升高而下降,溶液反应终点pH相比初始pH均有所上升.(4)XRD和XPS表征发现,Sb的去除过程中同时存在吸附和还原作用,Fe0氧化过程中...  相似文献   
219.
随着(Sb)矿的开采,Sb及其化合物对矿区周围生物暴露风险增大,Sb污染研究在国内外日益受到重视. 为阐明矿区Sb污染土壤对周边生物的毒性效应,本文通过向人工土壤添加焦酸钾(KSbO6H6)模拟受污染土壤,分别探究了Sb对土壤无脊椎模式生物——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存活、Sb富集、总蛋白、抗氧化系统酶、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的影响,并利用生物标志物响应指数(biomarker response index, BRI)对Sb胁迫下蚯蚓的毒性效应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表明:①蚯蚓死亡率与土壤Sb浓度和暴露时间剂量效应关系明显,经计算蚯蚓56 d LC50为4 380.37 mg/kg. ②蚯蚓对Sb仅有少量吸收,最高处理组(12 800 mg/kg)在暴露56 d后Sb富集量仅为213 mg/kg. ③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MDA在暴露28 d内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倒“U”型变化,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总体呈现“上升—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总蛋白随时间和处理水平增加呈现不断下降趋势. ④在暴露期间共计24个含Sb处理组中,20个处理受到中等及以下水平健康影响,仅有4个处理组BRI小于2.5,属于严重健康影响. 研究显示,总蛋白、SOD、CAT、POD、MDA均对Sb比较敏感,Sb对赤子爱胜蚓的毒性效应不强,该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土壤Sb污染提供关键毒理学数据.   相似文献   
220.
随着工业的发展,作为一种具有潜在毒性和致癌性的类金属元素,已经较为广泛地存在于水体和土壤环境中,显现出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并引起国际科学界的高度关注。文章综述了在水体和土壤环境中的污染现状、化学行为形态以及污染控制方面的研究进展。由采矿业、制造业带来的水土污染问题较为突出,目前的处理处置方法难以满足需求。今后需要在的水土环境化学方面加强研究,探讨的迁移转化规律;高效吸附材料的开发制备也是一个重要内容;植物组合修复土壤中的污染将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