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0篇
  免费   41篇
  国内免费   84篇
安全科学   119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2篇
综合类   255篇
基础理论   69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3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221.
城市化过程中黑碳的土壤记录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南京市为对象,通过3组共计10个土壤剖面的采样,用湿化学氧化法分析了土壤有机碳(organic carbon,OC)和黑碳(black carbon,BC)的含量.研究发现,南京城市土壤剖面中黑碳含量的变幅为0.22~32.19 g·kg-1,平均值为4.35 g·kg-1.第1组城市土壤剖面中黑碳含量的平均值为0.91 g·kg-1,第2组为8.62 g·kg-1,第3组为3.72 g·kg-1.城市土壤剖面中BC/OC值的变幅为0.03~1.59,平均值为0.29,其中BC/OC平均值的大小顺序是:受古代工业活动影响的第2组最大,受现代工业和交通人为活动影响的第3组次之,受古代居民生活影响的第1组最低.研究认为,在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工业和交通等人类活动引起的生物物质和矿物燃料(煤、石油等)燃烧产生的BC在土壤中都有不同程度的沉积和记录.BC含量和BC/OC值的大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人为影响过程和城市土壤的污染程度.城市区域BC的主要来源是矿物燃料燃烧,其中表层(现代层)主要来自交通车辆(尤其是柴油为动力的机车)排放的颗粒物质,而在古代(文化层)可能与燃烧用煤历史有关.  相似文献   
222.
受息烽河输入的影响,乌江渡水库的磷污染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但水库上游水体磷的释放以及河流筑坝对水库磷污染的影响却没有引起太多的重视。本文通过对表层沉积物和沉积物柱芯中磷及其形态的分析,研究乌江渡沉积物磷的污染现状和历史变化趋势及其对河流筑坝的响应。结果表明:1)乌江渡水库沉积物磷污染现已非常严重,远高于国内其他湖库;2)乌江渡沉积物磷含量从上游至下游有递增的趋势,且主要由NaOH-P的增加所致;3)乌江渡沉积物磷的空间变化可能源于不同粒径颗粒物或藻类的沿程沉降,也可能源于水体中Fe2+被氧化后引起磷的沿程沉降,但真实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的证实。这说明上游水库滞留在沉积物中的磷部分可能重新释放出来,导致乌江渡水库中上游沉积物磷的污染也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223.
张蓉  余光辉  李亚青 《环境科学》2018,39(4):1901-1909
以湖南祁阳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试验站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长期施肥措施对砷在土壤及作物籽粒和秸秆中累积的影响.供试土壤选择了4个不同施肥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单施有机肥(M)和化肥有机肥配施(NPKM).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长期(26 a)施肥措施(NPK、M和NPKM)均显著增加了红壤中总砷(As)和有效态砷含量,其中,NPK处理的红壤中砷含量超过国家标准值(40 mg·kg-1).长期施肥处理对非专性吸附态As影响最大,其次为残渣态As,晶型氧化物结合态As,但对专性吸附态As和无定型铁铝氧化物结合态As的影响较小.与CK、NPK、M处理相比,NPKM处理能显著降低土壤中As(Ⅲ)和As(Ⅴ)含量.此外,施用有机肥(猪粪)会导致玉米籽粒和秸秆中As的累积,而不会导致小麦籽粒和秸秆中的As累积.同步辐射红外显微成像和微束X射线荧光谱图显示了红壤样品中As、黏土矿物和有机官能团在微空间尺度上的高度异质性特征,表明As的有效性主要受铁氧化物和羟基碳的影响.  相似文献   
224.
底泥在表面流人工湿地污染物迁移转化中起到非常重要的载体作用,探究其营养盐的累积特征与释放规律对了解长期运行的表流湿地净化功能具有重要意义.以运行了5 a的盐龙湖表面流人工湿地底泥为研究对象,对不同位置底泥的总有机碳(TOC)、总氮(TN)和总磷(TP)含量进行分析并开展柱状芯样静态释放实验.结果表明,盐龙湖表流湿地运行5 a后,底泥整体属于中度污染范畴,营养盐累积水平主要受进水条件、水深和植物作用等影响.(1)顺着水流方向,表流湿地底泥营养盐含量表现升高趋势;(2)随着上覆水水深增大,底泥营养盐含量升高,碳受影响程度较深;(3)表流湿地植物的生长情况越好,底泥中累积的营养盐含量也越高.底泥营养盐释放趋势呈现为先升后降,在20 d后基本达到平衡.释放速率主要受湿地底泥营养盐累积水平影响,其规律与轻度营养型水库底泥较为相似.表流湿地底泥中包含的植物残体会使营养盐释放更强烈,研究结果可为长期运行的表面流人工湿地提升净化能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25.
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几乎每天都要与各种金属接触。金属与人体长期接触后,有时会发生金属中毒。由于金属种类很多,不同金属与人体接触后又会出现种类繁多的症状和体征。而口腔中的异常感觉,常常是金属中毒的重要的、早期的表现之一,掌握相关知识,有助于早期判断,可预先知道是否出现金属中毒或为何类金属中毒,从而及早采取正确的应对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26.
长期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活性碳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在23年的长期田间定位试验区,研究了不同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活性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施肥(CK)、无机肥(NPK)、有机肥(猪粪 紫云英绿肥)(OM)和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中,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潜在可矿化碳含量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潜在可矿化碳含量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从高到低顺序都为:NPKM>OM>NPK>CK,长期施用肥料,特别是施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能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潜在可矿化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从而保持和提高土壤碳库质量。同施肥处理A层的土壤活性碳占土壤有机碳的比率显著大于P层;同施肥处理同发生层各土壤活性碳占土壤有机碳比率从高到低的顺序为:潜在可矿化碳的比率(R2)>微生物量碳的比率(R1)>可溶性有机碳的比率(R3);同施肥处理同发生层土壤活性碳占土壤有机碳比率R1、R2、R3大小顺序都为:NPKM>OM>NPK>CK。除P层微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之间外,土壤有机碳总量与各活性碳之间以及各类活性碳之间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27.
论文以太湖上游的西苕溪流域为研究区,通过土地利用变化模型CLUE-S对未来15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空间格局进行模拟,并在此基础上,应用长期水文影响模型L-THIA模拟分析1985年、2002年以及未来15年后3种土地利用情景对地表径流的长期影响,并识别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转换水文效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①在相同的降雨条件下,2017年土地利用情景下年均径流深度较1985年增加61.6mm,且土地利用变化对月径流的影响在春季尤为显著,同时,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响应程度,以枯水年响应最强,丰水年响应最弱;②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转换产生的水文效应存在较大差别,以林地向建设用地转换的水文效应最为敏感,其次是耕地向建设用地、林地向耕地的转换,最后为耕地向林地的转换。文中采用水文模型与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相耦合的方法,可为土地利用变化水文效应的分析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228.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是调控农田土壤有机碳转化的重要措施,为认知秸秆配施氮肥对秸秆和长期施肥土壤有机碳矿化的作用机制,选取喀斯特长期施肥定位试验3种土壤(不施肥、无机肥、秸秆与无机肥配施),采用室内培养结合~(13)C示踪技术,设置不添加秸秆(对照组)及添加秸秆配施3种氮素水平处理(0、214. 0和571. 0 mg·kg~(-1),以干基土计),研究~(13)C标记的秸秆和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及其机制.结果表明,长期施肥土壤的秸秆CO_2排放量均显著高于不施肥土壤,且氮素水平显著影响不施肥土壤的秸秆有机碳矿化;长期施肥土壤激发效应均显著低于不施肥土壤,且低水平氮素配施降低秸秆添加引起的正激发效应,高水平氮素反而增大. PCA分析表明长期施肥、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均显著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其中秸秆与氮素配施显著增加土壤总PLFAs、细菌和真菌PLFA摩尔质量浓度(与对照相比,增幅分别为40. 3%~53. 0%、41. 1%~62. 6%和60. 5%~148. 6%),但氮素水平影响不显著,土壤G~+/G~-降低并稳定在0. 8左右.结构方程模型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增加土壤DOC含量、影响土壤革兰氏菌群落结构,从而影响秸秆和土壤有机碳矿化.上述结果表明秸秆还田配施低水平氮肥有利于提升喀斯特农田土壤固碳能力.  相似文献   
229.
利用静态暗箱法对关中平原27 a长期定位施肥农田氧化亚氮(N_2O)和一氧化氮(NO)排放通量进行周年(2017年6月到2018年6月)观测,目的是阐明N_2O和NO的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定量评估施用牛粪对气体排放的影响.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3种处理.对照(CK)处理全年不施肥.全化肥(NPK)和化肥加牛粪(NPKM)处理全年施氮(N)量为353 kg·hm~(-2),其中夏玉米季为188 kg·hm~(-2),均为尿素N;冬小麦季为165 kg·hm~(-2),NPK处理全部为尿素N,而NPKM处理尿素N与牛粪N的比例为3∶7.结果表明,CK处理气体排放通量较低且无明显季节变化,NPK和NPKM处理气体排放高峰主要与施肥和灌溉有关,N_2O和NO排放最高峰值分别为103. 0 g·( hm~2·d)~(-1)和71. 0 g·( hm~2·d)~(-1),均出现在NPKM处理玉米季.当土壤温度高于20℃时,NPK和NPKM中NO/N_2O比均与土壤充水孔隙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 0. 01),说明土壤温度和水分含量共同影响气体排放.各处理N_2O年排放量分别为0. 21、2. 32和2. 15 kg·hm~(-2),NPK与NPKM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 74); NO年排放量分别为0. 23、0. 80和1. 46 kg·hm~(-2),NPK和NPKM处理间差异显著(P 0. 05).说明长期施用牛粪对N_2O排放无影响,但可显著增加NO排放.  相似文献   
230.
基于长期试验资料对中国农田表土有机碳含量变化的估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吴乐知  蔡祖聪 《生态环境》2007,16(6):1768-1774
分析了文献报道的我国26个长期试验站点29个长期试验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情况,并据此分析了近20年来我国农田土壤表层有机碳储量的可能变化范围。收集的长期试验涉及水稻土、红壤、黑土、棕壤、潮土等15种土壤类型。选择每一长期试验的不施肥对照(0类)、有机碳含量增长最慢或下降最快(I类)、增长最快或下降最慢(II类)、纯化肥NPK平衡施肥(III类)4种处理进行分析,分别代表极端耗竭、不合理施肥、增长潜力和常见施肥情景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储量)变化。结果表明,对照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变化速率平均为-0.06g·kg-1·a-1;I、II、III类处理情景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率分别为-0.008g·kg-1·a-1、0.29g·kg-1·a-1和0.05g·kg-1·a-1。据此推算,在极端耗竭情景下,过去20年全国农田表土有机碳贮量减少419Tg;在I、II或III类处理情景下,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分别为下降99Tg、增加1.56Pg和增加208Tg。II类和III类处理情景的有机碳储量变化量差值表明,我国农田表层土壤具有较大的固碳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