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5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41篇
安全科学   15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57篇
综合类   205篇
基础理论   21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148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57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01.
通过OMI卫星数据分析了2005~2016年长江三角洲对流层甲醛柱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同时结合2008年和2010年各部门VOCs人为源排放量,利用BP神经网络和RBFN神经网络模型对对流层甲醛柱浓度进行了县域尺度上的回归模拟和各部门排放量贡献度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对流层甲醛柱浓度在2005~2010年存在着增加趋势,2011~2016年甲醛浓度有下降的趋势.高值区域分布在皖北苏北、上海及其附近,低值区域分布在浙西南一带.人为源排放使得经济发达地区的甲醛柱浓度显著增高.工业源在长三角的分布较为广泛,电力源分布稀疏且VOC排放量远小于工业源排放量,居民源的VOC排放量介于工业源和电力源之间,有明显的南北差异.交通源主要集中在苏南、浙北和上海附近,少部分沿交通线条状分布.机器学习算法可以较好地利用人为源排放数据对甲醛柱浓度进行模拟.神经网络的拟合精度可以达到0.6~0.8,比线性回归的拟合精度超出0.3~0.4.模型变量重要性计算显示各部门中居民源对甲醛柱浓度的贡献程度最高.研究对流层甲醛柱浓度的长期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深入研究臭氧污染,同时也为大气治理和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02.
本文紧密结合我国新型城镇化不断加快的形势需要,从生态环境空间管制分区类型确定、管制分区特征识别与内涵界定、管制分区综合评价、分区方案确定等环节,选取乌鲁木齐城市经济圈作为典型案例区,系统构建了城市群区域生态环境空间管制分区方法,制定了乌鲁木齐城市经济圈生态环境空间管制分区方案,提出了不同分区的发展指引。  相似文献   
403.
为了有效评估城市群碳储量变化,以天山北坡城市群为研究对象,运用PLUS模型和InVEST模型,动态评估2000~2020年及2030年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及碳储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2020年天山北坡城市群碳储量呈现持续增加趋势,且碳储量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2000~2010年林地面积的减少导致其碳储量减少约266×106t,2010~2020年草地面积的增加使其碳储量增加约69.14×106t.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生态保护情景和经济快速发展情景下碳储量预测值分别为8875.88×106t、8895.58×106t和8841.58×106t;经济快速发展情景下碳储量最低,生态保护情景下碳储量最高.土地利用是影响碳储量空间变化分布的第一主导因素,贡献率接近于90%,土地利用强度与碳储量协调性分析与两者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这一结论.土地利用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对碳储量产生积极影响,对于本研究区而言,生态保护发展情景可能更符合未来城市发展模式,研究结果能够为土...  相似文献   
404.
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度城市综合实力、构建城市创新体系,结合城市经济发展不一致指数,探究城市创新对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效应。结果表明:①京津冀城市群创新能力差距大,高等级创新城市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明显,其中北京市"虹吸效应"显著,天津市次之,河北省石家庄、保定、唐山科创能力在本省内较高。②城市群内部资源配置不均,城市间联系较弱,中心城市周边区域"岛、洞"现象明显。据此,提出京津冀城市群内部区域间资源整合的发展策略和区域协同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05.
探索城市群医疗与居住空间协同发展问题,可为城市群公共医疗资源均衡发展提供参考。运用闽三角城市群医疗与居住POI数据,通过ArcGIS软件空间分析方法,从4个角度进行空间协同分析,并基于城市群内部与整体两个层面讨论了协同发展未来方向。结果表明:闽三角城市群内部医疗与居住空间协同发展情况不同,需要把握各自特点,积极整合医疗资源。未来,医疗与居住空间协同发展需要以厦门市为核心,发挥“厦泉”与“厦漳”的区域优势,同时注意整体和局部的均衡。  相似文献   
406.
结合社会网络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构建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模型,分析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空间格局,并探讨优化策略。结果表明:关中平原城市群旅游经济网络联系较为紧密,呈“中部强、两翼弱”态势;形成以西安为首,宝鸡、渭南、咸阳为次级核心的“一大三小”的发展模式;西安的控制与中介能力最强,引领作用有待提升。基于研究结论,提出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强化西安龙头引领作用;扩大交通供给,优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推动智慧旅游建设,增强城市间旅游交流合作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407.
基于2000—2020年数据,利用IPCC法对珠三角碳排放总量进行测算,然后运用STIRPAT模型将碳排放影响因素划分为7个维度,使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珠三角碳排放影响因素,并依据广东省发展目标提出8种预测方案。最后运用系统动力学对2021—2035年不同政策方案下的珠三角碳排放趋势进行动态预测。结果表明:1)既定政策情形下,珠三角2030年可实现碳达峰;2)一定的政策干预可以减少碳排放,但若政府放松管理,将无法实现碳达峰;3)实行单一减排政策情景下,碳达峰时间集中于2025—2030年;4)多种碳减排政策协调控制情境下可在2024年实现碳达峰,优于单一碳减排政策。结合空间杜宾模型分析与碳排放预测结果,提出增加城市绿化、重视政策间协调配合与城市间空间联系、优化产业结构、完善电力系统、加强居民绿色消费意识等政策建议,将有助于碳达峰的实现。  相似文献   
408.
碳达峰和碳中和是中国立足于经济发展阶段和全球可持续发展要求提出的一项战略目标。开展县级尺度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对指导区域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成渝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统计年鉴数据和夜间灯光遥感数据,探究成渝城市群碳排放和碳生态效应,并对碳生态压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成渝城市群土地利用净碳排放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289.90万t,且增速逐年减缓,主要碳源为建设用地,总体呈增长状态,年均增长291.70万t;林地是主要碳汇,呈缓慢增长。(2)碳源和碳足迹主要集中在成都市和重庆市主城区范围,部分分散在各地级市中心城区,碳汇主要分布在成渝城市群外围高山丘陵区,包括川西高原的部分区县、川东平行岭谷和重庆部分山区。(3)研究区总体呈碳赤字,碳生态承载力总体变化不大,碳足迹和碳赤字都呈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9.78%和12.18%。(4)高度碳生态承载力区主要分布在成渝城市群外围区县,高度碳生态压力区集中在以成都市和重庆市主城区为核心的区域以及各地级市主城区;研究区内部分区县碳生态压力有所缓解,但整体上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压...  相似文献   
409.
范峻恺  徐建刚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12):2875-2887
城市脆弱性是评价城市发展韧性状况的有效测度。目前我国对于城市脆弱性的研究以运用统计学方法评价特殊城市为主,尚未形成对区域城市群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科学客观评价方法。以滇中城市群为例,从环境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三个方面综合构建城市脆弱性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和BP神经网络综合建模方法,对2007—2016年10年间滇中城市群的城市脆弱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滇中城市群的城市脆弱性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城市组团之间差异较大,呈现出发展中的不均衡性。评价结果对滇中城市群韧性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区域城市群发展脆弱性研究提供一种科学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410.
绿地空间公平性揭示了居民能否平等享用绿地资源所提供的各项服务,以城市不透水面为表征的人类活动区域相对更适宜用于绿地空间公平性评价。本研究以城市不透水面像元为单位,综合考虑城市不透水面像元内部绿地组分及其周边绿地,结合基尼系数与空间自相关性分析,评价珠三角城市群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各年份的城市不透水面绿地空间公平性并探讨其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珠三角多数城市和区县(市)的不透水面绿地基尼系数在2005—2015年均呈现下降态势,表明其绿地空间公平性趋于改善;同时,各区县(市)的绿地空间公平性没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和集聚现象,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最后,从绿地空间公平性提升的角度提出了未来珠三角城市空间发展规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