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8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75篇
安全科学   10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256篇
基础理论   30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10篇
社会与环境   54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根据长江口和杭州湾北部沉积物粒度分析数据,研究表层沉积物类型、分布以及分区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受水动力条件、地貌类型以及泥沙来源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长江口表层沉积物在纵向分布上,自西向东粒径从粗到细、分选程度从好至差,在横向上自北港-北槽-南槽,沉积物粒度逐渐变细;水流动力作用强的河槽和波浪作用强的口门浅滩沉积物粒度较粗,水动力较弱的河口边滩及口外海滨区沉积物则较细。根据沉积物分布特征可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分为河口分汊河段沉积区、河口拦门沙沉积区、口外海滨沉积区和杭州湾北部沉积区等4个沉积区。  相似文献   
152.
长江口港口群建设条件与布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茳口港口群指以上海港为中心,分南北翼的杭州湾地区与苏北沿海地带以及以长江为中轴的各类港口所组成的组合式港口。它们可以充分利用江海水域资源,建设各类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大中小结合、综合性港与专业性港相配套的港口群体。同时,可以发挥两省一市的积极性,多快好省地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  相似文献   
153.
随着河口区接收上游人为氮排放量的增加,为这一区域氧化亚氮(N2O)的排放增加了很大不确定性。选择长江河口潮间带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原位静态箱法和静态顶空法,从2011年1月至12月对长江口沉积物 大气界面以及涨潮水 大气界面的N2O排放通量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现场观测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沉积物 大气界面N2O通量有着显著的时空差异。N2O排放通量在日变化以及季节变化上都表现出明显的源汇转变,就年平均排放通量,光滩带沉积物 大气界面达到了599 μgN2O/(m2〖DK〗·h),而海三棱藨草盐沼带与大气间N2O交换则十分微弱,为060 μgN2O/(m2〖DK〗·h)。对长江口涨退潮期光滩和草滩上覆水体 大气界面N2O排放通量的研究表明,长江口涨退潮期在夏季和秋季,无论是光滩还是草滩均表现为大气N2O的稳定排放源,其中夏季平均253 μgN2O/(m2〖DK〗·h),秋季平均排放通量为207 μgN2O/(m2〖DK〗·h)。作为河口区上游排放氮素的直接接收者,和沉积物 大气界面N2O排放相比,长江口涨潮水 大气界面N2O排放稳定而又显著,是长江口N2O排放的主要贡献者,应成为这一区域N2O排放的关注热点  相似文献   
154.
长江口盐沼带湿地生态演替过程中甲烷排放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甲烷(CH4)作为河口湿地碳循环的重要中间产物,是大气中仅次于二氧化碳(CO2)的第二大温室气体,其排放清单对于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技术,针对长江口盐沼带湿地CH4的排放通量展开了为期2年、每月1次的现场观测.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盐沼带湿地持续表现为大气CH4的净排放源,其中,2011年在海三棱藨草覆盖情况下,全年CH4平均排放通量达到了1.00 mg·m-2·h-1,2012年互花米草大规模入侵后,海三棱藨草生物量显著减小,全年CH4排放通量减小为0.55 mg·m-2·h-1.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沉积物有机碳含量、光合有效辐射及含水率等均不是影响长江口盐沼带湿地CH4排放的重要环境因子.在2011年,海三棱藨草生物量(p=0.001,r=0.928)、气温(p0.01,r=0.432)均与CH4排放通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全年CH4最大排放通量出现在生物量最大的夏季8月份;2012年随着互花米草的入侵,CH4排放通量在5月份达到了最大值,自5月份之后逐渐减小,互花米草的入侵使长江口中潮滩盐沼带湿地CH4排放通量整体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5.
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沉积物中石油烃污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4~2009年丰水期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的调查监测资料,研究了沉积物中石油烃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情况,分析了其影响机理.结果表明,石油烃平均含量为176.25mg/kg,沉积物无石油烃污染;沉积物中石油烃空间分布格局整体上呈由近岸向远岸递减的趋势,陆源输送、水动力条件、细颗粒物质的吸附以及絮凝作用是控制石油烃分布的主要因素;调查海域空间分布尺度上可以划分为4个海域,MDS排序分析以及ANOSIM检验均支持了划分结果;沉积物中石油烃含量为近岸最大浑浊带最高,其次为近岸区和泥质区,在远岸区则常年存在一个石油烃含量的低值区.  相似文献   
156.
2003年6月到2005年12月之间,在长江口徐六泾站位按月际采集表层水样用于颗粒态正构烷烃的测定。徐六泾颗粒态样品总正构烷烃含量在0.3~3.8 μg·L-1范围内,高值多集中在每年4月到8月。正构烷烃的碳数范围在C15 到 C36之间,主峰碳主要为C27、C29和C31。徐六泾颗粒态正构烷烃分布可分陆源输入优势型、陆源和水生生物混合优势型及石油污染型等3种类型,其中陆源输入为主,少部分冬、春季样品的分析结果显示为陆源与水生生物共同作用类型,可能与低悬浮颗粒物浓度和海水倒灌的影响有关。UCM结果显示徐六泾石油烃污染主要分布范围为C28-C33,与推测的船只燃料油污染相吻合。  相似文献   
157.
通过对采集于长江口水体15个不同采样点水样中的主要6种取代芳烃类化合物的浓度分析,依据3个基础营养级水平(藻、溞、鱼)的急性毒性效应[L(E)C50],采用欧盟适用于现有化学物质与新化学物质的风险评价技术指南(TGD)中的商值法对长江口水体中的1,3-二氯苯、1,4-二氯苯、1,2-二氯苯、六氯苯、2,4-二硝基甲苯、...  相似文献   
158.
长江口南北支浮游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口特殊的生态环境使得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密度和时空分布等生态特征有别于其它水体。2005年秋季(丰水期)和2006年春季(枯水期)对长江口南北支浮游动物进行了2个航次的调查,沿南北支由西向东设立3个采样断面共20个采样点。共采集到浮游动物227种,其中轮虫65种,原生动物107种,枝角类15种,桡足类40种。优势种包括龟甲轮虫(Keratella)、刺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砂壳虫(Difflugia)、表壳虫(Arcella)、砂壳纤毛虫(Tintinnid)、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汤匙华哲水蚤(Sinocalanus dorrii)、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象鼻溞(Bosmina)等。文章对南北两支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结构进行了比较,南支浮游动物的种类、数量及生物多样都高于北支,南北两支的浮游动物群落相似度很低。南北两支水域环境的不同造成其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较大差异,文章分析了环境因子与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其中水温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水温的季节性决定...  相似文献   
159.
于2014年2月(枯水季)和7月(丰水季)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海水中异戊二烯的浓度分布、季节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计算了其海-气释放通量.分析结果表明:枯水季和丰水季表层海水中异戊二烯平均浓度(范围)分别为(6.28±2.33)((2.96~13.68))和(57.01±80.60)((6.82~432.6)) pmol·L~(-1),季节变化明显,但两个季节浓度高值均出现在长江口东侧及浙江东南部海域.丰水季异戊二烯在不同盐度梯度的浓度分布表明,海水中异戊二烯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的原位生产,而不是直接由陆源输入.相关性分析中,仅发现枯水季温度与异戊二烯浓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此外,枯水季和丰水季异戊二烯海-气通量平均值(范围)分别为(3.82±5.29)(0.07~27.18)和(12.29±16.61)(0.08~61.14) nmol·m~(-2)·d~(-1),表明长江口海域是大气中异戊二烯的源.  相似文献   
160.
罗家宏  王华  刘晓晖 《环境工程》2019,37(11):30-35
长江口为研究区域,基于野外监测数据,分析近10年来徐六泾水域(A区)、东风西沙水源区(B区)、石洞口水域(C区)、南港水域(D区)、北港水域(E区)、启东港水域(F区) 6个水域中溶解态Cu的监测数据,运用MannKendall法对其进行趋势分析,以及运用R/S分析法预测Cu浓度的未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近10年来,A—E 5个水域中Cu浓度均处于较低水平,平均浓度分别为0. 005,0. 005,0. 006,0. 004,0. 004 mg/L,而F区中Cu浓度变化较不稳定,2014年前Cu浓度处于较高水平,此后恢复低水平状态,总体波动较大,平均浓度为0. 0189 mg/L。2)在Mann-Kendall法趋势分析中,总体而言,在研究时期内,6个水域的分析结果 UF基本0. 5,即Cu浓度持续平缓下降,具有与过去相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