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5篇 |
免费 | 37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74篇 |
环保管理 | 14篇 |
综合类 | 87篇 |
基础理论 | 6篇 |
污染及防治 | 5篇 |
评价与监测 | 5篇 |
社会与环境 | 3篇 |
灾害及防治 | 4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7篇 |
2020年 | 18篇 |
2019年 | 21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12篇 |
2014年 | 35篇 |
2013年 | 12篇 |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19篇 |
2010年 | 21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21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15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火灾探测报警系统是剧院等大空间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火灾的早期发现和扑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全数字图像型监测技术可对剧院在空间火灾发展态势进行快速探测进行预警.文中采用边缘检测算法并结合边界链码,分析火灾面积扩大和边缘抖动的特征,实现了对火灾发生的及时预警,通过模拟火灾实验分析该技术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212.
213.
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反恐领域应用广泛的穿墙探人雷达的系统原理,分析了穿墙探人雷达的系统组成,介绍了穿墙雷达超宽带脉冲发射、接收系统、天线及信号采集控制系统等重要组成部分,最后通过搭建人体微动雷达探测实验平台,对穿墙探人雷达技术进行了原理验证。 相似文献
214.
215.
周界防范这个词从字眼上认识,是指单位与外界环境连接的边界,加上了一道隔离措施,来阻档一切未被允许的人、动物的闯入,在科技水平还没有足够发达时,多数场所为了防止非法的入侵和各种破坏,都只是在边界设置屏障如铁栅栏、篱笆网、围墙等,但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与推动,周界安防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技术防范手段的应用,各种周界探测技术的不断出现,各种防入侵周界探测报警系统被融入到了安防领域,成为安防领域不可或缺的部分——"周界报警"。 相似文献
216.
217.
本文简要介绍了爆炸物检测领域的技术手段,并针对目前常规技术手段的缺点和不足,重点介绍了中子无损探测技术在爆炸物检测中的应用情况,从技术原理到系统构成对中子探测设备进行了剖析,指出其相对于其他技术手段的独特优势.同时,本文也对爆炸物检测领域的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和展望. 相似文献
218.
为分析京津冀及其周边区域2013年典型污染事件中PM2.5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污染风险因素,根据国家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实时发布数据和京津冀地区地理国情信息监测成果,采用空间数据挖掘方法对PM2.5污染的热点区域进行了划分;并采用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了PM2.5污染风险因子及其影响程度. 结果表明:在选取的京津冀6个城市中,在PM2.5污染事件统计上存在保定—廊坊—北京—天津—承德—张家口的污染顺序. PM2.5污染在空间上呈河南省(山东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一线的带状分布特征,在单次污染事件中,城市间的PM2.5污染存在空间运移关系. 空间热点探测表明,京津冀及其周边区域主要分为5个热点聚集区,其中3个高值区分布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和山东省的中部,面积分别为5.31×104、10.26×104、5.04×104 km2. 在8个污染风险因子中,污染企业总数(影响力为0.97,下同)、降水量(0.93)、地形坡度(0.89)对PM2.5污染的影响显著高于其他风险因子;其他风险因子影响力排序依次为人口数量(0.60)、降水量大于0.1 mm的降水日数(0.57)、地表覆盖类型(0.52)、年均相对湿度(0.51)、年均风速(0.33),但风险因子间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 研究显示,京津冀地区PM2.5污染的主要因素是污染物排放,其次,气象要素中的年降水量和自然地理环境中的地形坡度也是影响PM2.5污染特征的重要风险因子. 相似文献
219.
220.
为揭示四川盆地臭氧(O3)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通过对2015~2017年四川盆地18城市82个国控环境监测站的O3浓度观测数据,使用空间自相关,空间热点探测及地理探测器等地统计方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5~2017年四川盆地O3浓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由2015年的(79.95±18.82) μg/m3上升到2017年的(88.64±11.67)μg/m3),污染态势逐年加重.盆地中西部成都,资阳,雅安等城市O3浓度最高,且高值区范围逐年扩大.O3浓度的空间分布呈现出显著的聚集性规律(空间正相关,Moran's I指数大于0),且年聚集区(H-H聚集区或L-L聚集区)主要呈现为H-H聚集区分布在盆地中西部,L-L聚集区分布在盆地东南部.此外,年聚集区的年际变化与浓度变化态势基本一致,即O3浓度上升(降低)的区域转变为H-H聚集区(L-L聚集区).基于地理探测器定量分析了二十个社会经济及自然驱动因子对O3浓度空间分异的影响,结果显示社会经济因子占主导作用,其中城建用地占区面积比重(驱动值,q=0.5734),人口密度(q=0.5479)的驱动作用最为突出,自然因子中年降水量(q=0.4592)具有最显著的驱动作用;地理探测器双因子交互对O3浓度空间分异的影响有明显的交互增强作用(每个单因子q值平均增大了1.5~2.1倍),且交互均值(即各因子交互q值的均值)与最大交互值逐年增大.在使得交互值达到最大驱动值的双因子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人口密度(7次)和工业烟粉尘排放量(7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