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3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377篇
安全科学   87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98篇
综合类   1425篇
基础理论   155篇
污染及防治   90篇
评价与监测   128篇
社会与环境   147篇
灾害及防治   41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99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125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112篇
  2008年   98篇
  2007年   86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58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67篇
  2002年   55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50篇
  1999年   70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3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05 毫秒
511.
512.
基于2013年潮白新河(天津段)水体COD、NH+4-N、TN和TP的监测数据,通过研究影响研究区水质变化的主要因素,按照农作物的生长周期(将全年分为播种期、生长期和收获期)分析我国北方闸控河流水质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农业面源污染是该流域的主要污染源;在气候、闸坝调度和污染来源的共同作用下,各监控断面水质变化较大,各监测指标值存在明显时空差异。其中,COD和TN污染负荷由大到小为播种期、收获期、生长期,NH+4-N和TP污染负荷由大到小为播种期、生长期、收获期。不同时段水质的空间分析表明,河流上游NH+4-N、TN和TP污染负荷偏高,河流中、下游COD污染较严重。因此,在分析北方闸控河流水质状况时,应综合考虑影响水质的主要因素,分时段、分河段进行水质评价。  相似文献   
513.
采用参照河流百分位法、一般河流百分位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制定了官厅水库上游流域河流雨季和旱季的营养物参照状态,探讨季风气候对河流营养物参照状态的季节性影响,并识别影响官厅水库上游河流营养物浓度的主要人类活动.结果表明:参照河流点和一般河流点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在雨季和旱季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参照河流百分位法、一般河流百分位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制定的营养物参照状态在雨季和旱季也均存在季节性差异,取3种方法的平均值作为官厅水库上游河流的营养物参照状态:TN在雨季和旱季参照状态的建议值分别为1.580和1.672mg/L; TP在雨季和旱季参照状态的建议值分别为0.075和0.055mg/L.影响河流TN浓度的人类活动按贡献大小依次为:畜禽养殖污染负荷强度、耕地(坡度0~8°)比例和城市用地比例.影响河流TP浓度的人类活动按贡献大小依次为:耕地(坡度0~8°)比例和畜禽养殖污染负荷强度.  相似文献   
514.
为了分析比较滇东南选矿区重金属污染河流——小白河生态修复区所种植芦苇和香蒲对重金属的吸收及生态修复效果差异,于2015年4月在小白河西岸野生植物区及东岸生态修复区采集土壤及植物样品,对样品进行烘干、消解,使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样品中铅(Pb)、锌(Zn)、铬(Cr)和镍(Ni)这4种重金属的含量,使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样品中砷(As)的含量.结果表明:①小白河东岸生态修复区湿地底泥中As和Zn污染最为严重,但东岸底泥中各重金属含量已明显低于西岸,其中芦苇种植区底泥中w(As)和w(Ni)较西岸分别降低了38.82%和50.53%,香蒲种植区底泥中w(As)和w(Ni)较西岸分别降低了13.54%和21.95%.②芦苇对As、Pb、Zn和Pb、Cr以及Cr、Ni这3组重金属的吸收存在显著的协同作用,香蒲对重金属吸收的协同作用表现在As、Zn、Ni和Pb、Cr这2组重金属中,这种重金属吸收协同作用在芦苇中更明显.③芦苇对Cr的生物富集系数(BCF)较高,对Cr的转运系数(TF)为0.80,属于富集型耐受策略,芦苇对Zn和Ni属于根部囤积型耐受策略;香蒲对Pb、Zn、Ni、Cr这4种重金属的BCF较大,TF均接近1,属于富集型耐受策略,对As属于根部囤积型耐受策略.研究显示,芦苇可作为重金属污染河流生态修复区的先锋植物,香蒲的重金属生物富集效率较高,将重金属富集于地上部的能力较强,可考虑将植物分区种植的模式改为间作种植,并定期收割香蒲地上部,以使生态修复区具有更好的重金属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515.
516.
微塑料是一种存在于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最早发现于海洋环境中,目前的主要研究集中在海洋环境中微塑料的污染现状以及对生物的毒理学等方面。但是,微塑料在环境中迁移是通过淡水环境在陆地和海洋环境之间双向迁移的,即淡水河流是微塑料迁移到海洋中的主要途径,因此,研究淡水河流中微塑料的污染及环境行为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17.
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格局对袁河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8年7月和2019年1月在袁河干流及支流38个采样点采集水样,测定营养盐离子及重金属等14项水质指标.同时,采用Bioenv分析、Mantle检验与方差分解等方法,揭示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格局在子流域和缓冲区对水质变化的影响机制,并基于层次分割理论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格局特征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袁河流域重金属污染不显著,氮、磷营养盐是水体主要污染物,水质变化具有河段差异,上游污染物浓度低于中、下游.②空间格局在在近距离缓冲区(100 m、300 m)对水质变化的解释率最高(63%),土地利用结构在远距离缓冲区(3000 m)和子流域尺度对水质变化的解释率最高(33%),二者交互作用在过渡带(500 m、1000 m)对水质变化的解释率最高(56%).③在近距离缓冲区和过渡带,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格局对水质变化的解释能力依次为:林地 > 农田 > 建设用地;在远距离缓冲区为:农田≈林地>建设用地;在子流域依次为:农田 > 林地 > 建设用地.其中,林地的连通性特征(ENN_MN指数)、农田的边缘密度特征(ED指数)和建设用地的形状特征(LPI、LSI指数)是影响水质变化的关键特征,占各自空间格局解释率的37.8%、31.2%、53.8%.以上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格局是驱动袁河水质变化的重要因素,加强1000 m缓冲区尺度土地利用的管理对保护流域水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18.
水环境条件的改变会影响沉积物对砷(As)的吸附解吸行为,进而影响砷在水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本实验以西藏昌都昂曲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通过正交试验,考察pH、转速、溶解氧(DO)、Fe/Mn含量、沉积物/水比例、温度、粒径及As含量对沉积物吸附解吸As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沉积物对砷的吸附量随着初始As含量、Fe/Mn含量和pH值的升高而增大,随着颗粒物浓度的升高而减小;不同粒径的沉积物对砷的吸附主要与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含量有关,粒径为63~250 μm的沉积物有机质含量最高(3.13 g·kg-1),平均吸附量最大(517.28 mg·kg-1).②不同粒径沉积物的解吸量与其砷含量和有机质含量有关,砷含量越高,有机质含量越少,砷的解吸量越大.砷的解吸量与转速和温度呈正相关,与pH、DO和颗粒物浓度呈负相关.③Langmuir模型对吸附等温线的拟合效果好于Freundlich模型,沉积物对砷的吸附存在明显的固体浓度效应.  相似文献   
519.
为阐明蓝细菌(Cyanobacteria)群落的空间分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研究采集了锡林河流域河床中心湍流区、河床边缘缓流区、牛轭湖滞流区、低河漫滩、高河漫滩、阶地羊草及大针茅草原样带等28个沉积物/土壤样品进行细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Cyanobacteria群落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化特征并能对环境因子做出敏感响应.LeptolyngbyaPhormidium等关联的5个种群主要分布在高氨中盐相对中富营养的缓滞流区,其丰度与氨态氮、总有机碳等存在正相关关系,推测与水华形成有关;Caenarcaniphilales关联的种群分布在低氨低盐相对寡营养的湍流区,其丰度仅与砂粒存在正相关关系,推测与固氮作用有关;ML635J-21关联的种群分布在中氨高盐相对全营养的高河漫滩及阶地土壤中,其丰度与粉黏粒及盐度等存在正相关关系,可能与生物土壤结皮形成过程有关.变异权重分析显示,氨态氮、盐度、总有机碳分别解释了Cyanobacteria群落空间分化的51.1%、23.9%、15.1%,说明这些环境因子的变化与Cyanobacteria群落的空间分化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锡林河流域草原牧区生态安全评价和生物多样性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20.
岳建华 《环境保护》2020,48(8):35-38
重污染河流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一直以来其污染综合整治是一大难题。本文采用个案剖析方法,运用多角度、多层次分析视角,对广东练江重污染流域综合整治实践进行研究,梳理练江通过高位推动、协同并进、系统谋划、源头治理、兵团作战、精准保障的措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水质显著改善,总结练江综合整治的思想理论基础主要得益于练江综合整治体现政治担当、整体系统观、绿色发展观、基本民生观、并整体借助发挥了体制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