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2篇
  免费   80篇
  国内免费   140篇
安全科学   51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103篇
综合类   775篇
基础理论   110篇
污染及防治   23篇
评价与监测   89篇
社会与环境   139篇
灾害及防治   17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31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79篇
  2011年   67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106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30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81.
张怡  刘本洪  刘蕾  杨春 《环境工程学报》2021,15(12):3875-3882
将富营养水体治理与硬质河岸改造相结合,能够提高水体与河岸的交互能力,恢复河流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以位于四川省天府新区眉山片区中心城区的柴桑河河段(长度1.5km,宽度80~100m,水深约1.85m)为例,通过铺设护岸专用基料、设置滴灌系统和播撒花草种子对硬质河岸进行生态重建,通过向水体中施用除磷剂、微生物菌剂及采用生态浮床、水车增氧等措施,降低了水体中的氮磷含量,利用太阳能为整个处理系统供能,实现了硬质河岸和富营养水体的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后,通过半年的监测和观察,结果表明:柴桑河水体中总磷(TP)、氨氮(NH3-N)、高锰酸盐指数(CODMn)和总氮(TN)含量明显降低,TP和NH3-N由劣V类提升至地表水Ⅲ类,CODMn由劣V类提升至地表水Ⅳ类,TN由劣V类提升至地表水V类;河道内鱼类、藻类、水草的多样性增加,硬质河岸完全被植被覆盖,植物种类达数十种,自然景观恢复,河流生态自净功能显著增强,有利于使水体保持健康稳定.  相似文献   
882.
降水对沣河水质和水体微生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卢思丹  孙寓姣  赵轩  王蕾  郑丹阳 《环境科学》2016,37(7):2563-2569
沣河作为重要的饮用水源地,其水质条件问题一直受到关注,除了通过化学方法探究沣河水体的污染状况外.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等信息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水体污染情况,并且通过了解微生物群落结构随水质的变化,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水污染与微生物的响应关系.通过化学检测研究降水变化(丰水期与枯水期)造成的沣河水质改变,并借助Illumina高通量测序方法的结果,发现微生物群落的优势种属是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丛毛单胞菌科(Comamonadaceae)、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埃希式杆菌属(Escherichia)等,且丰水期优势菌属相比于枯水期出现了与人类活动相关的肠杆菌属和黄杆菌,表明丰水期河水受到更多的人类活动的影响;枯水期的沣河整体水质较丰水期较差,但是枯水期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更稳定,多样性条件也更好.  相似文献   
883.
通过采集闪电河流域2020年2月至2022年2月的降水与2021年的丰(8月)和枯(10月)水期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运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对流域“三水”的氢氧稳定同位素进行时空变化分析,探讨水体同位素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合HYSPLIT模型追踪大气水汽来源,利用端元混合模型揭示水体转换关系.结果发现,当地降水线的斜率和截距均小于当地大气降水线,水汽主要来自西风水汽、极地气团和东亚季风环流,降水同位素有显著的温度效应;时间上,地表水与地下水同位素在季节变化上均表现出枯水期较丰水期更富集,地表水与地下水d-excess值均低于全球平均值,显现出当地强烈的蒸发作用;空间上,地表水δ18O值丰枯季节在空间上具有相同的变化特征,呈现上游至下游逐渐富集,地下水δ18O高值区空间分布不均,地下水δ18O值随埋深的增加更加贫化;地下水水线斜率最高在丰水期为7.87,与当地大气降水线和地表水水线斜率十分接近,表明丰水期“三水”存在复杂的水力联系.研究区在丰水期地表水主要接受降水的补给,其次是接受地下水的径流补给.研究结果有助于明确闪电河流域同...  相似文献   
884.
基于ENSO发展过程的中国夏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9年中国地面降水月值格点数据,结合趋势分析、合成分析及T检验等气候诊断方法,对中国夏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不同类型ENSO事件对应夏季降水规律。结果表明:20世纪60—90年代末,长江、淮河夏季降水波动增加,海河降水持续下降,符合“南涝北旱”空间特征;21世纪后,除淮河夏季降水下降之外,其他流域降水均呈增加趋势;对于不同ENSO发展类型而言,以厄尔尼诺为主导的事件,副高脊线西伸增强,中国夏季多雨区集中在江淮地区,由南向北呈现“中间涝,南北旱”的空间格局;以拉尼娜为主导的事件中,副高脊线东移、控制面积缩小,中国夏季降水在胡焕庸线两侧、华南降水明显偏少;对于两种转换型事件而言,当前冬发生厄尔尼诺、夏季转为拉尼娜时,副高西伸且面积扩大,中国夏季降水偏多;反之,副高东移且面积缩小,中国夏季降水整体偏少。  相似文献   
885.
886.
作为拓垦过程和人地交互作用显著的代表性区域,对台湾省历史耕地时空变化重建的研究,有利于深化对海峡两岸历史土地变化过程特征、差异和规律的认识。基于历史文献和统计年鉴,以历史人口数据为代用资料,分析了耕地和人口记录特征后,综合采用引用替代、线性内插、隐匿系数修正法、人均耕地系数法和余粮规模检验等方法,估算和订正了近300年来中国台湾省历史耕地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台湾省耕地总量,由荷据时期的0.91×104 hm2增长到当前的79.30×104 hm2,增加了近86.60倍,阶段特征大体呈先增加后持续减少的态势,清前中期呈平稳低速增长,日据时期呈快速波动增长,国民党治台后中前期呈波动缓慢增长,中后期呈逐步降低态势。(2)百年尺度下,台湾省水田和旱田变化规律存在明显差异;水田规模呈先增加再波动后逐步减少的态势,旱田呈先增加再减少而后逐步增加的态势;1931年以前,旱田比例均高于水田,峰值期高了3%~5%;之后,水田比例超过旱地,居于优势地位,1936—1965年水田比例平均高于旱田22.23%。(3)台湾省的土地垦殖过程具有空间拓展性和区域不平衡性,土地开垦经历了由点到面、由南到北、由西往东的发展过程;台南地区是最先被开垦的区域,其后依次是台中和台北,台东地区是最后才被垦殖的区域;台南地区的垦殖强度一直高于其他地区,最高时达36.71%。(4)HYDE数据集与本文结果均呈逐步上升态势,但两者耕地规模和变化过程差异显著,国际数据集并不能反映近300年来台湾省耕地变化的客观史实。  相似文献   
887.
电极法测定降水中的氟具有选择性好、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降水中的浑浊和色度不影响测定的特点,测定范围为0.05-1900mg/L,应用文中所拟测定降水中氟化物,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88.
长江上游生态退化及其恢复与重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长江上游生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20世纪90年代森林覆盖率和地表植被覆盖度较60~70年代有了显著的提高,如四川盆地浅丘区森林覆盖率,60年代只有5%左右,到90年代后期达22.7%。虽然地表植被覆盖有了显著改善,但是生态退化问题仍比较严重,突出地表现在如下几方面:①森林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不合理,群落层片结构简单,人工林生态系统的林种、树种组成单一,低山丘陵区针叶化倾向日趋明显,其林下枯枝落叶层缺失,森林土壤层很薄,一般只有30~40cm,土壤最大持水能力一般为300~500m~3/hm~2,而该地区原始森林土壤可达2000~2500m~3/hm~2。②草地生态系统退化面积在扩大,如长江上游源头地区草地破坏引起的土地荒漠化面积达195万hm~2。③农田生态系统退化主要分布于生产与生态功能均不高的坡耕地,多数坡耕地水土流失比较严重,土壤侵蚀模数一般达2500~5000t/km~2·a,坡耕地耕作层浅薄,蓄水保水功能很弱。根据本区主要生态系统类型的退化现状与特点,在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提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与改建的对策和途径,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构建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89.
中国气象局发布的2005年春季(3至5月)天气预报显示,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将比常年同期偏高,同时,前春可能出现一段相对偏冷期。预报显示,新疆北部、甘肃西部、内蒙古东部、黑龙江西北部、华北东部、东北南部、江淮、江南和华南东部、青藏高原东南部及川西高原地区的降水将比常年同期偏多;全国其余大部地区降水偏少;华北西部和西北东部可能发生春旱。  相似文献   
890.
旧桥拆除工程施工中的安全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朝领  祝成斌 《安全》2007,28(9):32-34
1 工程概况 刘大桥旧桥始建于1958年,经过近40年的风风雨雨,加之经济、交通事业的发展,车辆的增多,虽经多次的加固、修缮,结构上仍难满足要求,存在着很多安全隐患.经有关部门的检测,鉴定为高度险桥.2002年度,驻马店市境内二级公路改建,在旧桥上游4.5 m处重建一座10孔30 m跨新桥.新桥建成通车后,旧桥没有拆除.现旧桥桥面护栏全部损坏并丢失,有部门车辆和行人不顾警示和危险随意通行,存在安全隐患.同时由于旧桥结构复杂,成为险桥后,对泄洪、渡汛有很大影响,一旦坍塌,将危及水库汛期安全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拆除旧桥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