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8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50篇
安全科学   67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30篇
综合类   207篇
基础理论   17篇
污染及防治   30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18篇
灾害及防治   25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Aim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synthesize titanium dioxide nanoparticles (YiO2 NPs) from marine actinobacteria and to develop an eco-friendly azo-dye degradation method. A total of five actinobacterial isolates were isolated from Chennai marine sediments, Tamilnadu, India and analyzed for the synthesis of TiO2 NPs using titanium hydroxide. Among these, the isolate PSV 3 showed positive results for the synthesis of TiO2 NPs, which was confirmed by UV analysis. Further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synthesized TiO2 NPs was done using XRD, AFM and FI'-IR analysis. Actinobacterial crude extract and synthesized TiO2 NPs was found efficient in degrading azo dye such as Acid Red 79 (AR-79) and Acid Red 80 (AR-80). Degradation percentage was found to be 81% for AR-79, 83% for AR-80 using actinobacterial crude extract and 84% for AR-79, 85% for AR-80 using TiO2 NPs. Immobilized actinobacterial ceils showed 88% for AR-79 and 81% for AR- 80, dye degrading capacity. Degraded componen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FT-IR and GC-MS analysis. The phytotoxicity test with 500 μg/mL of untreated dye showed remarkable phenotypic as well as cellular damage to Tagetes erecta plant. Comparatively no such damage was observed on plants by degraded dye components. In biotoxicity assay, treated dyes showed less toxic effect as compared to the untreated dyes.  相似文献   
72.
作为新一轮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产业智能化是“双控”目标下实现节能降碳减排的重要路径。运用2011—2021年275个城市面板数据,检验产业智能化对能源消费、碳排放、工业污染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影响及机制。理论分析表明,产业智能化应用产生规模扩张效应、技术创新效应和产业结构升级效应,三种效应的相互作用将决定产业智能化对能源消费、碳排放、工业污染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影响方向和程度。该研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基准回归,并运用工具变量、GMM动态面板、外生冲击检验和替换解释变量等方法,确保基准结果的稳健性。研究表明:(1)产业智能化不仅能够减少能源消费和工业污染排放总量,而且可以降低能源消费、碳排放和工业污染排放强度,实现节能降碳减排。(2)经验证据显示,产业智能化对能源消费、碳排放和工业污染排放的总量影响小于对其强度的影响。产业智能化主要作用于“能耗双控”,对“工业污染排放双控”作用较小,但未能实现“碳排放双控”。(3)机制检验得出,目前产业智能化所推动的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较低是产业智能化未能实现“碳排放双控”的根本原因,采用智能化技术提升绿色技术创新水平是由“能耗双控”向“排放双控”转型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73.
74.
废纸苯酚液化物合成热固型酚醛树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废纸的附加值,利用废纸苯酚液化物与甲醛在碱性环境中反应,进行热固型酚醛树脂合成实验。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最优化的树脂化合成工艺为:n(甲醛)∶n(废纸液化物)=2.1,n(氢氧化钠)∶n(废纸液化物)=0.5,合成温度74℃,合成时间3.0h。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备的酚醛树脂压制的胶合板达到GB/T9846—2004《人造板及饰面人造板理化性能试验方法》中Ⅰ类胶合板的强度要求。  相似文献   
75.
采用化学除油降黏—污泥调理—离心脱水工艺处理某炼油厂废水处理系统的混合污泥,并对工艺条件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最佳的工艺条件为:化学除油降黏阶段处理体系的pH=4,反应温度35℃,H2O2加入量2 g/L,m(H2O2)∶m(Fe2+)=4,反应时间60 min;污泥调理反应阶段的CaO加入量7.0 g/L;离心脱水阶段在分离因数为1 558时脱水5 min。在此条件下,得到的泥饼的含水率为70.0%~75.0%(w),含油率小于2%(w),污泥比阻约为3.0×107 s2/g。  相似文献   
76.
提出了格栅加筋废弃钢渣的土工回填新技术,通过三轴固结排水试验研究格栅加筋废弃钢渣的抗剪强度特性。以玄武岩纤维格栅和江苏永钢废弃钢渣为例,分析在不同相对密实度、格栅加筋层数和围压下的格栅加筋废弃钢渣的应力应变特性,将格栅加筋废弃钢渣的抗剪强度特性与传统土、特殊土的抗剪强度特性以及前人研究的格栅或格室加筋特殊土的抗剪强度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各工况下的格栅加筋钢渣的黏聚力强度都远大于传统土类,且内摩擦强度也较高,达到砂类的摩擦强度;各工况下的格栅加筋钢渣的黏聚力强度弱于黄土与膨胀土,但其内摩擦强度则高于膨胀土与黄土。表明格栅加筋钢渣在较多工况下比传统土、特殊土以及格栅或格室加筋特殊土拥有更高的抗剪强度特性,可替换砂土应用于软基处理或加筋回填工程中。  相似文献   
77.

现阶段,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纳入生态环境管理体系尚处于探索期,在现有的制度框架下,管理机制和技术方法还需完善。通过厘清各制度环节中的责任主体、边界范围、职能定位等,梳理分析了减污降碳协同治理纳入生态环境管理体系过程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以及基于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的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框架。运用现有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的主要制度环节中的管理和技术要素,以问题为导向,探讨了在源头防控上,根据减污降碳相关试点内容,需完善“三线一单”、规划环评和建设项目环评中碳评的边界范围、工作内容和管理机制;在过程控制上,进一步构建排污许可数据一体化管理;在执法督察上,探索建立全国碳监测网络等方式,提升监察执法运行效力,强化督察问责工作机制,推动构建减污降碳协同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78.
OBIA与RF结合的龙口市土地利用信息提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中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精度,本文提出面向对象影像分析(Object Based Image Analysis,OBIA)与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结合的土地利用信息提取方法。采用Landsat 8 OLI影像,针对不同地物特点,阈值分割和多尺度分割结合创建影像对象,规则集和分类器协同分类,基于Relief F算法分别对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及所有特征降维筛选特征子集,并与全部特征一起应用RF建模,对龙口市进行土地利用信息提取与比较。结果表明:OBIA与RF结合提取土地利用信息,基于Relief F算法筛选纹理特征,保留完整光谱、几何、空间关系特征构建RF模型,建模错分率为0.0958,分类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分别为89.37%和0.872,取得较理想结果。该方法可应用于中分辨率遥感影像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相似文献   
79.
江汉平原北部黏土层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测定与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大别山区-江汉平原三水转换关键带水分运移机制,获取包气带水分运移模型所需的相关参数,以大别山-江汉平原过渡带为研究区,采取江汉平原北部黏土层典型剖面不同深度(0~6.5 m)的原状土样,采用压力膜法测试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分析了研究区不同层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和孔隙性质的变化,并选取van Genuchten模型和Gardner模型对研究区不同深度土壤的水分特征曲线进行了拟合,综合评价了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深度土壤的体积含水量随土体吸力的变化呈规律性变化,在低吸力阶段,各层位土壤体积含水量整体快速降低,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较缓,在高吸力阶段,土壤排水变少,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较陡,其中1.4~2.0 m层位土壤的持水性能好于其他土层;土壤当量孔隙分析显示,研究区不同深度土壤的孔隙存在一定的变化规律,有效孔隙主要分布在2.0 m以上层位,大孔隙和微小孔隙在2.0 m以下层位所占的比例较大;利用van Genuchten模型对研究区不同深度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进行拟合的效果好、可靠性高,通过将RETC软件得到的van Genuchten模型的相关参数值进行对比发现,2.0 m以下层位土壤的饱和体积含水率(θ_s)较高,参数α值说明2.0 m以上层位土壤的进气值大于以下层位。  相似文献   
80.
地震是造成综合管廊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综合管廊一旦发生破坏,其产生的后果将比传统埋地管道复杂得多。本文介绍了常见的几种综合管廊接头形式,并对不同的接头形式分别建立有限元模型,选取综合管廊标准段并考虑混凝土塑性损伤模型以及土体本构模型,利用自编程序施加黏弹性人工边界以及等效节点力对不同接头形式下管廊及内部管道进行地震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地震动强度下的最大纵向位移差,整体现浇结构的响应会高于预制拼装结构,且随着地震动强度的增加,响应的差异会进一步增大。两种接头形式下,管廊标准段在地震动作用下的损伤很小,仅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达到0.4g及以上时会发生轻微损伤,不会影响正常使用。同一地震动作用下,小管径的管道应力水平会小于大管径的管道应力水平。同时采用橡胶止水带和预应力钢筋的接头形式会比仅采用橡胶止水带的接头形式更有利于降低廊内管道的应力水平。考虑到采用预应力钢筋连接的预制拼装结构会进一步提高廊内管道的安全水平,因此,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不仅要考虑接头的防水,还应该采用预应力筋对相邻节段连接,进一步提升综合管廊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