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51篇
  免费   294篇
  国内免费   1142篇
安全科学   251篇
废物处理   178篇
环保管理   230篇
综合类   2650篇
基础理论   385篇
污染及防治   622篇
评价与监测   53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11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45篇
  2020年   110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94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183篇
  2014年   285篇
  2013年   188篇
  2012年   225篇
  2011年   227篇
  2010年   215篇
  2009年   245篇
  2008年   263篇
  2007年   199篇
  2006年   204篇
  2005年   158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44篇
  2002年   137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50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42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5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本文以废水生物除磷的原理及特点为基础,介绍了城市污水生物除磷的主要工艺及其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972.
应用假单胞菌进行防蜡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假单胞菌L-11菌体与其胞外产物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防蜡剂,对L-11的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最适发酵培养基的配方,发酵培养基以葡萄糖、蛋白胨为其最适碳、氮源,防蜡剂生产的发酵条件为:前16h的发酵温度为35℃,后期将温度降至20℃,发酵液的pH=4.5为发酵终点,此时发酵液在内条件下的防蜡率为78%,将上述所得菌液在大庆油田做了防蜡实验,结果表明,注入L-11的油井洗井周期有所延长,实验证明了L-11的发酵液可以作为一种经济、有效的蜡剂。  相似文献   
973.
铜绿微囊藻、四尾栅藻和小环藻竞争实验培养基的选择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杨苏文  金相灿  姜霞 《生态环境》2006,15(1):129-133
改变培养基的氮源形态和碳源浓度,研究铜绿微囊藻、小环藻和四尾栅藻的单藻增长行为,筛选适宜的培养基作为混藻竞争实验的共培养基。研究表明,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在氨氮培养基中的最大生物量K和最大比增长速率r均不及以硝态氮为氮源的培养基;添加高浓度HCO3-(NaHCO3 1.410 mmol/L)能够提高铜绿微囊藻和四尾栅藻藻细胞对氨氮的吸收能力;较低碳源浓度(NaCO3 0.0943 mmol/L)的培养基中,四尾栅藻的初始比增长速率及生物量远高于铜绿微囊藻,但其最大比增长速率r低于铜绿微囊藻,在实验的第10天左右铜绿微囊藻的生物量超过四尾栅藻;小环藻不能在较高浓度碳源(NaHCO3 1.504 mmol/L)下存活;铜绿微囊藻、四尾栅藻与小环藻均可在以氨氮(HA)或硝态氮(HN)为氮源的培养基中单独培养并达到实验所需生物量,因此,HN和HA可以作为实验室内这三种藻共培养适宜的培养基,为今后研究藻类种间资源竞争机制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74.
杨苏文  姜霞  金相灿 《生态环境》2007,16(2):347-351
HCO3-为湖泊水体中藻类重要的无机碳源,其含量多少的变化对藻类优势种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文章采用含HCO3-培养基HAC与无HCO3-培养基HA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uda)和小环藻(Cyclotellasp.)进行纯培养和共培养竞争实验,考察HCO3-对藻类优势种形成的影响。利用logistic种群增长模型拟合纯培养三藻的生长曲线,并求出最大增长速率r以及Lotka-Volterra竞争模型求出各自竞争参数。铜绿微囊藻与四尾栅藻在HAC中纯培养和共培养的生物量K和最大增长速率r均远大于在HA中,表明这两种藻的增殖需要HCO3-作为碳源平衡胞内营养平衡;小环藻不能在有HCO3-的培养基中生存。在HAC中,铜绿微囊藻与四尾栅藻的平均抑制作用相当,实现共存。铜绿微囊藻在无HCO3-环境中对营养资源更具竞争力,其对四尾栅藻的平均抑制作用是相反抑制的1.6倍,对小环藻的抑制是相反抑制的61倍;四尾栅藻在无HCO3-环境中竞争力弱于铜绿微囊藻强于小环藻,其对小环藻的抑制是相反抑制的10倍;小环藻在HA竞争试验中被淘汰。  相似文献   
975.
藻毒素在传统净水工艺中的去除特性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朱光灿  吕锡武 《环境化学》2002,21(6):584-589
通过模拟试验及水厂实测数据,考察了传统制水工艺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规律,结果表明:富营养化原水预氮化会导致藻细胞内的毒素释于水中,混凝沉淀通过去除藻类而去除细胞内藻毒素,但对细胞外的溶解性藻毒素无去除作用,过滤与氯消毒可去除部分细胞外藻毒素,对细胞内藻毒素的去除作用较弱,传统制水工艺不能保证出水藻毒素达标,必须采取预处理和深度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976.
序批式生物膜法同步除磷脱氮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淹没序批式生物膜法去除有机物和磷及同步部分脱氮的特性进行了研究。其适合的载体装填密度为30%,水力停留时间为9h,其中厌氧3h,好氧6h,进水COD负荷从0.27kg/(m^3.d)到1.32kg/(m^3.d)均可使除磷率达90%以上,脱氮率达50%-60%。淹没式生物膜法除磷脱氮工艺中的优势菌属为假单胞菌属,其次依顺序为气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微球菌属,硝化矸菌属,生物膜具有生物量大(MLVSS达5531.7mg/L),脱落污泥含磷量高(达5.67%),沉降性好(SVI为101.7)的特点,污泥产率为0.1996kg干泥/kgCOD。  相似文献   
977.
共有种反映毗邻生境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互作用程度及其潜在互作途径的多样性.通过对施用林丹烟剂后毛竹林冠层与林下层节肢动物的系统定位调查,分析和比较了林丹烟剂干扰下两个林层的节肢动物共有种及其多样性.结果表明,以未防治和白僵菌防治为对照,施用林丹烟剂显著减少了林冠和林下层的共有种及其个体数,降低了两个林层中共有种的多样性;在物种方面主要表现为蜘蛛目、膜翅目、鞘翅目、双翅目和鳞翅目共有种减少;在个体方面,林下层主要表现为蜘蛛目、膜翅目、鞘翅目和双翅目共有种个体减少,林冠层主要表现为蜘蛛目、鞘翅目和双翅目共有种个体减少.但无论在物种还是个体方面,林丹烟剂对捕食性共有种的影响均最大.进一步的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引起共有种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共有物种的减少.因此认为,林丹烟剂干扰削弱了林下和林冠层节肢动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利于林下生境促进林冠层生物多样性和增强群落对叶部害虫自然控制作用等生态功能的发挥.图1表6参22  相似文献   
978.
复合型絮凝剂聚合氯化铝铁(PAFC)的合成及其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煤系高岭石为主剂,氧化钙为助剂,酸浸一步合成聚合氯化铝铁(PAFC).并以黄河水为原水,通过与市售聚合氯化铝(PAC)做絮凝对比试验,取得了良好的絮凝效果.而且原水的pH值为5-9,去浊率达到99%以上.  相似文献   
979.
米氏凯伦藻在三种无机氮源的生长情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吕颂辉  黄凯旋 《生态环境》2007,16(5):1337-1341
米氏凯伦藻引发的赤潮危害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给养殖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研究其营养生理生态,对掌握该藻形成赤潮的规律有着重要的意义。采用一次培养的实验方法研究了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 Hansen)在三种无机氮源不同氮磷浓度比(cN/cP)下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在分别以氯化铵、硝酸钠和亚硝酸钠为氮源时,米氏凯伦藻生长的最适cN/cP比分别为32、32和100。米氏凯伦藻对氯化铵的利用效率相对低于硝酸钠和亚硝酸钠,以氯化铵为氮源该藻生长缓慢,细胞密度低;而分别以硝酸钠和亚硝酸钠为氮源时该藻生长情况较好,可较长时间维持高的细胞密度。  相似文献   
980.
海洋微藻活体及乙醇固定状态下基因组DNA的微量提取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海洋微藻活体及固定状态下基因组DNA的提取方法,即作者改进的CTAB法.结果表明,CTAB改进法提取的基因组DNA蛋白质、酚、盐和小分子的污染较少,多糖成份也得到了有效去除.用5%乙醇固定样本提取DNA的效果最好,对原生动物抑制效果也较明显;10%以上的乙醇可杀死原生动物,但对DNA的降解率较大;30%以上的乙醇对细菌抑制较明显,但DNA都有较大程度的降解.本法提取的DNA可用于正常的酶切和PCR.用甲醛、甲醇/冰醋酸等其它固定液固定样品,DNA的得率低或者质量和纯度低.图7表1参2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