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6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831篇
安全科学   147篇
废物处理   144篇
环保管理   130篇
综合类   1811篇
基础理论   157篇
污染及防治   491篇
评价与监测   48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83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80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189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37篇
  2011年   160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75篇
  2008年   180篇
  2007年   159篇
  2006年   145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79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某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二级排放标准的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要达到一级A标准,其难点之一为改造后总磷达标。为此进行了化学除磷深度处理的单元试验研究,为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除磷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2.
李志华  张玉蓉  杨帆  李胜  姬晓琴 《环境科学》2012,33(4):1299-1305
采用SBR反应器培养具有同步脱氮除磷特性的颗粒污泥.使用目数分别为100、60、40的标准检验筛将污泥颗粒按粒径大小筛分为3个等级,即150~280μm、280~450μm、>450μm进行研究,分析了不同粒径颗粒的理化特性.结果表明,颗粒化初期(第7~18 d),密实的颗粒提供良好的厌氧环境有利于加速GAOs和PAOs在颗粒内部的对底物的竞争;密实颗粒有利于PAOs的富集和加速生长,使得不同粒径颗粒含磷量存在差异:280~450μm的颗粒(以SS计)有机磷含量最高,达113.25 mg.g-1,无机磷含量最低,达15.55 mg.g-1.颗粒化后期,反应器运行第34 d,3种粒径颗粒中有机磷含量趋于一致,约为50 mg.g-1,第52 d,无机磷含量也趋于一致,约70 mg.g-1.成熟颗粒中总磷含量占11%,其中无机磷占4.24%.同时,反应器中污泥的磷含量比排水中污泥高,分析表明污泥活性和污泥龄对磷的去除效果有影响.另外,就反硝化而言,大、小粒径颗粒都有较好的厌氧反硝化能力,颗粒内部与外部溶液环境中的NO3--N浓度梯度是影响反硝化速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3.
城市污水培养好氧颗粒污泥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涂响  苏本生  孔云华  竺建荣 《环境科学》2010,31(9):2118-2123
以城市污水为处理对象,在中试SBR反应器中接种厌氧消化污泥,经过210 d运行,培养出了平均粒径在330μm的好氧颗粒污泥.实验表明,经过前3个月较低的进水有机负荷,反应器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逐步提高并达到稳定,活性污泥中与脱氮除磷相关的微生物大量富集.运行周期缩短为6 h,污泥的沉降性能和污染物去除特性保持良好,同时污泥平均粒径开始增大.好氧颗粒污泥完全形成以后,SVI值为30 mL.g-1,污泥浓度MLSS达到8.8 g.L-1,MLVSS/MLSS增至82%,氧利用速率OUR达到5.32 mg.(min.L)-1.颗粒外层以杆状菌为主,内层主要是球菌.单个周期内颗粒污泥对COD和总磷的去除率保持在90%,氨氮几乎完全去除,出水中无硝氮和亚硝氮累积,总氮的去除率达到80%,实现了良好的同步硝化反硝化和同步脱氮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124.
单一好氧环境下的强化生物除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菲菲  袁林江  陆林雨 《环境科学》2010,31(9):2113-2117
将乙酸钠为单一碳源、厌氧/好氧交替、具有较好除磷效果的传统生物除磷SBR系统,改为单一的好氧SBR运行方式,发现改变后的SBR系统仍可取得较好的除磷效果,除磷率最高达73.9%,最低约40%,平均维持在50%左右.这种现象可以维持长达80个周期.污泥含磷率由最初的1.43%增加到6.56%.对污泥微生物胞内PHB和糖原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此系统中微生物PHB和糖原在VSS中含量分别约为27 mg/g和26 mg/g,二者含量在好氧过程中都基本保持不变.通过对反应过程中碳源消耗与磷吸收关系的分析,认为该单一好氧条件下的生物除磷机制是由于长期以乙酸钠为唯一碳源下,试验系统中活性污泥被驯化,在胞内聚磷颗粒含量容纳能力范围内还可以在好氧环境下以乙酸钠氧化产生的ATP为能量进行磷吸收所致.  相似文献   
125.
C/P对EBPR系统PAOs与GAOs竞争及PHAs代谢过程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涛  方婧  孙培德  钟晓  徐少娟  方治国 《环境科学》2010,31(12):2938-2944
以富含聚磷菌(PAOs)活性污泥为基础,基于FISH技术研究了SBR工艺不同C/P(25∶1、20∶1、15∶1和10∶1)对EBPR系统中功能菌变化特征与微生物胞内聚合物(PHAs)代谢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0 d运行处理,C/P分别为25∶1、20∶1和15∶1系统磷酸盐去除率88%,而C/P为10∶1系统磷酸盐的去除率为0%.FISH检测结果显示,随着C/P从25∶1下降到10∶1,EBPR系统中PAOs的含量相应从(76.42±1.24)%减少到(10.40±0.97)%,而聚糖菌(GAOs)则从(16.36±3.41)%增加到(34.25±2.59)%.在厌氧段,不同C/P条件下EBPR系统中PHB和PHV的合成动力学系数大小分别为K25∶1K20∶1K15∶1K10∶1和K15∶1K20∶1K25∶1K10∶1.随着C/P从25∶1下降到10∶1,合成PHB在PHAs中所占的比例从85%下降到24%,而PHV则从15%上升到76%;在好氧段,不同C/P系统消耗PHB和PHV的动力学系数大小均为K20∶1K25∶1K15∶1K10∶1,且C/P为25∶1、20∶1和15∶1时系统消耗主要成分是PHB(占PHAs 71%~75%),而C/P为10∶1时系统消耗主要成分是PHV(占PHAs 71%).由此表明,随着C/P的降低,EBPR系统内GAOs增加而PAOs减少,从而导致系统内PHB合成与消耗比例逐渐减少,而PHV合成与消耗比例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26.
一株嗜盐聚磷菌的筛选及除磷性能初探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张培玉  孙梦  张晨 《环境科学学报》2011,31(11):2368-2373
从运行稳定的以生活污水为碳源的污泥中富集分离,并筛选出一株嗜盐聚磷菌qdp05,通过对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DNA序列进行分析后,鉴定该菌株qdp05为肠杆菌属.当碳源为乙酸钠,盐度为2%的条件下,好氧条件下培养48h后,qdp05对磷的最终去除率为87.8%.在厌氧好氧连续培养过程,qdp05表现出明显的...  相似文献   
127.
1株脱氮除磷菌的筛选及其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天明  陈立伟  吴守中  钱丽花  任倩 《环境科学》2010,31(10):2487-2492
采用YG培养基,结合蓝白斑筛选、异染粒染色及好氧除磷能力检测等实验,从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好氧生化池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出7株好氧除磷菌;再经硝酸盐还原产气和缺氧培养实验,筛选出1株高效脱氮除磷菌;通过16S rRNA基因同源性比较和生理生化鉴定,初步将其鉴定为Pseudomonas grimontii,命名为C18.菌株C18在好氧培养24h后,培养基中上清液磷浓度从38.7mg/L降低到2.28mg/L,除磷率达94.1%.C18在缺氧培养24h后,培养基中上清液磷浓度从44.5mg/L降低到5.21mg/L,除磷率达88.3%;上清液硝酸盐氮浓度从184.2mg/L降低到30.6mg/L,脱氮率达83.4%.菌株C18最适脱氮除磷温度为30℃;最适脱氮除磷pH为7.5.  相似文献   
128.
Phosphate removal from aqueous waste streams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control the eutrophication downstream bodies of water. A Fe(III) coordinated amino-functionalized silicate adsorbent for phosphate adsorption was synthesized by a post-grafting and metal cation incorporation process. The surface structure of the adsorbent was characterized by X-ray di raction, N2 adsoropion/desoprotion technique, 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sorption equilibrium data were well fitted to the Langmuir equation.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y of the modified silicate material was 51.8 mg/g. The kinetic data from the adsorption of phosphate were fitted to pseudo second-order model. The phosphate adsorption was highly pH dependent and the relatively high removal of phosphate fell within the pH range 3.0–6.0. The coexistence of other anions in solutions has an adverse e ect on phosphate adsorption; a decrease in adsorption capacity followed the order of exogenous anions: F?? > SO2?? 4 > NO??3 > Cl??. In addition, the adsorbed phosphate could be desorbed by NaOH solutions. This silicate adsorbent with a large adsorption capacity and relatively high selectivity could be utilized for the removal of phosphate from aqueous waste streams or in aquatic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29.
The effect of crystal structure on photocatalytic activities of manganese oxides and underlying reaction mechanism were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130.
改性海泡石除磷剂除磷过程热力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改性海泡石对磷的吸附性能,确定了除磷剂用量、温度、含磷废水流量、添加剂等因素对改性海泡石磷吸附热力学平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改性海泡石除磷剂对废水中PO43-离子的吸附容量随除磷剂质量的增加而减小;去除率随除磷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大;提高酸改性温度有利于复合除磷剂对磷的吸附;除磷剂的吸附量随海泡石焙烧温度的提高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