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4篇
安全科学   14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6篇
综合类   50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6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城市化是一个人类社会活动及生产要素从农村地区向城市地区转移的过程。其结果,现代城市最终成为了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消费和污染集聚之地。因此,人口和经济的集聚状态成为衡量现代城市化的两项基本指标。11个国家的实证分析表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往往快于人口城镇化的发展水平。更为重要的是,第二产业发展在国家人口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存在着由强变弱的趋势;与之相比,第三产业发展对人口城市化发育的影响则要强烈的多。  相似文献   
102.
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我国在资源与环境强约束下,构建具有生态化特征的新型产业体系迫在眉睫。新型产业体系是循环经济的重要依托,每一层次的产业生态系统都构成循环经济的功能载体和物质载体。产业集聚系统则更具载体优势。产业集聚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资源节约等技术的开发和共享,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性吸引“分解者”进入,一个产业的废料完全可以变成另一个产业的“食粮”。产业集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实现途径。针对产业集聚系统不可持续的症结,循环经济"3R"原则的实施为其提供了充足的负熵流输入,循环经济触发产业集聚系统的自主技术创新“涨落”因素,推动系统跃升使之进化成为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循环经济是产业集聚的持续发展动力。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呈互动关系。为此探讨了建立产业集聚与循环经济良性互动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03.
本文对煤炭资源集聚开采产生的环境效应进行系统分析,分别指出煤炭集聚开采地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持续利用方向,强调加强矿区生态修复,改善城市景观.减轻人类活动强度,促进资源持续利用,促进区域生态平衡和环境改善.  相似文献   
104.
利用1998-2015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依据施坚雅(G. William Skinner)、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的中心——外围理论,采用泰尔(Theil)系数测度了江西中心地区和外围地区的区域差异,发现江西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差异在不断扩大,江西区域经济的中心——外围结构正在形成,而产业集聚水平的提升促进了这种结构的形成。目前江西区域空间结构正处在向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主导转型,因此要全力支持大南昌都市圈发展,进而带动江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5.
基于排污企业污染源环境统计数据,应用水污染物排放强度和核密度分析等方法,研究张家口地区排污工业企业的空间集聚特征及其与水污染排放空间之间的空间耦合特征,结果显示:(1)张家口地区工业企业空间集聚程度存在一定的空间异质性,崇礼县、赤城县整体上几乎无污染密集型企业分布。污染密集型企业主要沿洋河流域分布。(2)农副食品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煤炭开采和选洗业这四大行业的COD、NH3-N、总氮等水体污染物排放量相对最大。(3)工业企业集聚度与水环境污染程度的空间正向耦合效应明显,96.23%的区域呈较强正向耦合特征。高集聚—污染高值区占比0.40%。针对四种空间耦合状态提出未来污染物排放管控方向,以期为政府部门准确锁定治理区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6.
分析了省域空间集聚结构对霾污染的影响效应及渠道机制,以PM2.5年度均值作为衡量霾污染的指标,利用城市夜间灯光数据构建了表征中国省域空间集聚结构的首位城市发展指数、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扁平化指数与省域多中心指数.基于静态面板数据模型、工具变量方法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当前首位城市发展加剧了省域霾污染;省域城市规模等级结构扁平化也并不能有效改善霾污染;而省域多中心对霾污染具有促降效应;能源利用效率是省域空间集聚结构影响霾污染的重要渠道之一.基于此,本文建议需稳步实施省域多中心发展战略,建构多中心的大气环境治理结构与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7.
“十二五”时期,我国环境服务业将迎来大发展.在这一背景下环境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和载体一服务业集聚区的建设在我国刚刚起步.本文在借鉴环境规划、服务业集聚区规划编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环境服务业集聚区的规划方法和步骤,并对优势分析、功能定位、主导产业、建设目标、建设思路等八个规划关键性问题进行了分析.以环境保护部批准试点建设的第一个环境服务业集聚区—华南环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规划为例,详细探讨了上述规划方法在该案例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环境服务业集聚区规划方法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8.
局部Moran's I是一种鉴定土壤重金属空间热点、区分空间集聚和空间离散的有用工具. 本研究在珠江三角洲肝癌高发区系统采集了208个蔬菜地表层土样,分析每个样品的Ni和Cr含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区蔬菜土壤中Ni、Cr的空间热点. 结果表明,Ni、Cr的平均含量为33.2 mg/kg、80.8 mg/kg,比其相应的广东省土壤背景值分别高出130%、60%. 总体上,土壤中的Ni有一定程度的积累,Cr的积累现象并不明显.本研究分别选取3 000、6 000、9 000 m作为距离尺度计算Ni、Cr的局部Morans I,基于6 000 m作为距离尺度的局部Moran's I鉴定了土壤Ni、Cr的空间热点;Ni、Cr的"个别热点"分布在研究区的北部,主要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区域化热点"分布在研究区的南部,主要受成土母质控制.研究区原发性肝癌死亡率最高的区域与Ni、Cr的"区域化热点"重叠,两者区域上分布的一致性有可能为排查其环境致病因子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09.
水环境容量约束下的太湖流域产业集聚空间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产业集聚发达、水网密集但水环境敏感性强的太湖流域为例,采用环境地理学的理念,选择地貌特征、水质目标、水体通达性、清水通道、现状水质等要素作为表征水环境容量的评价因子,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水环境容量进行分区评价;通过空间叠加分析,依据水环境容量支撑强度和产业集聚污染压力的对应关系,分别划分农业、工业集聚空间优化类型区.结果表明,太湖流域水环境容量地域差异性大,呈现从东北沿江地区向西南沿湖地区逐步递减的格局,而产业集聚引起的污染总体上以太湖、滆湖及长荡湖沿岸乡镇分布较多,与水环境容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不相吻合.农业集聚空间优化要重点调整太湖一级保护区、滆湖、长荡湖沿岸区域的农业发展,优化调整太湖二级保护区及南部山丘岗地区,一般调整常州、无锡、苏州的市区的农业发展;工业集聚空间优化要重点调整常州、无锡和苏州中心城区,优化调整太湖一、二级保护区范围内以及重点调整区的外围,一般调整乡镇工业集中区.  相似文献   
110.
基于ESDA的中国省际水足迹强度的空间关联格局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水足迹强度是一个反映水的利用效率的指标,论文在对1995-2009年中国31个省(市、区)水足迹计算的基础上(因资料所限,未考虑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对15 a来各地区水足迹强度空间分布格局以及演变态势进行了分析和探讨。结果表明:①中国水足迹强度整体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说明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明显提高,但是区域发展并不平衡;②从全局空间分异来看,中国各地区水足迹强度呈现出正的空间相关性特征,存在着空间集聚特征,即水足迹强度高的地区相互邻接,强度低的地区相互邻接;③从局部空间分异来看,空间正相关模式(LL集聚和HH集聚)所占比例很大,且在研究年份内逐渐增加,反映出水足迹强度的LL集聚和HH集聚变得越来越显著。LL集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一带,在空间上有明显的向周边扩散的趋势;HH集聚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在空间分布上较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