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0篇
  免费   199篇
  国内免费   87篇
安全科学   547篇
废物处理   37篇
环保管理   116篇
综合类   829篇
基础理论   45篇
污染及防治   66篇
评价与监测   72篇
社会与环境   43篇
灾害及防治   1871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122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235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206篇
  2011年   226篇
  2010年   213篇
  2009年   253篇
  2008年   281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178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137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52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52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49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991.
分别用空间杆系模型和空间实体模型对偏心结构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并比较两者的差别。研究发现,在结构刚进入塑性阶段时,采用空间杆系模型和空间实体模型得出的偏心结构塑性变形接近;而结构产生较大塑性变形时,采用空间实体模型得出的偏心结构塑性变形要比采用空间杆系模型得出的大许多。  相似文献   
992.
政府应急救援处置面对突发事件,政府如何采取行动政府如何在地震后实施高效的应急处置太原市政府:紧急救援体系建设是履行政府防震减灾职能、面向社会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推动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助推器。地震紧急救援体系建设工作,以建立三种机制为保障,牢固树立市、县一盘棋和开门搞地震的思  相似文献   
993.
基于互联网的地震预警问题的社会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互联网对地震预警问题进行了社会调查,统计和分析问卷10 349份.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接受通过地震预警来减轻地震灾害的方式,认同地震预警的主要目标是减少人员伤亡,表示在信息公开及掌握应对措施的情况下,在地震预警时不会产生恐慌.同时,51.2%的被调查者认为,由地震部门发布预警更合适,而政府的责任是根据预警做好应急准备.72.1%的人表示对地震科普知识了解较少的现实表明,我国的地震知识普及率仍然很低.而公众能否理性地接受地震预警的实践,与地震知识普及程度关系很大.  相似文献   
994.
郭安红  郭增建 《灾害学》2009,24(3):66-68
洪涝主要是气象因素决定的,但特大地震断层错动形成的引张区内地壳释放出携热水气和温室气体与大气环流相配合可能会增加降雨强度.该文讨论了20世纪至2009年4个国内8.0 ~8.5级地震断层错动引张区的洪涝实例;还讨论了苏门达腊-安达曼8.9级地震引张区对应我国西江特大洪水的实例.  相似文献   
995.
基于国内外灾害经济研究与管理实践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亚平 《灾害学》2009,24(4):112-117
中外学者从不同视域对灾害经济与管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各国政府在防灾减灾、灾后重建等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这些观点和经验为我们深入研究灾害管理机制奠定了基础,结合汶川8.0级地震导致的惨重损失及灾后重建出现的问题,阐述了构建我国以人为本的灾害管理机制和可持续重建地震灾区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996.
地质灾害防治集对论优态共存准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龚士良 《灾害学》2009,24(3):16-21
地质灾害是威胁人民生命与财产安全、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关乎国计民生.地质灾害是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地质环境恶化的结果,其孕育与发展受多重因素制约,过程具有诸多不确定性,给灾害预警及防灾减灾带来影响.借助系统工程中处理不确定性的"集对分析"理论,剖析了地质灾害防治中相关因素及其作用与转化,探讨了系统不确定性的分析与处理方法,提出了地质环境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同的优态共存准则,以助于有效保障人与社会的安全和发展,并为灾害学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97.
新《防震减灾法》浅议——以汶川8.0级地震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红梅  魏电信 《灾害学》2009,24(4):130-133
以汶川8.0级地震为例,对新《防震减灾法》进行了解读,新《防震减灾法》在旧法的基础上,主要完善了防震减灾规划制度、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制度,增加了对学校医院等重要建筑和农村民居、乡村公共设施的抗震设防要求的规定,强化了防震减灾群测群防制度以加强对地震灾害的预防;完善了地震应急救援机制;进一步规范了地震灾后过渡性安置和恢复重建制度;加强了政府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领导和协调作用。同时文中也指出了新《防震减灾法》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998.
甘肃省地震活动分布广、额度高、强度大、震源浅、震害重。全省4/5以上的面积、13个市州政府所在城市和93%的县城位于地震烈度Ⅶ度以上的高烈度区,  相似文献   
999.
地震应急救援任重道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地震应急救援工作起步晚、起点高、发展快。2000年成立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2001年组建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2002年成立国家地震现场应急工作队;2003年中国国际救援队首次出生阿尔及利亚开启我国参与国际救援先河,北京建成全国第一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2004年组建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2005年中国国际教授队执行印度洋地震海啸和巴基斯坦地震国际教授;2006年建立区域地震应急协作联运工作机制,首次举办国际多国地震救援演练;2007年建成国家和省级一体化的抗震救灾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和现场技术系统;2008年建成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教授训练基地并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1000.
地震应急救援是防震减灾的一个重要环节,对于减轻地震灾害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修订后的《防震减灾法》建立和完善了相关法律制度,进一步提升了我国地震应急救援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