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67篇 |
免费 | 59篇 |
国内免费 | 29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71篇 |
废物处理 | 2篇 |
环保管理 | 52篇 |
综合类 | 281篇 |
基础理论 | 20篇 |
污染及防治 | 5篇 |
评价与监测 | 17篇 |
社会与环境 | 12篇 |
灾害及防治 | 9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29篇 |
2022年 | 24篇 |
2021年 | 26篇 |
2020年 | 25篇 |
2019年 | 24篇 |
2018年 | 10篇 |
2017年 | 21篇 |
2016年 | 22篇 |
2015年 | 31篇 |
2014年 | 50篇 |
2013年 | 29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36篇 |
2010年 | 29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20篇 |
2006年 | 26篇 |
2005年 | 25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0篇 |
1991年 | 5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31.
基于2018年浙江省嘉兴市14个环境国控站点的O3历史资料与气象要素,研究O3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并结合差分吸收臭氧雷达的垂直臭氧探测资料,分析近地层O3廓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嘉兴地区发生高浓度O3污染的关键气象要素为24~36℃的大气温度和36%~77%的相对湿度,24℃以上的大气温度与77%以下的相对湿度可作为启动预警O3污染的气象指标.差分吸收臭氧雷达监测结果显示,无论O3超标天与清洁天,在垂直方向上其浓度随高度先升后降,在600~800m范围出现峰值;O3污染时段,在中午到午后低空形成持续向下的O3输送带,这种低空O3与地表O3的叠加机制加重地表O3污染程度,导致地表O3超标与低空高浓度相伴出现;其廓线日变化规律表现出800m以下浓度在夜间和凌晨梯度不显著,日出后近地层O3随时间快速增加,中午和午后持续高值,傍晚随时间逐渐下降的特征.后向轨迹分析表明,10,500,1000m高度层的气流后向轨迹聚类有相似性,500m处沿闽浙海岸线的轨迹簇对应O3较10m处来自海上的轨迹簇高,这与500m处前体物输送堆积和紫外线辐射增强有关.污染过程近地层气流来向紧贴地面,但中高层有明显下沉气流使得O3前体物在500m附近堆积,是造成2个典型污染过程中垂直方向上O3高值出现在500m左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32.
生态文明新时代下的空间规划体系对国土空间底线管控提出了明确要求,"双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是底线思维的体现。研究"双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在国土空间底线管控中的作用和地位,通过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的建设,对二者的联系及其相互作用进行体现,构建二者的联动方式,服务于国土空间底线管控及治理的全过程"。双评价"与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预警共同组成底线管控的两个阶段,前者是开展底线管控的基础,后者是底线管控的路径和手段,两者皆是生态文明新时代下国土空间规划底线管控的重要工具,需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为基础加强两者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33.
质量控制图的原理及其在环境监测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数理统计中最小概率事件原理,探讨了质量控制图的原理、常用类型、分析和实现过程以及在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34.
2016年冬季北京地区一次重污染天气过程边界层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气象局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微脉冲激光雷达(MINI-MPL)、风廓线雷达资料、生态环境部大气成分等资料,对2016年12月16~21日京津冀多地污染过程的生消特征、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以及边界层的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气处于静稳状态,低层大气盛行偏南气流,大气湿度持续增加,加之北京三面环山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特殊地形是造成北京此次严重空气污染的重要因素.重污染期间,污染物主要聚集在800m高度以下,严重污染时,污染物高度甚至仅有400m左右.风廓线雷达反演风场显示:2次PM2.5浓度快速上升阶段低层伴随持续偏南风或偏东风.污染过程期间,逆温结构明显,两次污染快速发展阶段恰好出现在两次逆温最强时段.此次污染天气过程,激光雷达退偏振比总体小于0.25,反映污染主要是人类活动产生气溶胶,前期以一次排放颗粒物为主,后期以二次转化颗粒物为主.退偏振比污染过程前期呈明显日变化特征,且白天退偏比比夜间高. 相似文献
235.
为研究北京冬季重污染过程的污染特征及成因,采用边界层风场、温/湿场和气溶胶垂直探测等雷达综合遥测手段,对2018年3月北京两会期间的一次典型重污染过程,从边界层气象要素演变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①整个污染过程历时7 d,轻度以上污染时数达118 h(占污染过程总小时数的69.8%),严重污染时数达16 h(占污染过程总小时数的9.5%),ρ(PM2.5)最高达333.5 μg/m3.②从气溶胶的垂直空间演变来看,重污染天气的形成,除受本地源排放积累的影响外,还存在北京南部和东部的外部污染传输.贴地或上部逆温的稳定温度层结基本上对应ρ(PM2.5)的累积过程,其中,重污染时段逆温维持达68 h,逆温层厚度为500~1 100 m,最大平均逆温强度为0.6℃/(100 m).大气边界层高度偏低(积累过程白天在1 000 m以下,夜间只有300~500 m),导致污染物持续积累.整个污染过程中,高湿时段引起PM2.5吸湿增长和转化加重了污染程度;近地层持续小风导致污染积累;西南、东或东南方向大风层(10 m/s左右)向低空下探,有利于污染的缓解;强西北风或北风作用,使污染得以清除.研究显示,污染过程与边界层气象要素的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36.
237.
238.
239.
240.
在低放射性环境样品进行测量时,要求测量仪器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仪器在工作一段时间后,要了解所作的测量数据是否具有统计重复性,仪器指标发生的变化是否在统计基础上,仪器工作是否正常,绘制仪器质量控制图是一种有效方法。通过绘制质量控制图表的方法,可随时了解仪器的稳定性和仪器的技术指标,直观地展示出测量过程是否处于统计控制中。以确保仪器的测量精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