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2篇
  免费   202篇
  国内免费   542篇
安全科学   73篇
废物处理   7篇
环保管理   41篇
综合类   1302篇
基础理论   93篇
污染及防治   46篇
评价与监测   118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113篇
  2019年   116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84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154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7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01.
Organic acids as important constituents of organic aerosols not only influence the aerosols' hygroscopic property, but also enhance the formation of new particles and secondary organic aerosols. This study reported organic acids including C14–C32fatty acids, C4–C9dicarboxylic acids and aromatic acids in PM2.5collected during winter 2009 at six typical urban, suburban and rural sit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 Averaged concentrations of C14–C32fatty acids, aromatic acids and C4– C9 dicarboxylic acids were 157, 72.5 and 50.7 ng/m3, respectively. They totally accounted for 1.7% of measured organic carbon. C20–C32fatty acids mainly deriving from higher plant wax showed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at the upwind rural site with more vegetation around, while C14–C18fatty acids were more abundant at urban and suburban sites, and dicarboxylic acids and aromatic acids except 1,4-phthalic acid peaked at the downwind rural site. Succinic and azelaic acid were the most abundant among C4–C9dicarboxylic acids, and 1,2-phthalic and 1,4-phthalic acid were dominant aromatic acids. Dicarboxylic acids and aromatic acids exhibited significant mutual correlations except for 1,4-phthalic acid, which was probably primarily emitted from combustion of solid wastes containing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lastics. Spatial patterns and correlations with typical source tracers suggested that C14–C32fatty acids were mainly primary while dicarboxylic and aromatic acids were largely secondary.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esolved six sources including biomass burning, natural higher plant wax, two mixed anthropogenic and two secondary sources; further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revealed their contributions to individual organic acids. It turned out that more than 70% of C14–C18fatty acids were attributed to anthropogenic sources, about 50%–85% of the C20–C32fatty acids were attributed to natural sources, 80%–95% of dicarboxylic acids and 1,2-phthalic acid were secondary in contrast with that 81% of 1,4-phthalic acid was primary.  相似文献   
102.
2013年1月京津冀地区强雾霾频发成因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2001-2013年的气象观测数据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针对京津冀地区1月同期的雾霾天数、能见度、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等展开分析,结果表明:2013年1月京津冀地区平均雾霾天数发生了21.7 d;污染物浓度超标严重,高浓度的颗粒物成为强雾霾频发的重要原因,PM10月均浓度为0.317 mg/m3,PM2.5为0.219 mg/m3;1月份京津冀地区气象要素表现为地面风速小、相对湿度高、大气层结稳定,更加促进大气污染物累积,并有利于颗粒物吸湿增长,致使空气质量恶化,强雾霾事件频发。  相似文献   
103.
经过预处理的样品用BSTFA/TMCS衍生化试剂衍生后,采用GC-MS技术对武汉市一年四季3个不同类型采样点中大气气溶胶中有机酸进行定量分析。共测定武汉市大气PM2.5中22种饱和脂肪酸(C11~C32)、油酸(C18∶1)、亚油酸(C18∶2)和8种二元羧酸(di-C2~di-C9)。3个采样点四季脂肪酸均呈现出明显的碳偶数优势,其中最丰富的物种均为棕榈酸(年均值ID:85.86 ng/m3,DT:56.43 ng/m3,BG:52.39 ng/m3)和硬脂酸(年均值ID:57.05 ng/m3,DT:32.68 ng/m3,BG:37.37 ng/m3)。同时通过C18∶1与C18∶0的比值用来判断武汉市不同季节、不同类型污染源气溶胶的老化程度。二元羧酸中最丰富的物种为草酸(年均值ID:254.62 ng/m3,DT:367.38 ng/m3,BG:235.19 ng/m3),其次为丁二酸(年均值ID:214.70 ng/m3,DT:312.44 ng/m3,BG:168.46 ng/m3)、丙二酸(年均值ID:103.45 ng/m3,DT:70.56 ng/m3,BG:44.48 ng/m3),二元羧酸总浓度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通过di-C2与di-C3之比之来判断二次源对不同类型采样点气溶胶的贡献程度。主成分分析法结果显示化石燃料燃烧、机动车排放及光化学氧化、生物质燃烧、肉类烹饪是武汉市大气气溶胶中有机酸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04.
雾霾是近年出现的因空气质量恶化引起的气象灾害,我国多地区均出现过不同程度的雾霾天气。雾霾天气使社会各界对环境的忧虑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本文拟从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的角度浅谈雾霾防治,阐述了当前雾霾防治的环保执法问题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5.
为了研究近海生物气溶胶中可培养微生物浓度和群落多样性,于2009年7月~2010年6月在青岛两个采样点连续采集生物气溶胶样品,分析了其中陆源细菌、海源细菌、陆源真菌和海源真菌的浓度,并计算了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s指数和Pielou指数.结果表明,陆源细菌和海源细菌月均浓度分别为12~436 CFU·m-3和25~561 CFU·m-3,陆源真菌和海源真菌月均浓度分别为0~817 CFU·m-3和11~1 346 CFU·m-3之间.陆源细菌、海源细菌、陆源真菌和海源真菌浓度在冬季月份较低,2月达到最低值,在春夏月份较高.海源微生物对总可培养类微生物的贡献高于陆源,平均占63%.可培养微生物物种数在17~102之间,与微生物浓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并未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3种指数表明,生物气溶胶中陆源细菌、海源细菌、陆源真菌和海源真菌的群落结构在2月最简单,1月、11月和5月群落多样性较高,群落多样性与浓度的季节变化特征并不一致,而且不同类别的微生物群落存在季节和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106.
春节期间南京市大气气溶胶粒径分布特征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为研究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对城市大气气溶胶数浓度粒径谱分布的影响,对2012年1月19~31日南京大气气溶胶数浓度、污染气体浓度和质量浓度进行了观测分析.结果表明,烟花爆竹的燃放期间10~20 nm气溶胶浓度远低于非燃放期,50~100、100~200和200~500 nm数浓度有较大增加,20~50 nm和0.5~10μm气溶胶数浓度变化不大.烟花爆竹的燃放对气溶胶数浓度谱影响较大,非燃放期数浓度谱为双峰型分布;在燃放期数浓度谱为单峰性分布,且峰值向大粒径段偏移.烟花爆竹燃放期间质量浓度谱为双峰型分布,对细粒子的质量浓度影响较大,燃放期间PM2.5/PM10和PM1.0/PM10的值可升高10%.烟花爆竹的大量燃放对1.0~2.1μm粒径段气溶胶密度影响最大,对其他粒径段密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7.
北京雾霾天气生物气溶胶浓度和粒径特征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高敏  仇天雷  贾瑞志  韩梅琳  宋渊  王旭明 《环境科学》2014,35(12):4415-4421
近年来北京雾霾天气频发,空气颗粒物聚集是导致雾霾天气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一种重要的空气颗粒物,生物气溶胶对人体健康存在危害.本研究调查了雾霾天气时,生物气溶胶浓度和粒径分布规律;对其同空气质量指数PM2.5(AQI),环境温度和湿度间的Spearman’s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冬夏两季重度雾霾天气时,生物气溶胶粒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生物气溶胶浓度与PM2.5(AQI)呈负相关,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环境湿度与细菌气溶胶浓度呈负相关而与真菌气溶胶浓度呈正相关.在冬季,最大浓度细菌和真菌气溶胶分别在4.5~7.0μm和2.1~3.3μm粒径范围内检测到,而夏季最高浓度细菌和真菌气溶胶均分布在3.3~4.5μm范围内.本研究结果将为不同雾霾天气下,评价生物气溶胶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08.
《世界环境》2014,(3):68-71
<正>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于2012年9月正式发布了全球环境展望5(GEO-5)中文版,该报告评估了世界上最重要的90个环境目标的完成情况。最新发布的GEO-5中文版将为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研究人员、学者、政府代表、行业和民间团体带来联合国最全面的环境评估。本刊自2012年06期起对其进行连载。报告来源: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相似文献   
109.
南京雾霾天气原因分析及应对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雾霾天气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的城市气象灾害,城市雾霾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对雾霾的治理也有多方面的举措。2013年12月江苏地区出现的雾霾事件是现阶段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南京此次雾霾事件的回顾,从雾霾溯源、南京的应对及评述两个方面入手。对人们关注的这一热议话题进行探讨,总结出应对雾霾的一些经验和有力举措,以提供应对城市雾霾事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0.
作者通过查阅文献对哈尔滨发生雾霾现状、危害、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防治雾霾的应对措施和建议,即限制汽车尾气排放、减少煤炭使用、淘汰落后产能行业排放、降低生活源排放及农业秸秆的综合利用等措施,为指导科学防霾治霾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因此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