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55篇
安全科学   32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93篇
综合类   267篇
基础理论   75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4篇
社会与环境   46篇
灾害及防治   3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运用以人口为权数的Theil指数分析我国中部地区经济σ-收敛发现:1997-2007年中部地区存在较明显的σ-收敛,且省际间的经济差异是中部地区经济σ-收敛的阻碍因素;同时运用Barro和Sala-i-Martin经典模型分析中部地区经济β-收敛,通过加入影响经济增长的动态变量--城市化、工业化等条件发现:中部地区存在显著的条件β-收敛,其中工业化和创新能力是影响中部地区条件β-收敛的首要因素,政府过度干预经济的行为是阻碍其条件β-收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2.
《防灾博览》2009,(4):48-48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格拉丹冬雪山的西南侧,源头海拔高达5400米。干流全长6397公里.流经青、藏、川、渝、滇、鄂、湘、赣、皖、苏、沪等11个省、市、自治区.在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长度居世界第三位。流域面积大部分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多年平均降水量选1100毫米。多年平均入海水量近1万亿立方米.占中国河川径流总量的36%左右.水量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亚马逊河和刚果河。约为黄河水量的20倍。  相似文献   
163.
青藏高原年日照时数的年代际变化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1961~2007年青藏高原68个气象台站日照时数观测资料,通过统计方法分析了近47 a来青藏高原年日照时数的年代际变化趋势,得到以下几点初步认识:青藏高原年日照时数整体上呈现自东南向西北增加的特点,并且其空间变化趋势也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青藏高原东南部、西藏中部和西藏西南部以及青海北部地区年日照时数减少较为明显,高原西部、西藏中东部地区和青海南部年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近47 a来青藏高原年日照时数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年日照时数增加区和减少区分别存在12.1和21.1 a左右的时间尺度;增加区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年日照时数处于偏多阶段, 90年代至21世纪初日照时数呈明显的减少趋势;减少区则表现为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年日照时数有所增加, 90年代日照时数开始急剧减少,21世纪初达到最低值。各年代之间年日照时数变化特点同样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64.
对取自青藏高原古雅冰帽的冰芯上部20mn的样品中有毒金属镉反映的大气污染进行了研究,利用电感耦合等等离子体质谱仪对镉的浓度进行了检测,镉的浓度在2.28-301pg.ml^-1,平均为51pg.ml^-1,镉的浓度高于极地雪冰相应的时间的浓度。  相似文献   
165.
166.
气候变化对长江源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近十几年来,长江源区气候暖干化趋势明显,冰川退缩、湖泊萎缩、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高寒草甸是长江源地区主要的植被类型之一,在全球变化影响下,以耐低温寒冷的嵩草属(Kobresia)植物为建群种的高寒草甸将面临更严重的生态胁迫。以长江源地区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国际通用的生物地球化学模型模拟高寒草甸生物量、生产力和土壤有机质等的动态变化,并综合考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和营养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探讨了全球气候变化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7.
青藏高原冰川雪细菌与气候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荧光显微镜测定细菌密度,利用DGGE图谱和Shannon-Weaver指数分析细菌种类多样性,对青藏高原北部老虎沟12号冰川、南部东绒布冰川和东南部海螺沟2号冰川雪坑的细菌密度和种类多样性做了差异性分析. 结果表明:老虎沟12号冰川雪坑细菌密度平均值比东绒布冰川和海螺沟2号冰川高,老虎沟12号冰川雪坑细菌种类多样性比东绒布冰川高,这与高原南、北部不同大气环流引起的大气微粒含量的差异性有关. 海螺沟2号冰川雪坑细菌种类多样性均最高,与该冰川所受的大气环流多样性最高相一致. 东绒布冰川雪坑细菌密度平均值与南极点相近,与其远离人类污染,因而大气环境本底值低有关. 海拔高的东绒布冰川雪坑细菌密度和种类多样性均比海拔低的海螺沟2号冰川和老虎沟12号冰川低,即二者与海拔高度呈反比.   相似文献   
168.
事件     
《环境》2008,(12)
中国将加快建立草原生态补偿制度;青藏高原发现独行野生雪豹;中国五年内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球首个网上野生动物保护基地诞生;  相似文献   
169.
作为地球“第三极”,占到我国陆地面积四分之一强的青藏高原(250万平方公里),是一个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五省(区),确保我国乃至亚洲环境安全的生态屏障,又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多民族地区。研究该区域如何在休养生息中,或者说在确保国家环境安全中,通过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和打造一个既能提高自然生产力,又能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产业,实现青藏高原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是长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70.
甘肃中部地区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PSR模型框架下,利用熵法确定权重,采用1986年Landsat TM和2000年ETM+影像确定模型中的自然组分数据,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生态安全过程进行景观格局判定,较好地得出了15年来甘肃中部地区生态安全的变化状况。研究表明:2000年甘肃中部地区生态安全状况整体较差,15年来,人类活动加速了自然组分的退化,逐步弱化了景观中的稳定成分,促进形成了异质性程度低、格局粗粒化、稳定性差的景观格局,其中,快速城市化、水资源减少和耕地、林地等重要土地资源的快速转化是整个地区生态安全状态弱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