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05篇 |
免费 | 417篇 |
国内免费 | 91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039篇 |
废物处理 | 293篇 |
环保管理 | 768篇 |
综合类 | 3514篇 |
基础理论 | 463篇 |
污染及防治 | 604篇 |
评价与监测 | 267篇 |
社会与环境 | 187篇 |
灾害及防治 | 20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0篇 |
2023年 | 212篇 |
2022年 | 264篇 |
2021年 | 288篇 |
2020年 | 274篇 |
2019年 | 243篇 |
2018年 | 133篇 |
2017年 | 198篇 |
2016年 | 229篇 |
2015年 | 311篇 |
2014年 | 742篇 |
2013年 | 399篇 |
2012年 | 579篇 |
2011年 | 499篇 |
2010年 | 403篇 |
2009年 | 439篇 |
2008年 | 509篇 |
2007年 | 392篇 |
2006年 | 360篇 |
2005年 | 369篇 |
2004年 | 303篇 |
2003年 | 244篇 |
2002年 | 183篇 |
2001年 | 111篇 |
2000年 | 89篇 |
1999年 | 93篇 |
1998年 | 69篇 |
1997年 | 64篇 |
1996年 | 57篇 |
1995年 | 53篇 |
1994年 | 44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30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242.
浮游真核微生物通常由少数丰富类和大量稀有类组成,二者在维持水生生态系统健康稳定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对大型筑坝河流中这两类真核微生物的生物地理分布模式所知甚少.以我国西南梯级水电开发河流金沙江为研究区域,对比分析丰富类和稀有类浮游真核微生物在不同河段的分布特征,解析影响两类微生物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相比上游自然河段,金沙江浮游真核微生物的α多样性在梯级大坝河段显著升高,稀有类的α多样性增长比高于丰富类.浮游真核丰富类和稀有类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在不同河段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Vermamoeba属等优势属的相对丰度在两河段间同样存在明显差异.影响丰富类和稀有类浮游真核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关键地化因子有海拔和pH等,两类微生物群落相似性与地理距离和环境异质性均符合距离衰减关系,其群落构建均受扩散限制和环境筛选共同影响;方差分解分析和偏Mantel检验结果显示扩散限制是影响丰富类和稀有类分布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结果为我国西南缺资料区水电开发河流中微生物的地理分布模式和生态响应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43.
提出了我国废旧家电回收利用法必须以“制造商责任制”与“全过程管理”两大原则的紧密结合为基础 ,并从全新的角度设计出了包括“废旧家电回收处理费”及“主动回收处理保证金”两个方面在内的废旧家电回收利用的“付费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44.
本文详细地论述了什么是高职高专教育的毕业生质量标准和为什么要制定毕业生质量标准以及制定毕业生质量标准的原则、毕业生质量标准的内容及方法。 相似文献
245.
灰色聚类法在许昌市中浅层地下水质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灰色聚类法对许昌市中浅层井水水质进行分级评价。结果表明:77%的中浅井水水质尚好,基本上没受到污染,各项指标的综合评价结果接近Ⅰ级水质标准;17%的中浅井有1—2项评价因子略超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综合评价结果接近Ⅱ级水质标准;6%的中浅井水不适合饮用。灰色聚类法的评价结果与模糊数学的评价结果相比较,信息的利用率、分辨率均要高些。 相似文献
246.
考虑邻避设施选址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和居民对邻避设施在空间距离上的排斥,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多目标决策理论,构建两阶段优化选址模型。第1阶段,建立包含地理信息因素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决策试行与评价实验室法(DEMATEL)确定指标间的影响关系进而计算指标权重,之后使用GIS技术对地理图层叠加处理得到备选区域。第2阶段,引入概率多值中智集的概念对备选区域进行评价,提出基于偏差测度的专家权重计算方法。将基于前景理论的交互式多准则决策方法(TODIM)拓展到概率多值中智集群决策环境中,对备选区域进行排序。最后,以北京市某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为例,验证模型的可行性和稳定性,从而为城市规划布局大型环境类邻避设施的选址提供了有力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47.
文章以四溴双酚A(TBBPA)为代表性的溴代有机物,考察过渡金属/亚硫酸盐体系去除水中TBBPA的效能,并对TBBPA的降解机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酸性(p H=4)条件下,Fe(Ⅲ)/亚硫酸盐体系、Fe(Ⅱ)/亚硫酸盐体系与Cr(Ⅵ)/亚硫酸盐体系对TBBPA的去除效果较好。对于Fe(Ⅲ)/亚硫酸盐体系与Fe(Ⅱ)/亚硫酸盐体系,Fe(Ⅲ)、Fe(Ⅱ)与亚硫酸盐投量比值为1∶10时反应体系呈现出最优的去除效果,10μmol/L TBBPA反应5 min后的去除率可达到66.8%;对于Cr(Ⅵ)/亚硫酸盐体系,升高金属离子浓度可促进TBBPA的去除效果。Cu(Ⅱ)/亚硫酸盐体系与Co(Ⅱ)/亚硫酸盐体系在中性条件下对TBBPA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而在酸性条件下无法去除TBBPA。实际水体中常见的腐殖酸与HCO3-均对过渡金属/亚硫酸盐体系去除TBBPA表现出抑制作用。结合密度泛函理论计算与LC-MS实际测得TBBPA降解的中间产物,推测了TBBPA可能的初始降解路径为TBBPA分子苯环上的碳原子脱溴或发生取代反应。 相似文献
248.
249.
碰撞造山作用过程中陆壳岩石馆融形成花岗岩浆主要出现在加热期和伸展抬升期,是碰任后岩石田热状态调整引起陆壳物质化学分界的结果。陆壳碰撞前的构造历史、大陆岩石国的热参数和地幔过程、造山带的几何学特征和运动学性质等制约了造山带花岗岩类的发育,尤其是与各种造成地慢高热流叠加于下部地壳的岩石圈调整过程关系密切。大别造山带中生代花岗岩类的形成可能就是华北、扬子陆块碰撞后,底侵和垂向分离过程作用于造山带伸展抬升期,引起下部地壳岩石相继发生两次馆融的结果。 相似文献
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