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6篇
  免费   272篇
  国内免费   908篇
安全科学   241篇
废物处理   129篇
环保管理   147篇
综合类   1765篇
基础理论   177篇
污染及防治   308篇
评价与监测   202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179篇
  2022年   195篇
  2021年   209篇
  2020年   160篇
  2019年   140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115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31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77篇
  2007年   105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63篇
  2003年   71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实验考察了臭氧对酸性嫩黄G色度脱除和其溶液pH值的变化情况,并对降解溶液中的残留物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20min时,脱色率达到97.5%;有酸性物质生成并使得溶液的pH值随反应时间的推移下降,pH与脱色率总体变化趋势一致。经反应,分子中的—SO3Na基团大部分生成了SO42-;N并没有氧化成NO2-、NO3-,而是生成其它含N化合物。  相似文献   
172.
微米气泡强化臭氧氧化的作用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微米气泡系统(平均粒径约为58 μm)和普通的鼓泡系统进行对比研究微米气泡对臭氧氧化的强化作用机理.在相同的进气流率下,采用微米气泡体系臭氧在水中的传质系数和利用率是鼓泡系统的1.6-2.7倍和2.3-3.2倍.利用臭氧氧化模拟活性艳蓝KN-R废水(100 mg·l-1)的实验结果表明,染料在微米气泡体系中的脱色速率高于鼓泡系统,二者达到99%脱色效率所需的时间分别为30 min和60 min.在同样的脱色速率下,染料在微米气泡系统中的TOC去除率较大,说明微米气泡不仅能够提高臭氧的传质速度,而且可以强化臭氧的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73.
滤后水中NOM经臭氧氧化产生的小分子醛、酮和酮酸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鲁金凤  张涛  马军  陈忠林  王群  沈吉敏 《环境科学》2007,28(6):1268-1273
以富集、分离得到的滤后水中6种不同特性的天然有机物(NOM)为对象,测定了臭氧氧化NOM各组分后小分子醛、酮及酮酸的生成情况.NOM各组分臭氧氧化后甲醛和丙酮酸产量最大,特别是憎水中性物质(HON)的甲醛产率是其醛、酮总产率的70.58%,单位DOC丙酮酸的产率达103.2 μg/mg;憎水性NOM组分的小分子醛、酮、酮酸产率比亲水性组分的高,特别是憎水中性物质(HON)和憎水酸(HOA)的小分子醛、酮及酮酸类总产率最高,二者之和分别占NOM各组分的醛酮总产率及酮酸总产率的55.56%和60%; NOM碱性组分的醛、酮、酮酸产量最低.用小分子醛、酮、酮酸总量折算DOC占氧化后NOM的DOC的百分比作为衡量氧化后各组分可生物降解性的参考,则臭氧氧化后HON和HOA的可生物降解性比其他组分高得多.  相似文献   
174.
动态膜-生物反应器中新型预涂剂的抗污染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叶茂盛  张捍民  杨凤林  崔霞 《环境科学》2007,28(11):2494-2499
对动态膜技术中的预涂剂进行了拓展研究,通过聚乙烯醇(PVA)与戊二醛(GA)的乳化交联制备新型预涂剂——PVA微球,分析交联反应机理,并通过PVA微球对产生膜污染主要物质EPS的吸附实验分析其抗污染特性.结果表明,乳化交联过程中主要发生的是半缩醛反应,PVA胶团的羟基数量实质上没有大量减少,PVA微球仍然保持良好的亲水性能,而且其表面呈现的电负性能够对活性污泥絮体产生静电排斥作用, PVA微球对活性污泥中蛋白质和多糖的吸附率稳定且较低,分别为0 .543 mg·g-1和0 .694 mg·g-1,从微观上延缓了膜污染.预涂液中微球的粒径在1 .14 μm左右,其不同浓度的Zeta电位都小于-39 mV,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够快速稳定地沉积在多孔底膜的表面和孔道内壁上,试验中采用SEM分析了PVA微球及其在工业滤布内部纤维丝上形成动态膜的表观形貌.  相似文献   
175.
为了解廊坊市夏季O3骤增骤降污染天气过程中VOCs浓度及臭氧生成潜势的变化特征,统计分析2016年~2020年夏季廊坊市区监测所得的53种VOCs质量浓度数据和近地面臭氧(O3)浓度数据,并采用臭氧生成潜势方法估算VOCs对O3生成的贡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整个污染过程及不同时段,烷烃类总质量浓度最大,占比在62%~65%之间,其次是烯/炔烃类和芳香烃类,而烯/炔烃类的臭氧生成潜势(OFP)最大,高浓度阶段其百分比(OFP*)较骤增前、骤降后高6.5和3.8个百分点,其次是烷烃或芳香烃。O3骤增骤降污染整个过程及不同阶段,VOCs质量浓度最大的前十物种中烷烃类占有5~7种,OFP前十位中烯/炔烃占有5~6种,两种统计中相同物种有9个,OFP*前十VOCs物种相对固定,前7位以烯/炔烃为主,反-2-丁烯最高。控制或减少反-2-丁烯等重要烯/炔烃类VOCs物质的排放,可有效控制廊坊O3的生成,降低O3污染程度。通过研...  相似文献   
176.
为了提高苯胺废水处理效果,采用臭氧氧化静态试验处理模拟苯胺废水,分析了污染物去除效果和反应机理.结果表明:苯胺去除率随臭氧投加量增加而提高,当臭氧投加量116 mg/L时,苯胺去除率、COD去除率和TOC去除率分别达到99.9%、64.5%和10.8%;最佳反应pH值为7.在臭氧投加量逐步增加至116 mg/L时,氨氮...  相似文献   
177.
针对索杆预张力结构缺乏有效的连续倒塌发展机理及各类杆件在连续倒塌过程中的重要性评价方法,文中结合某具体工程案例、基于ANSYS/LS-DYNA分析平台、采用全动力等效荷载瞬时卸载法动力分析方法,研究了移除不同构件引发的连续倒塌全过程动力响应及倒塌模式,提出了基于倒塌模式的杆件重要性分类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比较构件移除前后的节点位移引入了杆件重要性系数指标,进一步探明了各类杆件重要性系数与其杆件重要性类别及移除该杆件引发的相应倒塌模式的关系,最后分析了各设计参数对结构连续倒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移除不同杆件将产生不同的动力响应和倒塌模式,其中移除内环索和外环索后动力响应最大,拉力环上弦次之,其余杆件动力响应较小;(2)各杆件具有的不同的杆件重要性系数,外环索、内环索的杆件重要性系数超过0.18,移除此类杆件将会导致结构产生连续倒塌,属于关键杆件;拉力环上弦的重要性系数在0.18~0.07之间,移除此类杆件将会导致结构产生局部连续倒塌,属于重要杆件;其余杆件的重要性系数均在0.07以下,移除后不会产生连续倒塌,属于普通杆件;(3)预应力水平、杆件截面积及环索半径、压杆长度等设计参...  相似文献   
178.
江苏某污水处理厂工程总建设规模8.5万m3/d,分2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4万m3/d,二期工程增加4.5万m3/d。污水处理采用“粗格栅及提升泵房+细格栅及曝气沉砂池+调节池+水解酸化池+AAOA工艺+膜生物反应器(MBR)+臭氧催化氧化工艺”,尾水排放执行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准Ⅳ类标准(CODCr,NH3-N,TP分别达到30,1.5,0.3 mg/L),其余执行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179.
为探究菏泽市大气醛酮类化合物污染特征,分析菏泽市2022年5—9月大气醛酮类化合物监测结果,计算臭氧生成潜势,同时利用相关系数法和比值法分析醛酮污染物可能来源。研究表明:菏泽市大气主要的醛酮类化合物为甲醛、乙醛和丙酮;臭氧生成潜势贡献较大的主要是甲醛和乙醛;菏泽市大气醛酮类化合物中甲醛、乙醛、丙酮有强相关性,三者可能有相同来源,其中甲醛和乙醛浓度比为1.07,符合城市大气特征,即主要受人为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0.
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进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迅速,城市污染也较为严重,臭氧污染气体排放量逐年增高,二次污染物臭氧的含量也在不断升高,近地面臭氧污染问题较为严重。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国空气环境检测数据显示,颗粒物浓度下降较为明显,臭氧浓度小幅度提升,近地面臭氧浓度较高,臭氧污染成为我国主要大气污染原因之一。本文对近地面臭氧污染的特征及防御措施展开讨论,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