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8篇
安全科学   183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59篇
综合类   189篇
基础理论   30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22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9 毫秒
381.
新鲜的就是好的?不见得。这种生活中积累出来的经验,有时候会害了你。抛弃固有的观念,看看科学是怎么说的吧。1鲜海蜇新鲜的海蜇含水多,皮体较厚,还含有毒素。只有经过食盐加明矾盐(俗称三矾)清洗两次,使鲜海蜇脱水两次,才能让毒素随水排尽。二矾海蜇呈浅红或浅黄色,厚薄均匀且有韧性,用力挤也挤不出水,这种海蜇方可食用。人们到海蜇产地旅游,会遇到兜售不经处理或只经1~2次盐渍处理的海蜇,千万不要去品  相似文献   
382.
林利本 《福建环境》1999,16(6):28-29
滥用化肥农药,导致食物污染,应贯彻科技兴农政府,减轻环境污染,保障人体健康。  相似文献   
383.
大骨节病病情下降与环境因素的定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87年4月-1989年9月对内蒙三个大骨节病村进行了随诊观察,结果表明,大骨节病病情逐年下降,人体硒营养水平相应提高,病情与硒营养水平之间呈显负相关,每日由外源性食物中摄取的硒与病情呈显负相关,而由当地产粮,菜中摄取的硒与情呈显正相关。由肉蛋类食物中摄取与病情呈显负相关,生态环境中的硒基本无变化,增加外源性高硒食物输入病区和改变病区食物构成是控制硒反应性疾病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84.
中华传统膳食符合低碳经济原则;过食动物性食物危害健康;坚持低碳饮食也是保护环境;健康饮食有利于减少碳排放。人类的食物大体上分作两大类,一类是动物性食物,主要是畜禽肉类、鱼虾类和蛋类,俗称荤食。  相似文献   
385.
成功的源泉     
从前有位探险家在攀登一座高山时迷了路,长期的探险耗尽了随身携带的食物和水.由于严重缺水和食物,他的生命受到威胁,在饥渴不已四处乱闯的困窘下,他在一间猎人用过的废弃多年的茅屋旁无意中发现了一口装有手动压杆的水井.  相似文献   
386.
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坦贝里市的一个废弃制帽厂里,一株转基因木棉正在从厂区的土壤里吸收着当地的主要污染物汞。在美洲大陆另一边的加利福尼亚,研究人员利用转基因的印度芥菜把因常年灌溉而淤积在土壤里的砷元素吸附出来。此外,还有许多类似的、产生于转基因工程的树木,被用来沉淀弥漫在空气里的二氧化碳,并因此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做贡献。利用转基因植物“吃掉”污染,看来将成为减缓气候变化的“生力军”。  相似文献   
387.
利用食物垃圾发酵生产乳酸,是实现其资源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底物不灭菌的开放式发酵,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利用食物垃圾生产乳酸的方式.通过对发酵过程中ρ(乳酸),ρ(总糖),ρ(可溶性糖)以及细菌数量变化的研究,对开放式发酵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食物垃圾适于作为乳酸发酵的底物,在不投加任何营养物质的条件下,能促进乳酸菌的大量增殖.采用开放式发酵,可从食物垃圾产生36.29 g/L的乳酸,远高于封闭式发酵(底物灭菌).垃圾中土著菌群在开放式发酵中起到了分解复杂多糖和为乳酸菌提供可发酵性底物的作用,从而提高ρ(乳酸).   相似文献   
388.
厦门城市化进程中的居民食物碳消费及其环境负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祯  崔胜辉  李桂林  任引  徐礼来 《环境科学》2013,34(4):1636-164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对全球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其中城市家庭食物碳消费对全球城市生态系统碳循环的贡献日益突出,已成为城市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研究热点之一.以厦门市为例,通过分析1988~2010年居民食物碳消费的动态变化和家庭分布特征,评价并预测了由食物碳消费导致的环境负荷.结果表明,1988~2010年全市人均食物消费量和人均食物碳消费量分别下降了6%和25%,但由于厦门市人口的快速增长,食物消费和食物碳消费的总量均不断增加,分别增长了116%和70%.居民食物碳消费总量的增加导致环境负荷量不断上升,由9.88万t增长至16.62万t,特别是进入土壤的碳通量近年来快速增加.预测显示2011~2024年间厦门市居民食物碳消费总量以及环境负荷量仍将继续上升,2025年将有所下降,人均食物碳消费量则从2011年起持续下降.对厦门市居民家庭食物消费的分析表明,家庭户均食物碳消费主要受到家庭收入、食物消费费用、家庭用餐人数的影响,食物碳消费较高的家庭通常平均家庭用餐人数3人、平均食物消费费用约3 125元.月-1,户均食物碳消费为1 134.91 kg,人均食物碳消费量为378.30 kg,高食物碳消费的家庭人均食物碳消费量是低食物碳消费家庭人均消费量的4.84倍.  相似文献   
389.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及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城市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元素循环影响越来越显著,不可持续的家庭消费已成为造成全球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食物元素消费的研究也成为可持续消费的重要研究内容。以厦门市为例,分析了1988-2010年居民食物C、N、P元素消费的变化趋势及特点,探讨与其变化相关的经济、社会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988-2010年全市食物消费总量不断增加,由49.33万t增长至106.36万t。但是人均食物消费量由321.28 kg/(人.a)降至301.32 kg/(人.a)。厦门市食物C、N、P消费总量均在上升,1988年食物C、N、P消费量分别为10.14、0.64、0.05万t,到2010年食物C、N、P消费量分别为17.29、1.21、0.11万t,分别增长了70.45%、88.91%、117.11%,与此同时人均食物C、N、P消费量却在降低,其变化趋势与人均食物消费量的变化趋势接近,但并不完全一致,其中下降幅度最大的为人均食物C消费量,下降了24.92%,其次是人均食物N消费量下降了16.79%,下降幅度最小的为人均食物P消费量降低了4.37%。这主要是由于食物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所致,粮食在食物C、N、P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持续下降,禽畜肉、瓜果、鲜蛋、奶制品等在食物C、N、P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分别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城市家庭食物消费模式由"以粮食为主"向"以粮食和肉类、蔬菜为主"转变。通过将相关经济、社会因子与居民食物C、N、P消费量进行相关性分析表明,人均GDP、恩格尔系数、人均可支配收入、食物消费支出、食物价格指数、大学人口比重、平均家庭人口数,与食物C、N消费量均相关,与食物P消费量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390.
消费端食物浪费:影响与行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食物浪费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消费端是造成食物浪费的重要环节,且呈日趋严重的趋势。消费端的食物浪费主要分为家庭食物浪费和在外食物浪费;消费端的食物浪费对国家粮食安全、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均产生不同的影响;影响消费端食物浪费的重要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因素、人口特征、消费者的行为与意识等。目前对消费端食物浪费的研究多采用称重(或估算)和计量模型等方法,仍需要通过发展更合理的量化方法、建立更完整的理论模型、提出更完善的研究方法进行深入探究。此外,减少消费端食物浪费需要从政府、社会、个人等多角度出发,促使多方利益相关者形成合力应对消费端食物浪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