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5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13篇
安全科学   57篇
废物处理   33篇
环保管理   49篇
综合类   379篇
基础理论   56篇
污染及防治   68篇
评价与监测   37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2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71.
蒸气入侵(VI)是最有可能导致人体健康风险的暴露途径,石油烃类蒸气入侵(PVI)是污染物为挥发性石油烃(PHC)时的一种特定VI类型,与其他类型VI的最重要区别在于PHC在包气带传输过程中会因好氧生物降解而迅速衰减,从而显著降低PVI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文章梳理和总结了PVI的概念、机理、筛选与调查、模型、风险评估与管控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PVI研究以及PVI场地调查、风险评估与管控等实践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72.
研究了生物强化结合生物刺激对石油烃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及对修复后土壤pH、土壤呼吸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向石油烃污染土壤中添加菌液量为20%(w,下同)的真菌杂色曲霉(Aspergillus versicolor)、10%的蔗糖,修复30 d时总石油烃(TPH)降解率达55.63%;添加7%的酒石酸修复30 d时,TPH降解率为42.9%。添加蔗糖和酒石酸修复后,土壤pH均呈下降趋势,土壤CO2释放量均增大。石油烃污染土壤颗粒紧致密实,土壤颗粒之间孔隙被堵塞;经生物修复后土壤孔隙结构明显增大,表面粗糙、疏松,呼吸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573.
对便携式催化氧化-FID法测定非甲烷总烃的检出限、精密度、准确度、催化效率等性能指标开展研究,考察该方法测定固定污染源废气中非甲烷总烃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催化氧化装置的转化效率为98.1%~99.7%,方法检出限为0.05 mg/m3(以碳计);2个质量浓度水平的甲烷和丙烷混合标准气体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分别为-6.4%~6.1%、-4.7%~-0.5%,实验室内、实验室间测定结果的RSD分别为2.9%~5.9%和1.6%~2.5%、1.5%和0.6%。用该方法和国标法同时测定实际样品,两种方法测定结果的相对误差为6.4%~21.4%。  相似文献   
574.
针对复合盐雾箱的工作模式,基于不确定度评定的原理,建立关于复合盐雾试验温度均匀度以及饱和桶制热量的不确定度分析模型。结合某小型复合盐雾试验箱,对饱和桶加热量的基本参数以及内箱温度测点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得出不确定度影响因素的强弱关系。根据不确定度的评定结果,为改善复合盐雾试验箱度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75.
千岛湖水溶解氧含量与水深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千岛湖湖水溶解氧指标多年来一直处于二类地面水标准的问题。通过水深与溶解氧关系的实验和对评价标准的讨论,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相似文献   
576.
土壤气相抽提去除土壤中汽油烃污染物柱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原位处理土壤石油污染对于土壤和地下水的有机污染控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砂土柱试验研究了原位物理通风的主要工艺形式及运行参数,并初步分析了汽油烃在砂土柱中的迁移和通风去除机制.结果表明,顶部真空抽提与底部注气两种通风方式相比,顶部真空抽提效果较好,砂土柱汽油烃初始质量浓度为2.937 mg/g时,经过104.5 h通风,砂土柱中汽油烃去除率达80.49%.土壤汽油烃初始浓度影响其在土壤中的迁移和去除,土壤汽油烃初始浓度越大,相同通风条件下,物理通风方法去除土壤中挥发性有机物的效率越低.通风及通风方式对砂土中的汽油烃的去除影响很大,连续通风可在砂土柱中形成稳定的负压环境,在汽油烃初始质量浓度为35.730 mg/g时,连续真空抽提264 h,砂土柱中的汽油烃平均去除率达89.29%;间歇通风在砂土柱中形成的负压环境不稳定,但也可以去除砂土柱中的汽油烃.初步分析认为,汽油烃存在负压作用下的向上挥发和重力作用下的向下迁移两个过程,其综合作用的结果导致汽油烃在砂土柱中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577.
1株低温石油烃降解菌的分类鉴定及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磊  李丹  孙丹  谢玉娟  马挺  梁凤来  刘如林 《环境科学》2007,28(9):2101-2105
从渤海油船泄漏区域的海底泥中筛选到1株能降解柴油的低温石油烃降解菌T7-2,初步鉴定为红平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研究表明,利用工业乙醇无机盐培养基培养液体种子是适宜的,其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15℃和7.8,工业乙醇最适加入量为0.5%,菌体浓度为108 CFU/mL.接种人工海水烃降解培养基后,通过补加氮源 (NH4)2SO4 2.64 g/L、磷源Na2HPO4 2.5 g/L和酵母粉 0.015 g/L后,15℃振荡培养7 d,降解率可以达到73.2%.该菌降解烷烃的范围很广泛,C12~C36均有不同程度的降解.  相似文献   
578.
水体的石油污染对生态环境造成的长期影响和破坏,是一直以来全球重点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生物炭及其复合材料作为可有效吸附石油烃的富炭多孔材料,已成为目前水体修复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文章对近年来生物炭及其复合材料在水体环境中石油烃吸附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整理,总结了生物炭的类型、理化性质及其常见的制备过程,介绍了表面改性、磁性改性以及纳米改性等生物炭复合材料制备方式。在此基础上,简述了生物炭及其复合材料吸附石油烃时的原材料性质、污染初始浓度、外加物质以及盐度等内外因素的影响,讨论分析了去除石油烃过程中疏水相互作用、孔隙填充、π-π相互作用、毛细管效应以及表面吸附等作用机理。针对当前研究中所存在的生物炭及其复合材料的生态风险不明确、多数研究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吸附过程机理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提出了强化吸附材料风险评估、优化其制作工艺、提升其循环再生性能和深化吸附机理研究等方向,以期为生物炭及其复合材料吸附水体石油烃的大规模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579.
常见亚非原油饱和链烷烃分布特征及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方法对10种常见亚非原油中的正构烷烃、姥姣烷(Pr)、植烷(Ph)进行定量分析,并通过基于饱和链烷烃指纹信息的主成分分析和基于饱和链烷烃各组分含量的主成分分析,对中国2种典型原油(A9和A10)及8种常见进口亚非原油(A1~A8)进行了鉴别.结果表明:10种原油按照C21前/C22后(C原子数≤21的正构烷烃浓度之和与C原子数≥22的正构烷烃浓度之和比)由高到低排序为A6、A3、A1、A2、A9、A4、A10、A8、A7、A5;10种原油的成熟度由高到低排序为A1=A9、A7、A5、A8、A4、A2=A10、A3、A6;基于饱和链烷烃指纹信息的主成分分析和基于饱和链烷烃各组分含量的主成分分析所得的10种原油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2者右下角一类的分析结果高度一致,但中间一类和左上角一类的分析结果有所差别,前者所得中间一类的分析结果更为优化,将A4、A7、A8和A10原油进一步分成2类,但对A5原油的单独分类趋势有所削弱.  相似文献   
580.
研究了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对石油烃的增溶,并将其用于污染含水层中石油烃的去除。结果表明:石油烃溶解度随着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为1 200mg/L时,石油烃溶解度达10 077.7mg/L;界面张力随着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减小,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为1mg/L时,界面张力为34.3mN/m,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为800mg/L时,界面张力为5.2 mN/m。采用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对污染含水层进行清洗处理,在固液比(质量体积比)为1g∶2mL的体系中,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为3 000mg/L,120r/min、10℃下振荡12h,石油烃去除率达70.82%。污染含水层柱冲洗结果表明,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分别为1 200、3 000mg/L时,10倍孔隙体积的表面活性剂冲洗后,分别从污染砂样中去除41.81%和63.30%的石油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