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6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13篇
安全科学   57篇
废物处理   33篇
环保管理   49篇
综合类   380篇
基础理论   56篇
污染及防治   68篇
评价与监测   37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2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21.
石油烃含量是含油污泥处理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控制指标。文章分析了含油污泥中石油烃组成及主要污染控制要求,介绍了国内外含油污泥处置对石油烃含量的控制现状;依据危险废物鉴别标准的相关规定,以及对原油中芳香族化合物及其多环芳烃含量的研究成果,对采用石油烃指标进行危险废物鉴别做了推论计算。结果认为:含油污泥等固体废物及其处理残余物的石油烃含量≤0.25%,不属于危险废物或已实现无害化处理;石油烃含量介于0.25%~1.7%时,其是否属于危险废物,最终需要进行危险废物鉴别而确定;石油烃含量>1.7%,则属于危险废物或未实现无害化。  相似文献   
622.
关于非甲烷总烃(NMHC)的测定及结果表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非甲烷总烃(NMHC)是在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时常常涉及到的一个重要参数.但是,很多人对其测定以及测定结果的表示方法并不明确.文章就此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623.
室内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但是室内可吸入颗粒物中的有机化合物研究较少,尤其是其中的酯类物质,更是被研究者忽略.主要采用气相色谱法及色质联用法对采集的室内可吸入颗粒物样品进行分析,得出了颗粒物中的脂肪烃、芳香烃和酯类物质的种类及浓度,并且分析了这些有害物质的来源.  相似文献   
624.
影响非甲烷总烃监测结果准确性的因素研究及控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非甲烷总烃监测工作实际情况,对样品采集、保存与运输、分析测试与数据处理、采样容器清洗与保存等过程详细研究后发现,采样容器从样品中吸附吸收的难挥发性与高化学活性组分和其自身的本底干扰对监测结果准确性的影响最严重,且其中残留的污染物使用传统方法难以消除。为此,通过改进采样容器清洗方法、完善相关质控措施和制定采样容器合格清洗与分类管理的判断依据,以降低各影响因素对非甲烷总烃监测结果准确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25.
固定化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特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梯度稀释法分离筛选原油降解混合菌,采用吸附法将混合菌固定在砾石和草炭土上,探讨固定化混合菌对土壤石油烃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混合菌8-2,菌群结构简单,石油烃降解率可达52.1%。与砾石相比,草炭土所固定的微生物数量和活性较高,可达1.3×108 cfu/g和0.24A487。草炭土固定的混合菌8-2,修复含油量为30g/kg的污染土壤30d后,石油烃降解率达28.4%,高于游离降解菌的24.3%。固定化载体草炭土在修复过程中起到了微生物缓释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626.
为了探讨碱式硫酸铝对二氧化硫的吸收效果,对所需试剂硫酸铝和碳酸钙的适宜比例(碱度),以及碱式硫酸铝能稳定存在的铝量范围等进行了研究,测定了不同铝量和碱度的碱式硫酸铝对二氧化硫的吸收量以及pH值,并分析每种吸收液的饱和吸收量,最后将其与乙二胺/磷酸溶液的吸收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碱度为40%时,铝量要保持在70 g/L以下才能在加热时不产生沉淀,吸收过程pH由4.5左右一直下降到2.0左右保持稳定,饱和吸收时间控制在140~160 min为宜,较为理想的方案是铝量32 g/L,碱度35%。  相似文献   
627.
以含油污泥的石油烃高效降解为目的 ,以新鲜牛粪 、含油污泥和玉米秸秆为原料,通过加入堆肥菌剂 、降油复合菌剂和固肥菌剂,采用堆肥强化微生物法在陇东油田现场处理含油污泥.结果表明,堆肥强化微生物法现场处理含油污泥具有明显的升温现象,最高温度可以升至近60℃.pH降低说明腐殖质转化成了腐殖酸.C/N最终稳定在0.1(质量比...  相似文献   
628.
研究了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对石油烃的增溶,并将其用于污染含水层中石油烃的去除。结果表明:石油烃溶解度随着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大而增大,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为1 200mg/L时,石油烃溶解度达10 077.7mg/L;界面张力随着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浓度的增加而减小,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为1mg/L时,界面张力为34.3mN/m,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为800mg/L时,界面张力为5.2 mN/m。采用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对污染含水层进行清洗处理,在固液比(质量体积比)为1g∶2mL的体系中,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为3 000mg/L,120r/min、10℃下振荡12h,石油烃去除率达70.82%。污染含水层柱冲洗结果表明,糖脂类生物表面活性剂质量浓度分别为1 200、3 000mg/L时,10倍孔隙体积的表面活性剂冲洗后,分别从污染砂样中去除41.81%和63.30%的石油烃。  相似文献   
629.
新疆油田天然气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高矿化度、高COD的含油废水,难以处理处置,严重影响了气田的正常生产活动,危害到气田周边土壤安全和荒漠植被的生存.为实现该类废水的达标排放,选取COD和总石油烃含量为考察指标,研究比较了紫外(UV)、臭氧(O3)及紫外臭氧联合处理(UV/O3)法对该类废水的处理效果,进一步考察了pH和O3发生量对UV/O3法处理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3种方法处理废水60 min后,废水COD由处理前的563 mg/L分别下降至处理后的479、334.9和314 mg/L,去除率分别达到14.9%、32.7%和44.2%;而总石油烃含量由处理前的3.86 mg/L分别降至处理后的3.05、1.26和0.20 mg/L,去除率分别达到21.2%、67.4%和94.8%;其中,UV/O3法处理90 min后废水COD降低至148 mg/L,达到《废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排放标准;pH为7,臭氧发生量为10 g/L时,UV/O3法可应用于采气废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630.
在众多海洋突发事故中,尤以石油泄漏最为常见,严重的海上漏油事故往往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重大损害。石油烃组分复杂,在环境中难以降解,易于在海洋生物体中富集,并且石油烃还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三致”效应,对海洋生物的生长、生存和繁殖有严重的影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石油烃组分对双壳贝类毒性影响的相关研究,包括毒性机制、富集规律、对贝类抗氧化酶系统的破坏和基因的影响。最后对双壳贝类中石油烃毒性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双壳贝类毒性机制和海洋污染修复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