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8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14篇
安全科学   57篇
废物处理   33篇
环保管理   49篇
综合类   381篇
基础理论   57篇
污染及防治   69篇
评价与监测   37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2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8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681.
针对污染源废气中的非甲烷总烃,采用传统方法操作过程繁复。基于这种认识,本文对双通道气相色谱法展开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能够通过一次进样获得两组标样数据,能够快速有效进行甲烷、氧和总烃定量分析,获得精准度较高非甲烷总烃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682.
针对一起区外故障引起主变压器差动保护误动的事故,通过对事故中差流成因和两套保护动作不一致开展深入分析,找出事故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分析结果表明:事故原因为区外故障短路电流的非周期分量引起主变压器低压侧 CT 暂态饱和产生差流,而基于波形对称原理的差动保护未能闭锁差流,导致差动误动。所述预防措施可为现场避免此类事故的发生提供可行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683.
基于分段线性差分法,建立了一种饱和?非饱和土一维非线性大变形固结模型 UCS2。该模型可考虑土体初始饱和度随深度变化,可分析不同地下水位深度的土体大变形固结问题,并编制了 Fortran 计算程序。采用现有数值解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UCS2 模型分别在饱和与非饱和情况下与现有数值解吻合。开展了大变形算例分析,对比了固结前后孔隙比、饱和度、孔隙水压的变化规律,探讨了地下水位深度及非饱和参数对土体固结沉降的影响。  相似文献   
684.
杨伟杰  王文      李东印    王杰  刘文超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7,13(11):129-134
为探讨不同饱水状态下煤的力学变化特征,利用RMT-150B岩石力学系统并自行设计及研制煤样饱和试验装置,对自然饱和与强制饱和的煤样进行单轴、三轴压缩静载试验。结果表明:煤样强制饱和前后波速变化明显,强制吸水后波速增加51.75%;强制饱和煤样单轴抗压强度比自然饱和煤样平均降低了7.61MPa,降幅54.83%;三轴压缩时不同围压下强制饱和煤样峰值强度平均降低了19.5MPa,降幅31.18%;强制饱和煤样吸水量较自然饱和煤样大,K值降低。基于Mohr-Coulomb准则及有效应力原理,推导出孔隙水压与黏聚力、抗压强度呈负相关,表明强制饱和煤样的黏聚力与抗压强度均低于自然饱和煤样,并与试验结果对比验证。  相似文献   
685.
以河流入海口潮间带某工业地块为研究对象,采集和分析土壤及地下水样品中的石油烃(TPH),探究TPH在潮间带工业地块土壤和地下水中的迁移规律及潮汐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块沿江区域地下水位受潮汐作用影响波动明显,含水层渗透系数平均为1.40 m/d,且近江区域含水层渗透性较好;地块土壤TPH最大超标倍数为1.39倍,污染主要分布于核心生产区,主要赋存于第一个2个不同岩性层间的交界处附近,地层结构和潮汐效应对土壤TPH垂向分布作用明显,当水位下降时TPH向下迁移,部分残留在包气带中,水位上升则导致相反的过程;地块地下水TPH最大超标倍数为95.23倍,污染羽中心与土壤TPH污染主要区域一致,地下水流场对污染物迁移分布影响显著;潮汐效应使得TPH污染羽的范围扩大,地下水水位波动和无长期稳定流向使得TPH在土壤和地下水之间发生数次的重新分配,导致其迁移规律不明显。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潮汐效应引起的潮间带地下水位长期波动对污染物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迁移规律产生的显著影响,可为类似污染地块的有效管控和修复治理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686.
针对液化烃罐区缺少有效事故数据的现状,采用了基于模糊分析的可靠性方法来研 究罐区设备整体可靠性,通过划分功能模块使用模糊数描述各模块可靠性,然后求出设备整 体可靠性.对于单一设备,通过监测其系统的状态参数,采用一种利用设备状态信息进行可 靠性分析的方法,通过系统参数漂移量的统计分析,推导出基于参数漂移量的可靠度分析模型...  相似文献   
687.
气相抽提法(SVE)去除土壤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殷甫祥  张胜田  赵欣  封克  林玉锁 《环境科学》2011,32(5):1454-1461
研究了土柱直径、土壤粒径和不同污染物等对模拟SVE通风效率的影响.以苯、甲苯、乙苯、正丙苯为污染物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柱底面积/装土高度(S/H)越大,去除率越高.不同粒径受甲苯、乙苯、正丙苯污染的土壤进行的实验结果表明,当土壤粒径由10目变为20~40目后,SVE通风效率降低,污染物去除难度增大.受苯、甲苯、乙苯污染...  相似文献   
688.
石油的开采、加工、输送及使用过程中,对大气、土壤、水体带来了严重污染,对土壤环境的危害尤为严重。植物修复以其处理成本低、吸收污染物的生物量大等优点已成为人们普遍能接受的去除污染物的首选技术。植物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去除土壤中有机污染物,即植物直接吸收有机污染物;释放分泌物和酶,刺激根区微生物活性和生物转化作用;增强根区的矿化作用。植物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的影响因素有:环境条件、污染物的浓度和滞留时间、营养元素、表面活性剂、根系分布等。通过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机械-微生物-植物多技术联用等措施,可提高石油烃的降解率。  相似文献   
689.
为了探讨碱式硫酸铝对二氧化硫的吸收效果,对所需试剂硫酸铝和碳酸钙的适宜比例(碱度),以及碱式硫酸铝能稳定存在的铝量范围等进行了研究,测定了不同铝量和碱度的碱式硫酸铝对二氧化硫的吸收量以及pH值,并分析每种吸收液的饱和吸收量,最后将其与乙二胺/磷酸溶液的吸收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碱度为40%时,铝量要保持在70 g/L以下才能在加热时不产生沉淀,吸收过程pH由4.5左右一直下降到2.0左右保持稳定,饱和吸收时间控制在140~160 min为宜,较为理想的方案是铝量32 g/L,碱度35%。  相似文献   
690.
该研究进行了氢氟烃HFC-134a的催化分解和化学分解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无催化剂时HFC-134a很稳定,即使升温至500℃时也下会分解:在空气和水蒸汽存在下HFC-134a催化分解成CO和CO2。CFC-12比HFC-134a易分解,反应产物只有CO2。分解产物HF对催化剂有强烈的失活作用;超氧离子(O2 ̄-)对液相中的HFC-134a具有很强的氧化分解能力。在常温下几乎可完全分解高浓度的HFC-134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