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83篇 |
免费 | 20篇 |
国内免费 | 9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31篇 |
废物处理 | 6篇 |
环保管理 | 37篇 |
综合类 | 179篇 |
基础理论 | 102篇 |
污染及防治 | 26篇 |
评价与监测 | 6篇 |
社会与环境 | 2篇 |
灾害及防治 | 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5篇 |
2021年 | 25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23篇 |
2014年 | 38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18篇 |
2011年 | 26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21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11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6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2篇 |
198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为探明黄土高原次生林演替过程中土壤有机碳库及其化学组成演化特征,选取陕北黄土高原黄龙山林区次生林演替初级阶段(山杨林)、过渡阶段(山杨、辽东栎混交林)和顶级阶段(辽东栎林)样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土层深度(0~10、 10~20、 20~30、 30~50和50~10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储量和化学组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储量随次生林演替过程显著增加(P<0.05),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显著降低,土壤有机碳储量从初级阶段的64.8Mg·hm-2增加至顶级阶段的129.2Mg·hm-2,增加了99%.(2)次生林演替过程中,表层(0~30 cm)土壤有机碳中结构简单、相对易分解的脂肪族碳组分相对含量减少,结构复杂、相对难分解的芳香族碳组分相对含量增加,表明表层土壤有机碳化学组成稳定性随次生林演替过程显著提高,而深层(30~100cm)土壤有机碳化学组成稳定性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即过渡阶段>顶级阶段>初级阶段.(3)次生林演替过程中,初级阶段和过渡阶段土壤有机碳化学组成稳定性随土层深度增加显著增... 相似文献
92.
93.
为研究武汉城市污水中微塑料的分布特点及其表面形貌特征,采用以连续浮选分离装置为基础进行改进设计的微塑料提取装置对污水中微塑料进行分离,通过用65%硝酸和30%过氧化氢混合液(体积比为1:3)对污水样品进行消解,并采用筛网(300、600、1 000目)(100目=0.147 mm)和滤膜(1 μm玻璃纤维滤膜和20 nm氧化铝滤膜)分离技术建立起对水体微塑料和纳米塑料的分离富集方法.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X射能谱分析联用(SEM-EDS)等方法对所提取微塑料颗粒的组成成分、赋存特征、表面形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提取装置的平均回收率在92%以上.②污水中微塑料类型主要为碎片类、泡沫类、薄膜类和纤维类.③FTIR结果证实,该方法所提取的微塑料颗粒中有聚乙烯、聚丙烯等成分,且发现了羰基、聚酯类物质存在,说明提取到的微塑料中可能有可降解塑料颗粒.④SEM-EDS结果显示,各类微塑料表面粗糙、撕裂程度不同,存在不同程度的风化痕迹,并在其表面发现Si、Cu、O、Al、Na、Ca、Ba等元素的富集.研究显示:改进的微塑料分离方法能够实现对污水中微塑料的高效提取;同时,明确了武汉城市污水微塑料的表面形貌特征及赋存特征,为未来武汉城市污水中微塑料污染的针对性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4.
探讨了羽叶金合欢(Acacia pennata)的枝和叶对污泥厌氧消化以及氮磷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合欢枝叶都会减少污泥的产气量,产气量由大到小顺序是污泥>枝+泥>叶+泥;添加合欢枝会减少污泥厌氧消化系统中挥发性脂肪酸(VFAs)的含量,尤其是乙酸含量;而添加合欢叶会增加VFAs的含量,并产生乙酸和丙酸抑制;DGGE图谱及测序结果显示,加入合欢叶会增加乳杆菌属的细菌量,当系统稳定时,各组中的产甲烷菌类型相近;添加合欢枝叶均会减少NH+4-N的含量,且促进合欢枝叶中磷的释放。 相似文献
95.
We report on the effects of forest management practices of understory removal and N-fixing species (Cassia alata) addition on soil
CO2 fluxes in an Eucalyptus urophylla plantation (EUp), Acacia crassicarpa plantation (ACp), 10-species-mixed plantation (Tp), and
30-species-mixed plantation (THp) using the static chamber method in southern China. Four forest management treatments, including
(1) understory removal (UR); (2) C. alata addition (CA); (3) understory removal and replacement with C. alata (UR+CA); and (4)
control without any disturbances (CK), were applied in the above four forest plantations with three replications for each treat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CO2 fluxes rates remained at a high level during the rainy season (from April to September), followed by
a rapid decrease after October reaching a minimum in February. Soil CO2 flux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P < 0.01) in EUp (132.6
mg/(m2·hr)) and ACp (139.8 mg/(m2·hr)) than in Tp (94.0 mg/(m2·hr)) and THp (102.9 mg/(m2·hr)). Soil CO2 fluxes in UR and CA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P < 0.01) among the four treatments, with values of 105.7, 120.4, 133.6 and 112.2 mg/(m2·hr) for UR+CA,
UR, CA and CK, respectively. Soil CO2 fluxe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il temperature (P < 0.01), soil moisture (P < 0.01),
NO3?-N (P < 0.05), and litterfall (P < 0.01), indicating that all these factors might be important controlling variables for soil CO2
fluxes. This study sheds some light on our understanding of soil CO2 flux dynamics in forest plantations under various management
practices. 相似文献
96.
The article investigated the adsorption of Hg(II) on Macrocystis pyrifera and Undaria pinnatifida in monometallic system and in the presence of Zn(II), Cd(II) and Ni(II). 相似文献
97.
98.
多种微塑料提取方法在中国典型土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我国典型区域土壤中微塑料的提取及成分鉴定方法,通过人工模拟微塑料的方法,评估了水+油(T1)、饱和NaCl溶液+油(T2)、饱和NaCl溶液(T3)这3种处理方法对4种典型区域土壤(黑土、黄土、红土和紫土)中4种类型微塑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和聚乙烯(polyethylene,PE)]的检测效果.结果表明:①T3处理下土壤中微塑料提取率随微塑料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对PP、PE、PS的提取率均大于86.67%,而PET的提取率仅为0%~13.30%;②T1和T2处理下,黑土、黄土和紫土中4种微塑料的提取率均为86.67%~100.00%,但微塑料表层残留的油会影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微塑料成分性质的鉴定,配合无水乙醇清洗后,PE和PS鉴定效果仍不佳;③T1和T2处理下红土中PET的提取率分别为56.60%和50.00%,T3处理下红土中PET、PE和PP的提取率分别为3.33%、10.00%和56.67%.结果表明,黄土、黑土和紫土中4种微塑料采用T1和T2提取效果均较好,但需配合无水乙醇进行清洗,T3处理会导致对密度>1 g·cm-3微塑料PET的漏测;红土中微塑料的提取方法有待进一步探索研发. 相似文献
99.
大气中烯烃臭氧化反应产物是二次有机气溶胶(SOA)形成的重要前体物. 运用自行组建的低温基质隔离系统研究环戊烯臭氧化反应的瞬变物种产生机制. 采用程序升温方法,将温度从6 K升至115 K,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检测不同温度下生成的活性中间体,并将试验值与理论计算值、文献报道值进行对比,以确定中间体构型. 结果表明:环戊烯臭氧化反应生成的中间体——POZ(初级臭氧化物)、SOZ(二次臭氧化物)和CI(一分子羰基氧化物和一分子醛或酮)被成功检测到. 其中,POZ的特征吸收峰在705和946 cm-1处,对应O—O—O反对称伸缩振动和环变形振动;SOZ特征吸收峰在939 cm-1处,对应C—O伸缩振动;CI的特征吸收峰在1 733和853 cm-1处,分别对应CO伸缩振动和O—O伸缩振动. 据此,环戊烯臭氧化反应遵循Criegee机制. 采用4种量子化学计算方法——B3LYP/6-311++G(d,2p)、B3LYP/6-311++G(3df,3pd)、MP2/aug-cc-pvdz和PW91PW91/6-311++G(3df,3pd),计算POZ、SOZ和CI特征吸收峰的振动频率,其中POZ在705 cm-1处吸收峰的振动频率计算值分别为725、698、703、680 cm-1;SOZ在1 030 cm-1处吸收峰的振动频率计算值分别为1 017、1 018、1 025和993 cm-1;CI在1 733 cm-1处吸收峰的振动频率计算值分别为1 796、1 803、1 732和1 745 cm-1.表明MP2/aug-cc-pvdz计算的特征振动频率与试验值最接近.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