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2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80篇
安全科学   96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84篇
综合类   329篇
基础理论   36篇
污染及防治   14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00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30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51.
《资源节约与环保》2009,24(2):70-70
在化石能源日趋紧张,同时又污染环境导致全球变暖的今天,人们希望能寻找到清洁的新能源。科学家表示,在人类社会全面转向清洁能源之前,海底和北极区冻土中储藏的“冰”,或许能作为替代能源为汽车提供燃料、为房屋供暖、为工厂提供动力驱动。  相似文献   
652.
图1:工艺管道中的气体通过一个10英寸齿轮操作阀的阀杆泄漏到了齿轮驱动装置中。为应对这种情况,这种齿轮9区动装置本身设计有排气的功能。然而,该气体释放系统并没有起作用。阀门驱动装置因而承压,导致直径为5英寸的阀位指示盘从驱动装置顶部飞出。幸运的是没有人被击中。  相似文献   
653.
通过对太湖流域重污染区1999年和2007年的2期遥感影像数据解译结果的分析,获取了太湖流域重污染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信息,分析了8年来研究区内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趋势,并对区域内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从1999~2007年间,太湖流域重污染区内耕地面积减少,而林地、建设用地、园地、水域总体呈增加的趋势,其中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建设用地。在区域结构中,影响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驱动力因素主要是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推进、人口增长以及政策因素这4个方面,而研究区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成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54.
研究了河北省1990—2015年PM_(2.5)的排放总量及各个产业部门的排放量分布,并应用LMDI模型对五大部门PM_(2.5)排放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较全面的分解分析,以找出每个部门中PM_(2.5)排放变化的关键驱动因素.同时,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整理分析和模型计算,结果发现:①工业、生活消费、农业部门是河北省PM_(2.5)排放的三大来源.其中,工业部门是PM_(2.5)排放的最主要贡献部门,占PM_(2.5)总排放量的70%;生活消费部门的贡献位居第二,占比约24%.②对于生产端,经济规模总量扩张是PM_(2.5)排放量增加的最主要原因;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污染治理工艺水平的改进使得各部门的排放强度减弱,明显缓解了PM_(2.5)的排放增长,部门经济结构的优化也可带来明显的减排效应.③对于消费端,人均收入的提高促进了PM_(2.5)排放的增加,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可以有效减缓PM_(2.5)排放.根据以上结论,本研究通过找到各部门存在的问题,为河北省大气污染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655.
本文在阐述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影响因子、驱动力的基础上,构建了揭示城市生态化发展驱动机制的DPSIR模型,并据此进一步提出促进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对策建议:解决城市生态化发展的问题要运用系统的思想与方法,强调系统发展的整体最优化;依据环境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科学确定合理的城市发展规模;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过模拟仿真,优化城市系统结构;中国生态城市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探索出非传统式又非西方化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56.
<正>北京:纯电动小客车不限行为有效降低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持续改善首都空气质量,北京市政府发布消息,自2015年4月11日至2016年4月10日,北京继续实施工作日机动车尾号限行措施,限行时间为7时至20时,范围为五环路以内道路(不含五环路)。为鼓励市民使用纯电动车,今年的限行措施提到,纯电动小客车(以可充电电池作为唯一动力来源、由电动机驱动的小客车)不受工作日高峰时段区域限行交通管理措施限制,具体执行时间由交管局公布。据悉,放开限行旨在鼓励市民购买纯电动车,北京去年纯电动车指标供给量共2万个,但最终这些指标并没有用完。今年,纯电动车指标为3万个,未来两年每年增加6万个指  相似文献   
657.
葛岂序  刘岩  杨洪  郭恒亮 《环境科学》2022,43(4):1697-1705
PM2.5是雾-霾中的主要成分,河南省已成为PM2.5污染防治重点地区之一.基于2015~2019年河南省PM2.5浓度数据,使用空间自相关和空间热点探测方法分析其时空特征,引入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气象因素、空气质量因素和社会因素对PM2.5浓度的解释力度.结果表明,河南省2015~2019年PM2.5浓度整体呈现降低趋势,高污染天数减少和低污染天数增加,高污染逐步向中污染转化;PM2.5浓度具备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先降后升,空间热点集中在豫北地区(安阳市、鹤壁市、新乡市和焦作市),空间冷点集中在豫西地区(三门峡市、洛阳市和南阳市);空间重心转移呈现出北上的趋势;单因子探测显示,在9个影响因子中,土地利用类型(解释力度为0.511,下同)、降水量(0.312)和NO2浓度(0.277)是影响PM2.5浓度最明显的因子,其余因子影响力排序为PM10浓度(0.255)、温度(0....  相似文献   
658.
高原湖泊周边浅层地下水作为当地重要的生产和生活水源之一,由于受到地表氮素投入负荷、降雨和灌溉等因素驱动下,浅层地下水NO-3-N污染较为严重,威胁着高原湖泊水质安全.2020~2021年雨季和旱季从云南8个高原湖泊周边农田和居民区的水井中采集了463个浅层地下水样,分析了地下水中氮的污染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浅层地下水中ρ(TN)、ρ(NO-3-N)、ρ(ON)和ρ(NH+4-N)平均值分别为24.35、 15.15、 8.41和0.79 mg·L-1, 8个湖泊周边近32%的浅层地下水样NO-3-N浓度超过地下水Ⅲ类水质要求(GB/T 14848),其中,洱海、杞麓湖和滇池湖泊周边地下水NO-3-N浓度超标率最高,其次是星云湖、阳宗海和异龙湖,最小为抚仙湖和程海.土地利用和季节变化影响着浅层地下水中各形态N浓度及其组成,农田区浅层地下水中各形...  相似文献   
659.
农田杂草是阻碍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之一.明确农田杂草丰富度分布格局对农业生产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青藏高原农田杂草为研究对象,利用物种分布模型探讨基于县域尺度的农田杂草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及其未来(2050s)的变化,利用逐步回归筛选影响物种丰富度的环境因子,基于传统最小二乘法(OLS)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环境因子对农田杂草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并对两种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分布在青藏高原的农田主要杂草有51科284种,其中59种单子叶杂草、222种双子叶杂草、135种一年生杂草和149种多年生杂草.青藏高原农田杂草物种丰富度呈由西向东递增的变化规律,物种丰富度中心(丰富度值为167-194)主要集中在一江两河、河湟谷地和川西北等地区;(2)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2050s)青藏高原农田杂草物种丰富度整体呈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增加的趋势,其中SSP1-2.6情境下最多增加43种,SSP5-8.5情境下最多增加49种;(3)GWR模型优于OLS,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农田杂草物种丰富度的主要驱动因子是最冷季平均温、太阳辐射和最干月降水量,上述变量对杂草丰富度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其中最冷季平均温由南向北逐渐从负向影响转变为正向影响.太阳辐射整体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等地区对农田杂草丰富度起正向的影响,在藏东南、青藏高原北部边缘等地区起负向的影响.最干月降水量对整个研究区域起负向影响,并表现出影响力由南向北逐步递增的趋势.上述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农田杂草物种丰富度调查不足,实际观测到的丰富度值明显低于当前气候下潜在的丰富度值,存在低估现象.当前气候背景下的农田杂草物种丰富度中心分布地区在未来仍是重点监管对象,且未来青藏高原部分地区作物可能面临新的杂草入侵风险.建议未来研究应注重于青藏高原粮食主产区农田杂草群落结构和功能调查、杂草和作物种间关系、耕地尺度上丰富度驱动因子分析等方面,为区域杂草管理和防治提供充分科学依据.(图6表2参53)  相似文献   
660.
王丽丽  刘笑杰  李丁  孙颖琦 《环境科学》2022,43(3):1190-1200
基于地面站点监测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模型方法,探究了2018年长江经济带PM2.5污染的时空分异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PM2.5浓度呈明显的夏低冬高、春秋居中的季节变化、 U形月度变化和脉冲型逐日变化特征,低值区集中在上游的南岸地区,高值区位于中下游的江北地区;(2)流域PM2.5污染存在稳定的空间正相关,局部空间关联格局展现显著的HH型和LL型的空间趋同现象;(3)长江经济带PM2.5空间相关强度随地理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其空间自相关性阈值约为870 km,在该范围内PM2.5空间集聚性较为强烈;(4)自然和人文因子对PM2.5影响程度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特征,海拔高度、地形起伏度和人口密度是长江流域PM2.5污染的高作用力影响因子.因子交互作用后对PM2.5污染解释力远超单因子,主导交互因子为产业结构∩海拔高度,反映出长江流域大气污染的驱动因素具有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