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9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96篇
安全科学   47篇
废物处理   36篇
环保管理   34篇
综合类   267篇
基础理论   39篇
污染及防治   65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21.
We fabricated and characterized two hybrid adsorbents originated from hydrated ferric oxides(HFOs) using a polymeric anion exchanger D201 and calcite as host. The resultant adsorbents(denoted as HFO-201 and IOCCS) were employed for Sb(V) removal from water. Increasing solution pH from 3 to 9 apparently weakened Sb(V) removal by both composites, while increasing temperature from 293 to 313 K only improved Sb(V) uptake by IOCCS. HFO-201 exhibited much higher capacity for Sb(V) than for IOCCS in the absence of other anions in solution. Increasing ionic strength from 0.01 to 0.1 mol/L NaNO3would result in a significant drop of the capacity of HFO-201 in the studied pH ranges; however, negligible effect was observed for IOCCS under similar conditions. Similarly, the competing chloride and sulfate pose more negative effect on Sb(V) adsorption by HFO-201 than by IOCCS, and the presence of silicate greatly decreased their adsorption simultaneously, while calcium ions were found to promote the adsorption of both adsorbents. XPS analysis further demonstrated that preferable Sb(V) adsorption by both hybrids was attributed to the inner sphere complexation of Sb(V) and HFO, and Ca(II) induced adsorption enhancement possibly resulted from the formation of HFO-Ca-Sb complexes. Column adsorption runs proved that Sb(V) in the synthetic water could be effectively removed from 30 μg/L to below 5 μg/L(the drinking water standard regulated by China), and the effective treatable volume of IOCCS was around 6 times as that of HFO-201, implying that HFO coatings onto calcite might be a more effective approach than immobilization inside D201.  相似文献   
122.
BFR战斗靴     
中国香港BFR公司推出了抗爆防割战斗靴。它可大大减轻地雷对士兵下肢的伤害。 这种战斗靴之所以具备可观的防雷能力,主要来源于独特的靴底设计和所采用的超高强度的高分子纤维材料。BFR战斗靴主要分为三层,最外层胶致密、耐磨、抗腐蚀、可提供较高的摩擦力;里层橡胶弹性好,提供良好的穿着舒适性;中间一层包括前脚掌保  相似文献   
123.
绿色高分子及其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高分子材料的用途及造成的危害,指出研究和使用绿色高分子材料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绿色高分子的要求、制造和应用,同时叙述了目前绿色高分子领域取得的进展和成就。  相似文献   
124.
本文综述了高分子材料在生产过程、使用过程及其废弃物所带来的危害,以及解决危 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5.
利用煤矸石生产聚合氯化铝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聚合氯化铝(PAC)是一种无机高分子化合物,其组成随原料及制作条件的不同而异,非单一固定的分子结构,具有使胶料脱稳和吸附架桥作用,是水质的混凝处理中首选混凝剂。利用煤矸石提取聚合氯化铝,是其资源化进程的一项主要内容,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26.
制药厂常用夹套容器作为结晶罐,罐内待结晶的物料在搅拌器作用下,通过往夹套内加入冷冻介质(往往是冷冻盐水),使罐内物料温度下降。溶解度也下降,从而加快结晶速度,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27.
对自制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DXSL-I实际应用和环境生物效应进行初步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DXSL-I对高浓度油污水具有较高的处理效率;当油份浓度大于2000×10-6g/L时,只需要处理10h,处理效率就能达到60%以上,可用于高浓度油污水的快速预处理。通过生物实验可以明显的观察到,孔雀鱼的LD50约为416×10-6g/L,泥鳅的LD50约为870×10-6g/L,因而可以推定其具有相对较高的环境安全性;而且经过DXSL-I常规浓度处理的养殖用水对某些水产养殖生物的生长具有改善促进作用。表明,DXSL-I在水处理中具有较理想的实际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8.
从印染废水中筛选分离得到结晶紫(CV)降解菌株H,并对其脱色条件和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外加生长基质条件下,菌株H不仅对CV降解脱色而且能降解中间产物.在pH 7.0、35℃、摇床转速180 r/min条件下,菌株H有最佳的脱色效果.对于20 mg/L CV溶液,生长细胞降解0.5 h,脱色率可达95%.休眠细胞对CV的降解规律也进行了对比探讨.菌株H对CV脱色过程遵循一级动力学方程,脱色速率常数k随CV浓度升高而降低,生长细胞的k值约为休眠细胞的6~7倍.  相似文献   
129.
讨论了氯化钡废液联产氢氧化钙及高纯氯化钡的方法和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复盐共沉淀、热滤、结晶、精制纯化等工序,用氯化钡的蒸发残液制得了工业级的氢氧化钙和高纯度氯化钡,其纯度分别达95%和99.92%以上。采用有机溶剂析出法精制氯化钡,无需重结晶工序,是对传统工艺的一种改进。  相似文献   
130.
为降低韶关市大宝山酸性矿山废水(AMD)的处理成本,采用氧化还原-分步沉淀法对矿山废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将石灰石分多次投入经过还原处理的废水中,在反应时间为45 min、转速为250 r·min-1、废水pH为5时,可从AMD中回收高品质石膏;继续用NaOH溶液调节废水pH至5.5,控制曝气量为4 mg·L-1,曝气时间为45 min,通过氧化沉淀法和铁氧体法可分步回收废水中的Fe2+/3+,再向废水中加入NaOH溶液,调节废水pH至9.5,可沉淀回收废水中的Zn2+、Cu2+;经过该工艺处理后,废水中各金属离子均低于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该工艺处理1 t废水,可回收石膏5.4 kg(纯度85.72%),铁渣1.53 kg(w(Fe)=35.4%)、锌铜渣1.4 kg(w(Zn)=10.89%、w(Cu)=0.1%);废水中Fe2+/3+、Zn2+、Cu2+回收率分别为84.3%、71.2%、46.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