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5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40篇
安全科学   49篇
环保管理   111篇
综合类   318篇
基础理论   98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26篇
社会与环境   63篇
灾害及防治   185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正《环境科学导刊》,投稿及联系邮箱:ynhjkx@yies.org.cn;电话(传真):0871-64142389;国内统一刊号:CN53-1205/X;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9655。《环境科学导刊》(原《云南环境科学》)创刊于1982年,是云南省环境保护厅主管,云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主办,全国公开发行的环保科技期刊。本刊主要刊登环境科学学术性论文、环境科研报告及介绍环境工程应用技术的文章。主要栏目有:科研专题研究、环境管理、水环境保护、高原湖泊研究、生态环境保  相似文献   
42.
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的陕西省近50 a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基于陕西省18 个气象站点1961-2010 年实测气象资料,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通过计算各站历年逐月的SPEI 指数值,统计近50 a 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分析了陕西省历年、历年各季及月尺度上的干旱发生频率、覆盖面积和干旱发生强度,揭示了陕西省干旱发生的时空和强度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50 a 来陕西省干旱发生频率呈明显的增长趋势,尤其是1990 年以来的近20 a;陕西省在年、春、夏、秋、冬及月尺度上均有干旱发生。其中,秋季干旱最为严重,春季次之。在年代际变化方面,全省以20 世纪90 年代干旱最为严重,2000 年以来的干旱次之;干旱出现既有全省性的大范围干旱,也有区域性的局部干旱,分布极不均匀,总体分布特征是北多南少;干旱发生强度分布呈现出关中最强、陕南次之、陕北最弱的特点。  相似文献   
43.
通过对宋代关中平原历史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来了解此时关中平原干旱灾害的年度变化、等级差异、发生季节、地区间的频次分布情况。据统计,宋代关中平原从公元960年至1279年,共319年,发生旱灾95次,平均每3.3年发生一次;旱灾频次在宋代早、中、晚期变化不均,早期发生频次最多,中期最少,晚期较少,但变幅较大。旱灾主要集中于春、夏两季;空间上关中自东向西灾害频次逐渐增多。在旱灾等级分布上,可划分为小、中、大、特大四级灾害,各占40%、35%、17%、8%。旱灾频发的原因主要有降水和气候异常波动、地形位置、人口增加、政治战争等。  相似文献   
44.
青藏铁路有553公里从冻土区经过,而高原冻土的融沉和冻胀,会造成路面的坑坑洼洼,给行车留下安全隐患。因此曾有“青藏线10年后会因冻土退化出现安全问题”的说法,对此,风火山观测站对外宣称,青藏铁路能够克  相似文献   
45.
西康扁桃[Amygdalus tangutica (Batal.) Korsh.]是西南干旱河谷区具有较高生态和经济价值的特色乡土灌木树种,为准确估测其地上生物量,采用全株收割法,获取了80丛西康扁桃灌丛及其588个萌生株的外部形态特征与地上生物量数据,分别建立灌木丛与萌生株地上生物量预测模型.选取8种[地径(D)、高...  相似文献   
46.
广西喀斯特干旱农业区干旱遥感监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西中部喀斯特平原区是广西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旱灾已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障碍.利用EOS/MODIS数据,采用植被状态指数(IVC)和温度条件指数(ITC),构建了干旱指数ID的遥感监测模型, 统计分析了ID与农业受旱率的相关系数,从而确定了模型中各参数的权重系数.将该模型应用于2005年秋旱监测,经与旱情实况及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干旱指数ID的有效性.通过对ID随ITC和IVC变化的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ITC和IVC都能反映旱情变化,但ITC反映旱情的敏感性高于IVC,以ITC和IVC为因子构建的干旱遥感监测模型适用于广西中部喀斯特干旱农业区的旱情遥感监测.  相似文献   
47.
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研究区2000年土地利用图形数据、土地沙漠化监测数据、环境状况公报数据以及统计年鉴数据,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192—2006)规定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从旗、县尺度上对科尔沁沙地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0年科尔沁沙地各旗县的生物丰度指数为22.01-37.96。植被覆盖指数为25.20~45.86,水网密度指数为22.51—30.97。土地退化指数为1.47—21.06。环境质量指数为57.98~59.84,综合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为25.28~33.25。根据国家生态环境状况分级标准判断.该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属于较差级别.意昧着该区域植被疆盖度较差。严重干旱少雨.物种较少。存在着明显限制人类生存的因素。  相似文献   
48.
用“条件”水分平衡法分析湖北省干旱的时空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条件”水分平衡角度和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一个综合考虑水分盈亏和同期作物需水量的干旱指标,并用此指标分析了湖北省1961-1990年30年来的主要干旱类型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9.
干旱资源与旱型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旱作为一种气候现象,是中国广袤的西北部地区最基本的自然环境特征,并成为那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地理背景因素。在中国与世界,从历史到现代,人们基本上都是从负面角度来认识、评价和处理干旱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的。干旱被视为中国西北地区发展的一大障碍,一个需要努力克服或缓解的紧迫难题。这既可见之于诸如文学语言“塞外江南”(即温湿气候)之类的理想追求,又可见之于或现已建成、或正在施工、或尚处规划阶段的诸项调水工程。  相似文献   
50.
南盘江流域近30年季节性干旱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南盘江流域22个水文站、雨量站31 a(1979~2009年)的逐月降水资料,选用标准化降水指数(SPI)为研究指标,以11~3月为研究时段,统计近30 a来5个月时间尺度的干旱站次,分析南盘江流域季节性干旱特征;以11~3月5个月时间尺度的SPI多年平均值为指标,进行空间插值,分析南盘江流域干旱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从年际上看,SPI总体上30 a来(1980~2009年)呈下降趋势,气象干旱加剧;从年代际上看,1995年以后气象干旱程度有加剧趋势;(2)南盘江流域各个地区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气象干旱,旱情总体上由南向北递增,东北部各站点11~3月的降水占全年的比例相对较小,流域内东北部干旱最严重;(3)南盘江流域冬春连旱较严重,应加强水利工程建设,为防旱、抗旱做好相应的准备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