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1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498篇
安全科学   102篇
废物处理   93篇
环保管理   145篇
综合类   1282篇
基础理论   85篇
污染及防治   441篇
评价与监测   135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60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09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116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76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21.
全过程除臭是一种以微生物法为核心的低碳除臭方式。为评估其应用效果,分析了北京市某再生水厂的产排污关键环节中的气液两相污染物削减情况。结果表明:初始污水中[NH4+-N]高于H2S的质量浓度,分别为55 mg·L−1和6 mg·L−1,二者随污水反应进程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分别在生化段和粗格栅处去除效果最好;气相污染物主要为NH3和H2S,其中NH3在粗格栅处排放通量较高,质量浓度为0.4 mg·m−3,化学浓度贡献率为71%~91%,H2S在污泥储池处质量浓度较高,为0.16 mg·m−3;对粗格栅处进行模拟换气实验,H2S、NH3和臭气的浓度分别为 0.027~0.036 mg·m−3、0.023~0.031 mg·m−3和10~15;厂界的NH3和H2S质量浓度在上风向的检测值均低于下风向,最高值为0.100和 0.007 mg·m−3,臭气 (无量纲) ,甲烷体积分数为1.7×10−6,粗格栅模拟换气和厂界排放浓度均达到北京市《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DB11/501-2017) 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918-2002) 。该研究结果对北京某再生水厂进行气液两相污染物削减分析,证明了全过程除臭工艺应用的有效性,可为同类水厂的除臭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22.
针对进水氨氮浓度变化会影响CANON颗粒污泥功能微生物间的协同导致系统不稳定的问题,通过接种常温下贮存2个月的自养颗粒污泥,并采用3种调控策略(维持HRT不变,快速提升氨氮浓度(R1);维持HRT不变,逐级提升氨氮浓度(R2);逐级提升进水氨氮浓度同时调整HRT,以125 mg·L−1为进水氨氮增幅(R3)),分别考察各种调控策略对系统适应275 mg·L−1和400 mg·L-1氨氮浓度的效能影响,探讨调控策略与污泥性能的关系及游离氨(FA)、溶解氧(DO)的影响。结果表明,污泥性能提升期,负荷变化最为平稳的策略R3率先适应进水氨氮浓度的提升,仅44 d内总氮去除负荷可达到3.5 kg·(m3·d)−1;污泥性能成熟期,快速提升负荷的策略R1可缩短适应时间至25 d,总氮去除率稳定在80%以上,去除负荷达到5.3 kg·(m3·d)−1。FA会影响功能微生物活性,策略R1在污泥性能提升期,FA浓度高达16.6~26.7 mg·L−1,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好氧氨氧化菌(AOB)和厌氧氨氧化菌(AMX)的活性,导致系统适应期延长。在污泥适应高氨氮负荷过程中,比氨氧化速率(SAOR)和比总氮去除速率(SNRR)逐渐提高,污泥浓度和颗粒粒径逐渐增大。f值(Δ$ {\rm{NO}}_3^{-}$-N/ΔTN)可作为DO调节的重要依据,DO与氨氮去除负荷呈良好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623.
针对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深度脱水污泥水高氨氮、高pH、高碱度的特点,考察了气水比、水温和吹脱时间对其氨氮吹脱效果的影响,分析了吹脱过程中污泥水pH下降和结垢问题。深度脱水污泥水高pH和高碱度的环境有利于氨氮吹脱的顺利进行,而提高气水比和温度均能改善吹脱效率。氨氮吹脱会造成污泥水pH下降,这有助于其后续处理。污泥水吹脱过程中还出现了Ca2+浓度下降和固体物质析出的现象,能谱分析结果显示析出物主要成分为CaCO3。  相似文献   
624.
从工程应用角度出发,考察了不同氨氮起始浓度、反应温度、搅拌速率及搅拌时间对磷酸铵镁化学结晶技术沉氨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氨氮起始浓度超过200 mg/L时,氨氮去除率达到90%以上。不同温度条件下,氨氮去除率超过80%。随着温度升高,氨氮去除率明显上升,最高可达90%以上。搅拌是晶粒生长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搅拌速率对晶粒生长作用复杂,当搅拌速率低于150 r/min时,加速了晶粒生长,达2.25 nm;提高搅拌速率,晶粒大小降至1.54 nm。而搅拌时间对晶粒生长起着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搅拌时间的延长,晶粒出现明显的增长,从5 min的0.47 nm长至120 min的1.71 nm。  相似文献   
625.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CRI)非饱水层主要完成COD的降解和氨氮的转化,是影响整个系统出水效果的关键部分.通过实验,研究了CRI非饱水层对生活污水中COD和氨氮的去除效果,并分别就pH对其影响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污水经过CRI非饱水层后,COD的平均浓度由220.66 mg/L降至19.36~25.59 mg/L,去除率为88.13%~90.90%;氨氮平均浓度由58.13 mg/L降至18.81~28.73 mg/L,去除率为49.40%~64.09%,前者去除效果基本不受pH影响,后者受pH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26.
采用两级串联间歇曝气序批式反应器(intermittent aeration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IASBR)处理高氨氮低碳氮比的垃圾渗滤液,研究在控温(25±2)℃,进水碳氮比(COD/TN)为3.0条件下的脱氮性能。进水氨氮(NH4+-N)和总氮(TN)浓度分别为(1 100±70)mg·L-1和(1 520±65)mg·L-1,1级和2级IASBR的水力停留时间(HRT)分别为5 d和4 d。运行结果表明,经1级IASBR处理后,出水TN浓度降低至约250 mg·L-1,其中以有机氮(TON)为主,NH4+-N浓度约25 mg·L-1;经2级IASBR处理后,出水TN和NH4+-N 浓度分别稳定在40 mg·L-1和20 mg·L-1以下,TON去除率高达90%以上。两级串联IASBR组合工艺表现出良好的深度脱氮性能,出水TN浓度稳定达到《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6889-2008)中TN ≤ 40 mg·L-1的排放标准;同时,1级IASBR出水COD浓度高达1 150 mg·L-1,经过2级IASBR处理后出水COD降至约770 mg·L-1。  相似文献   
627.
多元微电解技术对高浓度化学清洗废水预处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秦树林 《环境工程学报》2012,6(10):3563-3567
以高浓度化学清洗废水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了常规混凝沉淀、多元微电解2种工艺对有机物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和改善废水可生化性的效果。结果表明:多元微电解工艺的最佳pH 3.0,填充比1:3,微电解1 h,气水比1:1的条件下,其对COD平均去除率可达到60%,而直接混凝沉淀仅为10.5%,多元微电解工艺能使BOD5/COD值由原来的0.12升高到0.32,提高了废水的可生化性,减轻了后续生化处理负荷,是对高浓度化学清洗废水的有效预方法。  相似文献   
628.
电解法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渗滤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电解氧化法对垃圾渗滤液进行了预处理和深度处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电解氧化过程中,NH3-N优先于COD被氧化去除.当电流密度较小时,用电解法对垃圾渗滤液进行预处理,垃圾渗滤液中COD、NH3-N的去除效率很低,增大电流密度有助于增强电解效果,当电流密度为50.0mA/cm2时,电解5小时COD去除50%,氨氮去除100%.用电解法对垃圾渗滤液进行深度处理,电流密度较小时,渗滤液中COD、NH3-N即可呈现稳定降解的趋势.  相似文献   
629.
针对由于多样的烟道与喷氨格栅结构,在超低排放要求下,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系统出现的不同运行情况,通过现场测试与调整,对典型SCR装置的性能进行分析与优化,对比分析支管安装方式对出口NOx浓度均匀性分布的影响,并联合数值模拟对喷氨支管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试验装置1在A、B两侧入口烟气速度分布相对标准偏差为12.4%与14.4%的情况下,优化前的喷氨支管结构性能与安装方式不能实现出口纵向上NOx浓度的均匀性分布;优化后,喷氨格栅系统对横向与纵向分别进行分区喷氨控制,实现NH3和NOx的均匀混合,其喷氨支管出口速度相对标准偏差为6.9%。试验装置2烟气速度分布与喷氨支管出口速度分布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27.8%与23.7%,但正确的支管安装方式,可使出口NOx浓度分布相对标准偏差降为16.3%。  相似文献   
630.
研究了以Span80和Tween60为混合表面活性剂的微乳液膜的配方及其稳定性,通过Span80-Tween60/T154/煤油/H2SO4微乳液膜体系处理氨氮废水的研究,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的配比、T154的浓度、萃取时间、乳水比、外水相pH值、油相回用次数等因素对氨氮萃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Span80和Tween60的质量比为4∶1,T154在煤油中的质量浓度为5%,萃取时间为15 min,乳水比为1∶14,外水相pH值为9时,氨氮一次性萃取率可到99.85%;该微乳液膜不仅稳定性好,对氨氮萃取率高,而且制乳、破乳容易,油相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