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11篇 |
免费 | 186篇 |
国内免费 | 30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38篇 |
废物处理 | 46篇 |
环保管理 | 135篇 |
综合类 | 866篇 |
基础理论 | 121篇 |
污染及防治 | 149篇 |
评价与监测 | 20篇 |
社会与环境 | 115篇 |
灾害及防治 | 11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8篇 |
2023年 | 76篇 |
2022年 | 96篇 |
2021年 | 82篇 |
2020年 | 71篇 |
2019年 | 60篇 |
2018年 | 56篇 |
2017年 | 56篇 |
2016年 | 63篇 |
2015年 | 77篇 |
2014年 | 119篇 |
2013年 | 97篇 |
2012年 | 132篇 |
2011年 | 119篇 |
2010年 | 97篇 |
2009年 | 79篇 |
2008年 | 101篇 |
2007年 | 63篇 |
2006年 | 75篇 |
2005年 | 68篇 |
2004年 | 56篇 |
2003年 | 46篇 |
2002年 | 49篇 |
2001年 | 25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28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18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17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11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5篇 |
198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将机场安全总目标分解为各层级的安全目标,有助于安全总目标的落实和安全绩效的考核.目前,常用的指标分解方法没有考虑机场的组织架构,也没有将风险管理融入到安全目标的设置上,与机场运行的实际情况脱节.从事故、事故征候及危险源和行为差错3个层面上进行控制,构建了机场5级安全目标体系.将目标自上向下分解与危险源查找相结合,设计了机场安全目标分解的方法:对机场运行安全保障业务进行系统分析后,将机场安全保障系统分为飞行安全保障、机坪安全保障、空防安全保障、应急救援保障和指挥协调保障5个保障系统,安全总目标分解为相应的专项安全目标;基于风险管理和事故致因的基本理论方法查找各类影响安全的因素,依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将其面临的风险细化为部门及科室的安全目标;基于事故征候率的历史数据,根据影响因素的权重分解目标值.对某机场安全目标进行的分解细化表明,应用此方法能很好地对机场安全目标进行分解. 相似文献
93.
<正>5月1日,中央气象台高温中暑气象预报服务工作全面启动。同时针对高温天气,及时发布天气预报、气象指数和预警,推进高温中暑气象等级预报服务工作。6月17日,中央气象台发布了我国今年第一次高温预警。7月1日以来,我国不少地方持续受高温天气的挑战,最高气温达3738℃,甚至39℃,中 相似文献
94.
目的建立高温条件下结构的高速碰撞试验技术。方法基于理论和试验方法,研究影响试样加热/保温、碰靶速度和姿态的关键因素,利用次口径发射技术和电炉技术实现试样的加热、保温和加速。采用间接方法测试试样碰靶时的温度,联合应用次口径发射技术和靶体,控制试样的碰靶姿态,并利用高速摄影技术对其进行测试。通过薄壁圆柱筒的高温高速碰靶验证高温试验技术的有效性。结果建立了加热、加速和姿态控制一体化的高温高速碰撞试验技术,获得了不同尺寸薄壁圆柱筒不同姿态碰靶时的高温冲击动力学响应。正碰时,撞击端镦粗,尾端收缩,尾端的凹陷大于碰撞端的变形;侧碰时,圆筒呈马鞍状;角碰时的变形为楔形。随着圆筒的强度和刚度的降低,圆筒的变形增加,整体发生坍塌,出现大量的皱褶。结论建立的试验技术切实有效,可以用于高温条件下结构高速碰撞效应的研究。 相似文献
95.
Pretreatment of thickened waste activated sludge (TWAS) by combined microwave and alkaline pretreatment (MAP) was studied to
improve thermophilic anaerobic digestion efficiency. Uniform design was applied to determine the combination of target temperature
(110–210°C), microwave holding time (1–51 min), and NaOH dose (0–2.5 g NaOH/g suspended solids (SS)) in terms of their effect
on volatile suspended solids (VSS) solubilization. Maximum solubilization ratio (85.1%) of VSS was observed at 210°C with 0.2
g-NaOH/g-SS and 35 min holding time. The effects of 12 different pretreatment methods were investigated in 28 thermophilic batch
reactors by monitoring cumulative methane production (CMP). Improvements in methane production in the TWAS we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microwave and alkaline pretreatment of the sludge. The highest CMP was a 27% improvement over the control. In spite of the
increase in soluble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ncentration and the decrease in dewaterability of digested sludge, a semi-continuous
thermophilic reactor fed with pretreated TWAS without neutralization (at 170°C with 1 min holding time and 0.05 g NaOH/g SS)
was stable and functioned well, with volatile solid (VS) and total chemical oxygen demand (TCOD) reductions of 28% and 18%,
respectively, which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system. Additionally, methane yields (L@STP/g-CODadded, at standard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STP) conditions of 0°C and 101.325 kPa) and (L@STP/g VSadded) increased by 17% and 13%,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reactor. 相似文献
96.
岷江上游高山森林冬季河流中凋落叶碳、氮和磷元素动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山森林河流中凋落叶元素释放动态不仅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森林养分流失的主要过程,并可能与冬季雪被和冻融导致的水环境变化密切相关.以岷江上游高山森林4种代表性植物康定柳(Salix paraplesia)、高山杜鹃(Rhododendron lapponicum)、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和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凋落叶为对象,采用凋落叶分解袋法,研究冬季不同冻融时期(冻结初期、冻结期、融化期)河流中凋落叶碳(C)、氮(N)和磷(P)元素动态特征.康定柳、方枝柏和四川红杉凋落叶C(14.6%-47.7%)、N(22.3%-58.5%)和P(4.8%-20.5%)元素在整个冬季均表现为明显的释放现象,而高山杜鹃凋落叶C(-7.3%)和N(-62.7%)表现为明显的负释放(富集)现象,P(0.7%)表现为微量的释放现象.整体而言,凋落叶分解过程中C、N和P元素在冬季的冻结初期、冻结期和融化期整体表现为释放—富集—释放的模式,但康定柳和方枝柏凋落叶N表现为富集—富集—释放模式,方枝柏凋落叶P表现为释放—富集—富集模式.同时,凋落叶C、N和P元素的释放率受河流水温、p H、电导率和C、N、P营养元素等水体环境因子的显著影响.这些结果表明高山森林河流水环境特征显著影响了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元素动态及其相关的物质循环过程,但影响程度受到凋落叶种类和基质质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97.
活性炭辅助微波热解污泥反应条件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微波不能直接实现原污水污泥高温热解的问题,采用活性炭作为微波能吸收物质辅助污泥热解。对影响污泥热解效能的3个主要因素:污泥样品量、活性炭掺杂量和微波辐射功率,各做了3个水平的考察,得到了试验条件下的最优方案:污泥样品量30g、活性炭掺杂量6g、微波辐射功率1200W。结果表明:在最优试验方案下,污泥能在7min内升至920℃的高温,实现污泥快速、高效热解。通过分析3个因素对污泥热解效能的影响,进一步对最优试验方案下的固体产物吸收微波的性能及用其作为掺杂物辅助微波热解污水污泥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固体残渣吸收微波性能良好,可以代替活性炭作为更经济、高效的污泥微波热解辅助材料。 相似文献
98.
中国工业SO2排放量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工业SO2减排工作的重点。经济增长、经济空间结构变化、技术进步是影响污染物排放量变化的三个重要因素。在分析我国工业SO2排放量、排放结构、排放强度等变化趋势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模型定量分解经济增长、结构变化、技术进步这3个因素对工业SO2排放量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中国工业SO2排放量年均增长48.7×10^4 t,年均增长率为3.2%,且2002—2006年增速加快;(2)分地区看,1991年以来,东部地区SO2排放量所占比重明显下降,中部地区略有上升,而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增加显著;(3)单位产值工业SO2排放强度在研究期内迅速降低,年均下降幅度为8.4%,对减缓SO2排放量的过快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4)经济增长平均每年促进SO2排放量增长183.7×10^4 t,技术进步则平均每年使SO2排放量减少134.2×10^4 t,空间结构因素平均每年减少SO2排放量0.8×10^4 t。可以看出,长期以来,虽然我国的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程度提高,但经济规模的扩张使中国工业SO2排放量持续增长,对中国环境压力形成了巨大压力,同时,经济总量在不同地区的分配对SO2排放量的影响也在不断变化中。 相似文献
99.
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及其演化的产业变动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敖荣军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4):420-4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扩大具有深刻的产业变动原因。以人均GDP为基本指标,通过对基尼系数进行产业分解和对泰尔指数进行地区分解,深刻分析了1990~2004年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动态变化、地区构成和产业构成,揭示了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及其演变的产业结构变动与产业地区集中因素。结果表明,1990年以来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决定性因素是第二产业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而非农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的集中又是推动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主导性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以制造业为主的非农产业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中西部地区逐渐沦落为以农业与采掘业为主的外围区域,中国的地区经济差距也由此持续扩大。基于此,认为缩小地区差距的关键是推进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发展,缓解非农产业地区分布的不平衡状况。 相似文献
100.
中国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及实证分析:1995-2004 总被引:157,自引:14,他引:157
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的急剧增长以及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因此,碳排放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幅度的增加。本文基于碳排放量的基本等式,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Logarithmic mean weight Divisia method,LMD),建立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1995-2004年间,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变化对中国人均碳排放的影响,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对拉动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呈指数增长,而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对抑制中国人均碳排放的贡献率都呈倒“U”。这说明能源效率对抑制中国碳排放的作用在减弱,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未发生根本性变化,能源效率和能源结构的抑制作用难以抵销由经济发展拉动的中国碳排放量增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