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387篇 |
免费 | 479篇 |
国内免费 | 96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971篇 |
废物处理 | 75篇 |
环保管理 | 675篇 |
综合类 | 3727篇 |
基础理论 | 544篇 |
污染及防治 | 254篇 |
评价与监测 | 364篇 |
社会与环境 | 782篇 |
灾害及防治 | 4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6篇 |
2023年 | 428篇 |
2022年 | 497篇 |
2021年 | 496篇 |
2020年 | 360篇 |
2019年 | 393篇 |
2018年 | 254篇 |
2017年 | 287篇 |
2016年 | 308篇 |
2015年 | 336篇 |
2014年 | 549篇 |
2013年 | 341篇 |
2012年 | 393篇 |
2011年 | 375篇 |
2010年 | 322篇 |
2009年 | 338篇 |
2008年 | 370篇 |
2007年 | 294篇 |
2006年 | 224篇 |
2005年 | 209篇 |
2004年 | 146篇 |
2003年 | 137篇 |
2002年 | 101篇 |
2001年 | 100篇 |
2000年 | 87篇 |
1999年 | 75篇 |
1998年 | 46篇 |
1997年 | 50篇 |
1996年 | 36篇 |
1995年 | 35篇 |
1994年 | 27篇 |
1993年 | 29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7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为探究地质高背景区土壤Cd含量的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变异规律,以贵阳市喀斯特地貌区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集14 421件表层土壤,综合运用全局Moran''s I指数、冷热点分析、半方差函数与克里金插值等方法,揭示土壤Cd含量的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并通过方差分析与地理探测器分析环境因子对土壤Cd含量的影响及其主控因子. 结果表明:①贵阳市喀斯特表层土壤ω(Cd)范围介于0.03~1.36 mg·kg-1之间,平均值为0.440 mg·kg-1,分别为贵州省土壤Cd背景值和中国土壤Cd背景值的1.77倍和5.95倍;土壤Cd超标率为30%,是我国土壤Cd超标率(7%)的4.29倍. ②土壤Cd含量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全局空间上呈现聚集分布,而局部区域上东北和西南地区表现为热点区,北部为冷点区;土壤Cd含量的块金系数为10.37%,表明土壤Cd主要受结构性因素影响. ③空间分布上,土壤Cd呈现不同的累积趋势,息烽县、修文县、清镇市、花溪区和南明区等区域部分块状土壤ω(Cd)小于0.3 mg·kg-1;土壤ω(Cd)介于0.3~0.6 mg·kg-1分布面积最广,白云区、乌当区、观山湖区和云岩区土壤Cd整体上介于这一含量范围;土壤ω(Cd)介于0.6~0.9 mg·kg-1集中分布于清镇市西南部、花溪区南部以及开阳县北部,而土壤ω(Cd)介于0.9~1.2 mg·kg-1主要聚集在清镇市西南部;土壤ω(Cd)极值( > 1.2 mg·kg-1)多分布于开阳县、修文县、清镇市和花溪区等地区. ④方差分析与地理探测器结果表明,不同环境因子对土壤Cd空间分异影响显著,但对土壤Cd含量的解释力具有差异,其大小依次为:地层(0.176 5) > 土壤类型(0.0260) > 有机质(0.0251) > 海拔(0.0105) > 母岩(0.0073) > 土地利用(0.0064) > pH(0.001 3),并且地层与任意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均最大,因此地层是影响土壤Cd含量空间分异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23.
为了弥补我国四川盆地紫色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对坡地土壤碳(C)和氮(N)时空分布影响的研究不足,依托中国科学院盐亭紫色土农业生态试验站在万安小流域建立的长期观测样地,对比分析了约30年历史的退耕林地及其邻近的坡耕地不同坡面位置土壤的C、N形态、含量及其储量. 结果发现,退耕还林后,显著增加了剖面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及储量(P< 0.05),其中表层土壤(0~20 cm)SOC储量增加了25.86 t·hm-2,年均SOC储量增加速率为0.89 t·hm-2. 土壤总氮(TN)含量虽略有增加,但仅限于0~20 cm土层. 退耕林地与坡耕地相比,速效C、N养分如,土壤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在整个土壤剖面(0~70 cm)的差异性基本不显著(P> 0.05). 此外,研究还发现空间位置对坡耕地土壤TN、SOC、NO3--N、NH4+-N和DOC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 0.05);土壤TN和SOC含量沿坡面的变化趋势大小为:下坡位>上坡位>中坡位,而土壤NO3--N、NH4+-N和DOC含量沿坡面的变化趋势大小则为:上坡位<中坡位<下坡位. 退耕林地土壤仅DOC含量受坡位的显著影响,并沿坡面向下呈增加趋势. 结果表明,在评估紫色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氮储量的影响时,不能忽视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
25.
杨凛 《消防界(电子版)》2022,(2):119-120
目前,地下空间建筑在城市建筑中十分普遍,一般内部较为封闭、结构比较复杂,纵深空间大,一旦发生火灾,就会造成火势的蔓延和烟雾的聚集,给灭火救援工作增加了巨大的难度。文章根据地下空间建筑火灾发生事故的特点,分别从火势蔓延、浓烟毒气、人员疏散以及消防扑救工作的难度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制定针对火灾扑救方面的措施,以期对相关单位开展地下空间建筑灭火救援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6.
27.
28.
采用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的DEA方法测算2003—2016年中国204个城市的环境效率,分析其空间差异和时间演变特点,实证检验各种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4年间中国城市环境效率显著提升;四大经济区域环境效率平均水平由高到低为东部>东北>西部>中部;在十大城市群中,环境效率平均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29.
30.
为研究西部山区高地应力作用下深部硐室的稳定性问题,根据普氏压力拱理论,综合考虑深部硐室冒顶,片帮以及底鼓破坏,建立了高地应力下深部硐室底鼓破坏模式,基于极限分析上限法和非线性 Hoek?Brown 破坏准则,推导了该破坏模式下深部硐室的围岩压力理论公式,求解了该破坏模式下深部硐室围岩压力上限解,并将本文结果与数值模拟和已有成果进行对比分析。此外,通过该破坏模式研究了各参数对围岩压力和潜在破坏面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初始地应力场参数中 σV和 λ 增大,深部地下硐室围岩压力 q 逐渐增大,硐室围岩潜在破坏面逐渐增大,其中 σV表现尤为显著;(2) Hoek?Brown 破坏准则参数中 GSI、σci和 mi的增大对深部硐室围岩稳定性有明显的提高效应,而 D 增加则会降低硐室围岩的稳定性;(3)随着底部压力相关系数 μ 增加,深部地下硐室顶板和两帮的围岩压力表现为减小的趋势。研究成果可为深部硐室的支护设计提拱有效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