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6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218篇
安全科学   24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70篇
综合类   719篇
基础理论   102篇
污染及防治   99篇
评价与监测   65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1.
以氧化塘-浮石床湿地复合系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该系统在旱期与雨期工况下分别处理城市旱期低污染河水与雨期重污染河水的运行状况,结果表明:该复合系统可有效处理旱期低污染河水和雨期重污染河水。系统在旱期工况(塘与湿地的水力负荷分别为0.22,0.37 m/d)与雨期工况下分别处理低污染河水和重污染河水的出水中SS、COD、TP、TN与NH4+-N均达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412.
选择乌梁素海和洱海沉积物样品,利用XAD-8树脂分离和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在室内培养条件下,研究了其溶解性有机氮(DON)不同组分的藻类可利用性.结果表明:①DON分组后,所研究湖泊沉积物DON及DOC平均损失低于5%,即XAD-8树脂分离技术可以用于湖泊沉积物DON的分组研究.②通过三维荧光光谱分析,湖泊沉积物DON亲水组分以类蛋白质为主,疏水组分以类腐殖质为主.③亲水组分培养条件下,来自乌梁素海和洱海沉积物的DON处理,其藻类生长分别呈"S"型曲线和直线上升趋势,最大藻密度分别达到535.5×104个·mL-1和709.5×104个·mL-1;其ρ(DON)均呈显著降低趋势,培养后ρ(DON)分别降低了2.46 mg·L-1和2.98 mg·L-1,表明湖泊沉积物亲水DON组分是藻类可利用的有机氮形态.④疏水组分培养条件下,来自乌梁素海和洱海沉积物的DON处理,其藻类生长均呈"单峰"曲线变化,最大藻密度分别达到113.5×104个·mL-1和275.5×104个·mL-1;ρ(DON)均在培养初期迅速下降,培养后期几乎不变,表明湖泊沉积物疏水DON组分在短时间内藻类可利用性较低,对藻类生长几乎无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413.
棘洪滩水库近10年水质变化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报道了2004-2006年棘洪滩水库的TN、TP、CODMn和浮游藻类的调查结果,对该水库近10年(1997-2006年)的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数据显示,在年度之间,TN质量浓度冬春季较高,夏秋季逐渐降低,TP质量浓度和CODMn变化不大; 浮游藻类细胞密度则表现出与TN相反的趋势,冬春季较低,夏秋季最高; 浮游藻类种群结构冬春季以硅藻和隐藻为主,夏秋季绿藻和蓝藻占优势,但2006年的夏秋季绿藻取代蓝藻占明显优势.对1997-2006年TN、TP、CODMn和浮游藻类年际变化分析发现,TN质量浓度年均值2003和2004年偏高,其余年份变化不大,TP质量浓度、CODMn年均值变化不明显; 浮游藻类细胞密度在2003-2006年偏高,但2006较2005年有所下降,其余年份年均值较低; 浮游藻类种群结构1997-2002年以硅藻和隐藻为主,2003-2005年以蓝藻为主,2006年绿藻取代蓝藻,与硅藻同占优势.用内梅罗指数法对水库的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近10年来该水库的水质均为二级--良好级.用相关加权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进行富营养化评价,得出的结论是,近10年来该水库的营养程度均为中营养.尽管2002-2005年有向中-富营养发展的趋势,但因及时采取了控制入库源水质量的措施,2006年的水质又有所改善.总体而言,该水库的水质状况良好,属中营养型,可确保饮用安全.  相似文献   
414.
以淹没式生物膜-稳定塘组合技术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系统取消了二沉池、污泥回流。运行结果表明:系统对COD、NH3-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4.33%、97.02%、80.18%和77.34%,出水平均浓度分别为14.88,1.06,9.92,0.53 mg/L。淹没式生物膜系统出水污泥浓度为零,稳定塘出水水质良好,可满足中水回用。  相似文献   
415.
湖泊和水库中藻类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边归国 《福建环境》2003,20(5):62-65
由于富营养化的影响,在我省少部分湖泊和水库中多次发生因藻类的强烈光合作用而产生的高pH值污染和藻类毒素对饮用水的污染等现象。该文综合了除藻的各种方式以及对环境的污染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多种因素,认为以生物除藻和物理除藻两种方法比较适合我省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416.
雪松聚球藻对重金属镉的抗性和解毒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培养液中不同浓度(c)的重金属镉(Cd)对雪松聚藻(Synechococcuscedrorum)有相当的致毒作用,当c(Cd)>2μmol/L时,藻体的生长和光合作用均明显受到抑制,c>10μmol/L时,藻细胞出现解体,光合放氧量几近0,然而,当按梯度逐级提高培养基中c(Cd)时,雪松聚球藻则相应产生对有毒金属Cd的抗性,在即使c(Cd)达20μmol/L的培养基中亦生长良好.为探讨该藻对重金属致毒的抗性产生机理及其解毒作用,对藻体蛋白和胞内Cd进行了分离检测,结果表明:Cd在进入藻细胞后,与胞内多肽结合形成一种大分子量的色素蛋白复合体,和一种低分子量的金属结合蛋白,特别是后一种蛋白在藻细胞中的含量明显受外界Cd的诱导,并起解毒作用.  相似文献   
417.
饮用水处理中藻类去除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的大量繁殖 ,从而藻类及其分泌物质会影响饮用水质量 .本文对饮用水处理过程中藻类的去除方法进行阐述和比较 ,并对其中影响藻类去除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参 5 4  相似文献   
418.
农田排灌水的稳定塘-植物床复合系统处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稳定塘-植物床系统处理农田排灌水,植物床栽植茭草和芦苇.监测结果表明,雨季、旱季平均流量分别为417.1,206.8m3/d,无降雨期间渗漏、蒸发蒸腾损失的水量之和占进水的42.1%~60.5%.系统雨季进水COD、总氮(TN)、氨氮和总磷(TP)平均浓度分别为97.9,8.09,3.38,0.69mg/L,旱季分别为112,7.76,3.78,0.98mg/L.各项污染物平均去除率大于57%.芦苇和茭草的生长速度在5月最大.因植物收割去除的N和P量分别占进水的14.6%和27.1%.从2002年4月~2003年7月湿地截留SS量为297.5m3.  相似文献   
419.
蛋白核小球藻与DEP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运用评价化学品对藻类毒性的标准实验方法,得出邻苯二甲酸二乙酯抑制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96hEC50为80mg/L。实验结果表明,蛋白核小球藻对EDP有明显的富集与降解作用,富集量和浓缩系数(BCF)都在12h达到最大,分别为9.8mg/g和205。此后富集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96h降到1.8mg/g。BCF在72h内也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小,并在72h降到最小80,72h以后又随时间的延长而升  相似文献   
420.
胡愈炘  曹亮  屈仁超  黄杰  胡圣  周正  王英才  张静 《环境科学》2022,43(8):3998-4007
在长江流域河流区域共布设了130个采样点开展着生藻类调查,范围涵盖了自长江源区至入海口的干流重点区域、八大一级支流和三峡支流.长江干流着生藻类密度从高到低依次为长江上游、长江源区、长江中下游和金沙江,整个干流自西向东着生藻类群落空间格局呈现硅藻门和蓝藻门交替占优的形式,硅藻(舟形藻)在干流具最大竞争优势,干流着生藻类群落分布与总氮、总磷和pH密切相关.长江支流中,三峡支流着生藻类密度显著高于八大一级支流,所有支流着生藻类群落主要为蓝藻门,蓝藻(鞘丝藻)在长江支流具最大竞争优势,支流着生藻类群落分布与溶解氧和pH密切相关.着生藻类的多样性分析及水生态评价显示,长江源区物种丰富度较低,但均匀度指数较高,因此是α多样性最高的区域,也是水生态评价较好的区域(β中污型);长江中下游尽管评价也为β中污型,但着生藻类群落均匀度显著低于源区,导致其α多样性低于源区.水质评价显示长江流域各区域均为良好,但区域间的WQI指数仍具显著差异,而且其差异结果与水生态评价结果不一致,因此建议结合水生态和水质两种评价结果从而更全面地评价水生态系统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