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7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405篇
安全科学   37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28篇
综合类   879篇
基础理论   236篇
污染及防治   118篇
评价与监测   22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63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90篇
  2013年   62篇
  2012年   78篇
  2011年   84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针对水厂低浊高藻水的处理难题,研究了改性凹凸棒土(改性凹土)联合聚合氯化铝(PAC)强化混凝的除藻除浊效果。设计实验原水条件为叶绿素a(chl-a)浓度为98.58~110.35μg/L,浊度(5.6±0.5)NTU。考察了PAC和改性凹土的复配投加量、混凝沉淀时间、pH、投加顺序、搅拌速率等工艺参数对Chl-a和浊度耦合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PAC+改性凹土"对Chl-a和浊度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单投PAC的效果。当PAC投药量12 mg/L,改性凹土投药量10 mg/L,沉淀时间20 min时,对Chl-a和浊度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2.5%和89.2%,可至少减少40%的PAC投量,且形成的矾花密实,沉降速度快,去除效率高。最适pH范围为7~8。投加顺序应为先投加改性凹土,混合搅拌转数宜慢速,可控制为50 r/min。  相似文献   
62.
对于MC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毒理学,生态影响,及监测、检测技术等研究领域之中.由于MC产毒藻种类繁多,再加上多达60几种的异构体的存在,每一MC产毒藻类体内其mcy基因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对于MC的产毒合成机理研究非常困难.但近几年对MC的产毒合成机理已经有了突破:三种最主要的MC产毒藻的MC合成过程已经被阐明.  相似文献   
63.
玉米秸秆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的影响及化学基础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为材料,观察了玉米茎秆和玉米叶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的影响,比较了灭菌、未灭菌玉米叶的抑藻活性,并对玉米叶抑制藻类生长的化学基础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筛选和发现新的高效除藻剂提供思路.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能显著抑制塔玛哑历山大藻的生长,玉米叶的抑藻作用强于玉米茎秆.0.5 g/L玉米叶对密度为1.69×106个/L的塔玛亚历山大藻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灭菌、未灭菌玉米叶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的抑制作用无明显差别,表明微生物小是玉米秸秆发挥抑藻作用的主要原因.玉米叶不同溶刺粗提物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的抑制作用不同,石油醚、二氯甲烷空粗提物的抑藻活性明显强于乙酸乙酯和正丁醇粗提物.GC-MS分析结果显示.石油醚、二氯甲烷粗提物中主要含十八碳二烯酸、十八碳三烯酸、棕榈酸等脂肪酸类物质,提示长链脂肪酸可能是玉米秸秆抑藻的主要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64.
测定了以卤代苯为代表的非极性麻醉型混合有机化合物对湛江叉鞭金藻(Dicrateria zhanjiangensis)的联合毒性效应,探讨了混合正辛醇/水分配系数(Kowmix)的理论计算模型用于表征藻类联合毒性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以卤代苯为代表的非极性麻醉型有机化合物对藻类联合毒性的QSAR模型。结果表明,采用QSAR模型:log1/EC50M=0.723logKowmix+0.740(n=48,r 2=0.860,SE=0.134,F=283.054,P<0.001)定量描述以卤代苯为代表的非极性麻醉型混合有机化合物对湛江叉鞭金藻的联合毒性,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65.
三峡库区水华优势藻类生长动力学的普适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蓝绿藻中选取绿藻门的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CV藻)为研究对象,应用Monod方程考察氮、磷营养盐对CV藻生长的影响,分别计算出CV藻对TP、TN的半饱和常数KSP和KSN结果表明KSN>>KSP,说明TP对CV藻生长的影响明显大于TN.CV藻生长速率对磷质量浓度反应很灵敏:与空白值相比,在0.002 mg·L-1的低浓度下u就有提高,而浓度到0.2 mg.L-1时,u明显增大;但在0.000-0.050 mg·L-1氮浓度范围内u几乎没有变化.通过系统比较CV藻与优势蓝绿藻,甚至海水藻的生长动力学特征,探讨了CV藻与其它蓝绿藻的动力学普适性和共同性,证实这些藻类都具有非常类似的生长动力学和生态学特征.因此,推测CV藻生长动力学模型可以从整体上反映和代表库区优势蓝绿藻的生长行为.同时分析和归纳了蓝绿藻生长模型的相似性和规律性,得出三峡库区优势藻类生长行为存在普遍一致性的初步结论.  相似文献   
66.
复合混凝剂用于夏季太湖水混凝脱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特征粘度系列化的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与聚合氯化铝(PAC)复合得到稳定的复合混凝剂,用于夏季高藻太湖水强化混凝脱浊处理.通过混凝烧杯实验.考察了无机/有机复合比例、PDM特征粘度对脱浊效果及絮团沉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浊度为30-33 NTU,温度为28~30℃,藻含量为2.6×107个儿的太湖水,在与某市水厂混凝强度相近的搅拌强度下.当达到该水厂2NTU沉淀池出水的余浊标准时,PAC需7.00 mg/L的投加量.质量复合比例为5:1、10:1、20:1的PAC(以Al2O3计)/PDM复合混凝剂所需PAC投加量随PDM特征粘度0.52、1.53、2.46 dL/g的增加分别为3.00-2.83 ms/L、3.50-3.49ms/L、5.37-4.67 mg/L,相对于PAC减少投加量57.14%-59.57%、50%-50.14%、23.29%-33.29%;作为深度处理的技术准备.当沉淀出水浊度要求提高至1NTU的情况下,复合药剂依然可发挥好的作用,PAC需10 mg/L的投加量,PAC(以Al2O3计)与PDM质量复合配比为20:1、10:1、5:1的复合混凝剂需8.33-3.91 mg/L的投加量,能比PAC减少投加量16.7%~60.9%.可见,PDM明显提高了PAC的混凝脱浊效果与沉淀性能,且PAC/PDM质量复合配比越低,PDM特征粘度越高,脱浊效果与沉淀性能越好.  相似文献   
67.
典型多环芳烃对红树林区硅藻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2种典型多环芳烃对福建九龙江口红树林区优势藻的毒性效应.所选藻种为浮游藻中肋骨条藻和附着藻菱形藻,经分离、纯化和培养;所用的典型多环芳烃为菲和荧蒽.结果表明:丙酮对两种藻的不可见效应浓度值均为0.3%(v/v),菲对中肋骨条藻和菱形藻急性毒性试验的72 h半数生长抑制浓度(72-EC50)分别为0.95 mg/L和0.32 mg/L,而荧蒽对中肋骨条藻和菱形藻的72-EC50分别为0.17 mg/L和0.09 mg/L.中肋骨条藻对菲和荧蒽的耐受性比菱形藻强,菲对中肋骨条藻和菱形藻的毒性比荧蒽弱.  相似文献   
68.
固定化与游离态小球藻脱氮除磷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固定化与游离态小球藻脱氮、除磷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固定化藻在2d内对NH4^+-N和PO^3-4-P的净化效率比悬浮态藻分别高23.14%和35.19%。固定化后初期会对藻细胞的生长产生影响,使得固定化藻的数量增长慢于悬浮态藻的生长,但在较短时间(24a左右)内细胞的活性即可恢复,并保持持续生长,这说明固定化没有对细胞产生不可恢复的损伤。固定化藻技术不仅保留了悬浮态藻的优点,而且使得藻对氮、磷的去除率有较大提高,对藻细胞起到了保护作用,延长藻细胞的生长期,有利于细胞更多地吸收氮、磷。  相似文献   
69.
藻类毒物检测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综述了运用藻类进行毒物检测的测试方法及指标,介绍了藻类毒物测试在水生生态系统污染的检测与评价,饮用水的安全性评价,工业废水的毒性检测,及土壤生态系统的污染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0.
铜、锌和锰抑制月形藻生长的毒性效应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评价化学品毒性藻类测试的标准实验方法,得到铜、锌和锰对月形藻生长的最小无显著差异浓度(LNOEC)分别为31.8μg/L、16.4μg/L和2.7mg/L,抑制月形藻生长的96h半效应浓度(96h-EC50)分别为199.5μg/L、38.0μg/L和12.6mg/L。实验结果表明无论从LNOEC还是从96h-EC50考虑,都证明抑制月形藻生长的毒性由大到小的顺序是锌>铜>锰。此结果对铜抑制藻类生长的毒性远远大于锌的毒性这一人们普遍认同的观点构成挑战。月形藻细胞壁表面可能含有较少的硫代基团但包含较多与锌有很强结合能力的官能团可能是导致月形藻对铜的敏感性弱而对锌敏感性强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