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2篇
  免费   386篇
  国内免费   1141篇
安全科学   80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64篇
综合类   2738篇
基础理论   524篇
污染及防治   134篇
评价与监测   145篇
社会与环境   81篇
灾害及防治   79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30篇
  2022年   156篇
  2021年   153篇
  2020年   162篇
  2019年   177篇
  2018年   116篇
  2017年   139篇
  2016年   170篇
  2015年   186篇
  2014年   253篇
  2013年   204篇
  2012年   223篇
  2011年   260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184篇
  2008年   165篇
  2007年   124篇
  2006年   111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64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9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901.
黄河中下游干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及其生态风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黄河中下游干流采集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采用Han和Banin连续提取法提取并采用ICP-MS和ICP-OES测定不同化学形态的Pb、Cu、Cd、Cr、Ni、Zn、Mn含量,在计算重金属富集因子、迁移系数、次生相和原生相分布比值的基础上,对重金属赋存形态、迁移能力、生物活性、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中下游干流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含量沿河流向先增加后降低,高含量点位出现在汜水汇入黄河后,支流的输入对黄河重金属含量具有较为明显的贡献.形态分析研究表明,Pb、Cu、Cr、Zn、Ni等5种重金属残渣态在其不同形态中有绝对优势,Cd可浸取态占明显优势,Mn的残渣态与可浸取态所占比例相当.富集因子分析表明,黄河中下游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可分为3类:Cu、Cr、Mn基本无富集,Pb、Ni、Zn轻度富集,Cd中度到极高度富集;迁移系数研究表明黄河中下游表层沉积物重金属迁移系数和生物活性顺序为MnCdZnNiPbCuCr.次生相原生相比值法表明Cu、Cr、Ni、Zn无污染,Pb在3点位轻度污染,其它点位无污染,Mn在1、3、6点位轻度污染,其它点位无污染.综合各种评价方法,Cd是黄河中下游沉积物中污染程度最高的重金属,具有潜在生态风险,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902.
在室内模拟条件下栽培苦草,通过对沉积物中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和理化参数的分析,揭示了沉水植物对湖泊富营养化影响的酶学机制。研究表明:在实验条件下,表层0~2 cm沉积物碱性磷酸酶的活性种植苦草的高于无草组(p0.05),且随培养时间的增加碱性磷酸酶活性增强;苦草的生长指标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正相关,与磷含量呈负相关;碱性磷酸酶活性与总磷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因此可以将其作为评价沉积物营养状况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03.
通过对太湖梅梁湾沉积物柱样中重金属汞总量的分析测量,并结合210Pb和137Cs计算沉积速率以确定年代,由此探讨了近百年以来Hg的富集特征和Hg的积累过程。结合磁化率与粒度特征,分析其与太湖沉积物中Hg含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近百年来太湖沉积物中Hg含量呈持续增长的趋势,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沉积物中Hg的含量在逐渐降低,这与流域区域内重度污染工业规模的缩减是息息相关的;磁性矿物含量的增加与重金属污染的输入有关,中值粒径含量与磁化率呈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不同粒级的沉积物对于Hg的富集起到不同的作用,其中>32μm的粒级对于Hg的吸附作用随深度的增加而有所加强。  相似文献   
904.
以罗布泊"大耳朵"地区为研究区域,利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GF-990)和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S-990)分析测试了沉积物中Pb、Cu、Ni和Mn元素的总量,并测定了沉积物中有机质的含量,运用SPSS软件分析了各重金属总量与有机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罗布泊"大耳朵"地区盐壳层沉积物中Pb含量的变化范围在2.57~58.63 mg/kg,Cu含量的变化范围在6.33~39.65 mg/kg,Ni含量的变化范围在5.55~46.33 mg/kg,Mn含量的变化范围在46.33~1474.60 mg/kg;除Pb的垂直分布随着深度的增加其含量减少并趋于稳定外,重金属Cu、Ni和Mn的总量在各剖面垂直方向上大部分呈波折多峰行分布,分布趋势差异较大;重金属Pb、Cu、Ni和Mn与有机质都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05.
通过开展悬臂式单根锚杆抗滑桩加固黄土滑坡的室内模型试验,获得桩后滑坡推力、桩前土体抗力、桩体及锚杆的应力-应变情况,并据此研究了悬臂式单锚抗滑桩桩侧地层抗力、桩身内力分布规律及其破坏模式.结果表明:在滑坡推力作用下,悬臂式锚杆抗滑桩受荷段桩后受压、桩前受拉,而嵌固段桩后受拉、桩前受压,锚杆抗滑桩受力形式呈“S”曲线状;随着锚杆抗滑桩在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破坏,其桩前、桩后土压力分布规律也逐渐改变;悬臂式锚杆抗滑桩的破坏模式主要为塑性铰弯折破坏,而土体中锚杆的破坏模式主要为弯剪-滑移破坏.  相似文献   
906.
长江流域沉积物中黑碳分布及其与多环芳烃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亮  张国森 《地球与环境》2015,43(2):159-166
本文采用CTO-375法测定了长江流域主流及直流20个表层沉积物中黑碳的含量,探讨了沉积物中黑碳与粒度、总有机碳以及多环芳烃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江流域沉积物中黑碳的含量范围在0.22~1.89mg/g之间,与粘土、粉砂及砂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明显,说明粒度组成并不是控制BC分布的主要因素。BC与TOC之间的显著正相关性,表明BC与TOC有相似的来源,如人类活动、土壤流失。沉积物中BC与PAHs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二者之间有相似的来源,同时也表明PAHs在研究区域沉积物中吸附主要由BC控制,这为研究多环芳烃在长江流域的环境归趋与影响因素等提供了新的信息。  相似文献   
907.
湿地沉积物间隙水中无机、有机以及生物胶体普遍存在且迁移活性强,这些土壤胶体对重金属的环境污染行为及其地球生物化学循环过程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目前有关湿地环境中胶体态组分耦合重金属形态转化及其相应的形态监测技术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文章重点分析了有关沉积物及其间隙水中胶体-重金属形态及相关原位监测方面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国内外高分子凝胶基重金属形态监测技术的研究态势,指出传统原位采样技术存在的问题,并对新型湿地采样技术在胶体态重金属原位监测方面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08.
为研究敌草隆对舟山近岸海域生态系统的影响,自2011年至2013年对舟山主岛西部近岸海域沉积物中敌草隆的含量进行了调查。对30个沉积物样品进行分析检测,调查海域沉积物中敌草隆的含量(干重)范围为未检出~3.9×10-9,平均含量为1.13×10-9,大部分样品含量低于1.43×10-9(占总样品量的86.7%)。其中,年均含量分别为2011年0.851×10-9,2012年1.328×10-9,2013年1.202×10-9。沉积物中敌草隆的含量呈现缓慢上升趋势,表明敌草隆对调查海域的生态系统存在潜在的风险。  相似文献   
909.
南黄海西部陆架的浅表层沉积物一直被认为是年代地层框架的构建是古环境与气候研究的基础,年代地层框架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研究结论的准确程度。本项研究通过分析沉积岩芯的粒度参数及其变化规律,明确研究区域在所研究深度范围内处于连续不间断的稳定沉积状态;并根据有孔虫的14C同位素获取本岩芯的沉积速率为0.0 164 cm/a,从而获取岩芯在所研究深度范围内的沉积年代为(309~5 248)cal.aBP;并进一步根据岩芯沉积物中元素的年代记录所揭示的气候变化信息与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获取的沉积年代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10.
研究分析了桑沟湾扇贝养殖海区和海带养殖海区的柱状沉积物,采用连续分级提取法将沉积物中N的赋存形态分为离子交换态氮(IEF-N)、碳酸盐结合态氮(CF-N)、铁锰氧化物态氮(IMOF-N)、有机态和硫化物结合态氮(OSF-N),测得了各形态氮含量,分析讨论了各形态氮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并通过对沉积物的年代学测定,结合桑沟湾水产养殖和环境变化历史,探讨了桑沟湾养殖海域近200 a来沉积物中各形态氮的年际变化情况,分析了其与浮游植物总量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TN的含量上层高于底层,表明近些年的人类养殖活动增大了桑沟湾表层沉积物中的N含量的富集。各形态氮的含量在两站位均有较大幅度变化,有机态和硫化物结合态氮(OSF-N)是可转化态氮的优势形态;两个区域柱状沉积物中可转化态氮占TN的百分比分别为8.75%和7.23%。有机态和硫化物结合态氮(OSF-N)和铁锰氧化态氮(IMOF-N)对浮游植物总量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