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42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8篇
综合类   234篇
基础理论   126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51.
自养微生物在土壤中广泛存在,但其CO2同化能力及其向土壤碳库的输入机制尚不明确.应用14C连续标记示踪技术,选取亚热带区4种典型稻田土壤在密闭系统模拟培养,探讨了土壤自养微生物同化碳向土壤碳库的输入过程和机制及其对土壤碳库活性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具有客观的CO2同化能力.标记培养110 d后,供试土壤的14C-SOC含量范围为69.06~133.81 mg.kg-1,而14C-DOC、14C-MBC含量范围为2.54~8.10 mg.kg-1、19.50~49.16 mg.kg-1.土壤自养微生物同化碳(14C-SOC)与其微生物截留碳(14C-MBC)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可溶解性有机碳(DOC)、微生物量碳(MBC)和SOC的更新率分别为5.65%~24.91%、4.23%~20.02%和0.58%~0.92%.而且,土壤自养微生物同化碳的输入对土壤活性碳组分的DOC、MBC含量变化影响较大,而对SOC影响较小.对微生物在土壤碳循环过程的基本功能的认识在本研究中得以丰富和加深.  相似文献   
252.
稻田表面流去除鱼塘养殖水中的氮、磷效果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池塘水质对水产养殖非常重要,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稻田面流净化池塘养殖水质的技术途径。在养殖池塘旁稻田内布置9个小区,进行田间面流试验,取水样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1.5—6.0m^3/h(相应的平均流速为7.5~30m/h)的水力负荷下,鱼池水经稻田表面流处理后可得到一定净化;N、P的去除率与稻田表面流的流量(流速)有关,随流量增大呈减小趋势;在抽穗一扬花期稻田可有效减少养殖水的氮磷含量,在拔节期一孕穗期可显著减少NOf—N含量,有利改善池塘养殖环境。  相似文献   
253.
2006年全国内陆水产工作现场会就在当涂县塘南镇盛大召开,与会人员专门调研了当地精细化养殖方法,在总结闭幕会议上将塘南镇的河蟹养殖方法命名为"当涂模式"。安徽当涂县塘南镇是全国知名的养蟹大镇,现有养殖水面3万多亩,所产螃蟹个大黄肥,在市场上竞争力很强,以致当地流行这样一句顺口溜:一只螃蟹一担稻,一斤螃蟹一克金。塘南是我国生态养殖技术的发源地,该镇运用"植草、投螺、稀育、立体养殖"模式被国家相关部门命名  相似文献   
254.
大气CO2浓度升高([CO2]e)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可直接或间接影响稻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深入探究长期(大于10 a)[CO2]e对水稻产量和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对保障粮食安全和评估未来气候变化意义重大.本研究以高、低应答水稻品种为供试材料,利用连续运行14 a的[CO2]升高(free-air CO2 enrichment,FACE)平台,共设置2个[CO2]处理:对照(正常[CO2],[CO2]a)和在[CO2]a基础上升高200 μmol·mol-1([CO2]e).采用静态透明箱-气相色谱法测定稻田CH4和N2O排放量,并测定水稻产量.结果表明,对比[CO2]a,长期[CO2]e分别增加高、低应答水稻品种产量29%~31%(P<0.05)和12%~14%(P>0.05);分别减少高、低应答水稻品种稻田CH4排放21%~59%和11%~54%;同时,分别显著减少高、低应答水稻品种稻田N2O排放70%(P<0.05)和40%(P<0.05).水稻产量、稻田CH4排放对长、短期[CO2]e的响应具有明显差异,随着[CO2]e年限的增加,水稻产量和稻田CH4排放的增幅显著下降,而稻田N2O排放无明显变化.综合考虑,长期[CO2]e条件下,高应答水稻品种为优先考虑种植的"增产减排"水稻品种.  相似文献   
255.
为深入理解稻田土壤砷(As)的环境行为,以及不同环境因素对土壤溶液中As有效性的影响机制,通过吸附实验结合天然有机质-电荷分配(NOM-CD)模型分析了pH、 Ca2+和PO43-对As在湖南株洲稻田土壤中溶解度和化学形态分布的影响,并揭示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土壤总As溶解度在pH 6.0左右最低,主要受Ca2+、 PO43-、 As(Ⅲ)和As(Ⅴ)的静电作用及位点竞争作用控制;土壤溶液中Ca2+浓度的增加会促进As的吸附,降低土壤溶液中As的浓度,尤其在碱性条件下由于Ca2+的吸附增加了土壤氧化物表面正电荷,因而土壤溶液中As(Ⅴ)浓度随Ca2+浓度的升高明显降低;pH低于5.5时,添加PO43-抑制了土壤As(Ⅴ)的还原,但pH高于5.5后,添加PO43-促进了土壤As(Ⅴ)的还原,并由于PO  相似文献   
256.
稻田与旱地土壤中真菌和细菌对秸秆碳的利用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微生物将植物残体矿化为CO2和同化为微生物细胞组成部分是新鲜有机物料转化为土壤有机质的关键环节.以亚热带两种典型农业利用(稻田和旱地)土壤为对象,采用40 d室内模拟培养试验结合磷脂脂肪酸-稳定同位素示踪联用(13C-PLFA-SIP)技术,研究13C标记秸秆的矿化特征以及参与秸秆降解的细菌和真菌类群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培养前期(0.25~1 d),秸秆碳在稻田土壤中的矿化速率高于旱地土壤,中期(2~20 d)以稻田土壤低于旱地土壤(P<0.05),后期(21~40 d)两者矿化速率相当.培养结束时,秸秆碳在稻田土壤中的累积矿化率(11%)约为旱地(20%)的一半.尽管稻田土壤中总微生物量(PLFA总量)比旱地高,但两种土壤中秸秆碳被微生物同化为细胞组分的量(13C-PLFA)相当,且稻田中秸秆碳的富集比例(PLFA中13C占总碳量的百分比)低于旱地,说明稻田土壤中参与秸秆碳降解的活性微生物占比少.整个培养期内,稻田土壤中秸秆碳被微生物利用的优势类群为细菌(占1...  相似文献   
257.
青田 《环境教育》2006,(1):58-58
2005年6月,浙江省青田县稻田养鱼系统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联合国发展计划署和全球环境基金列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青田稻田养鱼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最早的起源是农民利用溪水灌溉,溪中的鱼在稻田里自然生长,并经过长期的训化、演变、形成了天然的稻鱼共生系统,孕育了青田特有的田鱼地方品种——“青田田鱼”。青田田鱼的一个重要特点,因其生长在环保生态中,所以鱼鳞无需去掉,可直接烹饪。目前,青田县稻田养鱼面积已达10万亩。山水清丽、环境优美的青田县方山乡龙现村是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试验点。稻田养鱼…  相似文献   
258.
杜雪莲  王世杰  罗绪强 《环境科学》2014,35(9):3587-3594
通过测定黔中喀斯特区清镇市王家寨小流域内常见种叶片δ13C值,探讨土壤类型和石漠化等级对喀斯特植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小流域内不同土壤类型植物叶片的δ13C值总体差异不显著(P>0.05),黄壤区植物叶片δ13C值分布区间较黑色石灰土区窄,变异系数较小,整体较黑色石灰土区偏负.小流域内黑色石灰土区植物群落δ13C均值随石漠化进行趋正,黄壤区随石漠化呈现出先趋正后趋负的变化格局.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黄壤区各石漠化植物群落δ13C值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黑色石灰土区各石漠化植物群落δ13C值间均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黄壤区植物叶片δ13C值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土厚和坡度,黑色石灰土区为土壤含水量.研究区土壤对植被δ13C值的影响是通过调节土壤水分实现的.  相似文献   
259.
不同母质发育的水稻土中铁,锰对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盆栽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铁,锰含量的差异是造成不同土壤类型间甲烷排放量差异甚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中铁,锰通过对土壤氧化还原电位及根膜形成的影响而影响甲烷的排放。  相似文献   
260.
正稻田养鱼,我国流传了千百年的颇具民族特色的耕作方式。在生态农业、渔业政策指导下,传统的稻田养鱼正慢慢蝶变,向着低碳、高效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捉鱼咯!"伴随着这一声号令,河边早已按捺不住的上千游客和村民扑向稻田,开始"渔王杯"捉鱼大赛,场面甚是壮观。不久前,清远市连南瑶族自治县首届"稻田鱼节"精彩上演,瑶族传统的稻田鱼(也称"禾花鱼")被融入了大量现代元素,成为当地一个响亮的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