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89篇
安全科学   2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86篇
综合类   348篇
基础理论   60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34篇
社会与环境   116篇
灾害及防治   5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34 毫秒
551.
为深入认识长江中游故道的生态环境状况,选择石首的黑瓦屋故道和监利的何王庙故道开展了野外生态环境调查,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调查结果表明,黑瓦屋故道各采样点绿藻(Chlorophyta)种类最多,但蓝藻(Cyanophyta)在细胞数量上占优势,叶绿素a含量均值为37.1μg/L,Shannon-Wiener指数均值为2.44,Margalef指数均值为4.84,Pielou指数均值为0.67;何王庙故道各采样点绿藻种类最多,但硅藻(Bacillariophyta)在细胞数量上占优势,叶绿素a含量均值为7.6μg/L,Shannon-Wiener指数均值为1.40,Margalef指数均值为2.99,Pielou指数均值为0.48。总体上,2个故道藻类物种分布均匀,浮游植物种类较多,均属于β-中污型水体。  相似文献   
552.
内蒙古段黄河沉积物对磷的吸附特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研究了黄河干流内蒙古段6个地理位置的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行为, 并分析了沉积物组成及其理化性质与磷吸附特征的关系. 结果表明, 沉积物对磷的最大吸附量为43.64~85.46  mg/kg, 吸附能力较弱. 各沉积物的吸附/解吸平衡磷浓度(EPC0)范围在0.000 3~0.019 8 mg/L, 与可解吸的内源磷含量正相关, 与地理位置没有表现出相关性. 本研究条件下, 在石嘴山、乌拉特前旗、清水河断面, 沉积物对磷表现为“源"; 在乌海、临河、包头断面表现为“汇", 但释放量和吸附量不大. 内蒙古段黄河沉积物对磷吸附的Langmuir吸附常数K)与阳离子交换量(CEC)、有机质含量、粘土含量均呈正相关, 与平均粒径呈负相关. 活性态Fe含量与最大吸附量显著正相关, 是沉积物对磷的主要持留因素.  相似文献   
553.
许淑婧  张英  余晔  王博  夏敦胜 《环境科学》2013,34(9):3578-3586
对西北干旱区黄河沿岸典型工业带中两个工业城市乌海和石嘴山表土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环境磁学参数的测量,分析了表土磁性矿物的含量、种类、颗粒大小,并对其环境指示意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表土的磁性矿物以假单畴-多畴磁铁矿为主.磁性矿物的浓度和颗粒大小在不同功能区表现出一定的差异,工业区表土磁性矿物的浓度最高,颗粒最粗,农业区次之,原煤区浓度最低,颗粒最细.环境磁学监测手段对于因化石燃料燃烧而造成的污染指示较为敏感,而对未经燃烧原料的污染指示作用并不显著.χlf、SIRM、SOFT是指示城市土壤污染状况的有效指标,环境磁学方法是监测和评价城市土壤污染状况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54.
徐家良 《环境保护》2011,(18):30-31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横跨中国北部,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着手对黄河进行一系列的管理与持续的开发,不仅在发电和灌溉上取得了可喜成绩,兴建3000多座水电站,如刘家峡、三门峡、龙羊峡等,而且广泛开展水土保持,造林、种草等,避免了黄河上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的出现。不容否认的是,黄河的治理也存在  相似文献   
555.
流域内各种自然过程及人为活动对河流有机碳的输运都会产生影响,而正确认识河流有机碳的输运过程是全球碳循环研究的重要方面.于2012年调水调沙期间(6月19日至7月20日)在黄河利津采集了表层悬浮颗粒物,进行了粒度组成、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及其稳定同位素丰度(δ13C)等参数的分析,用来研究调水调沙期间POC的来源、组成和丰度的变化规律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2年黄河调水调沙可以根据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分为排水和排沙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黄河水沙及POC和δ13C的变化,体现了调水调沙对颗粒物及其赋存有机碳来源的影响.排水阶段径流量高达4 270 m3·s-1,下游河道被冲刷,使底层泥沙再悬浮,因此这一阶段颗粒物粒径较粗(平均中值粒径13.9μm),有机碳含量较低(平均0.38%),δ13C偏正且稳定(-24.2‰±0.3‰),可能与底层泥沙中POC年龄较老、降解程度高有关;排沙阶段含沙量大(可达17.8 kg·m-3),颗粒物较细(平均中值粒径5.9μm),有机碳含量较高(平均0.50%),δ13C偏负且波动较大(-24.8‰±0.6‰),这与颗粒物主要来自上游水库和下游暴雨冲刷河岸,POC相对新鲜有关.2012年调水调沙期间POC日通量与输沙量的变化一致,总输送量约为1.13×105t,占全年POC输送量的12%.与往年相比,2012年黄河调水调沙时期径流量增大,但输沙量和POC通量有所减小.由此可见,调水调沙对黄河颗粒有机碳的输运有重要影响,而颗粒有机碳在调水调沙期间不同阶段也有明显不同的来源、组成和输运模式.  相似文献   
556.
黄河兰州段苯系物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黄河兰州段(小川-宁安波)污染源调查、取样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气相色谱分析数据评价了苯系物对该河段的污染现状。结果表明:兰州河段除小川断面未受到污染外,其它各断面已受到了严重污染,苯、对二甲苯污染指数超标数10倍。并就今后兰州段开展苯系物的监测,促使废污水达标排放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57.
杨军  孙卫玲  倪晋仁 《环境化学》2001,20(3):220-225
采用谐振式紊动模拟装置,模拟了均匀紊动条件下马兰黄土与铜的相互作用及其垂向浓度分布,测定了铜的形态和含量,并用模型MINTEQA2对平衡形态进行计算分析,投沙量(S0)范围为5-800kg·m3.结果表明,黄土吸持铜的量和水相铜浓度均随投沙量的增加而快速下降.在投沙量100-200kg·m3处,固液两相铜的浓度发生突变.黄土上的铜以碳酸盐结合态为主,达92%以上,表明铜的吸持过程可能以沉淀为主.模型计算结果进一步证实,无论是高浓度还是低浓度泥沙,黄土吸持铜的过程主要以沉淀为主,但高浓度和低浓度的沉淀组成及其比例不同,S0<100kg·m3时为Cu4(OH)6SO4,S0>100kg·m3时为Cu2(OH)2CO3.实验分析和模型计算都表明,由于马兰黄土富含10%以上的碳酸钙而使体系的pH值升高,高浓度泥沙因此具有更强的以沉淀为主的吸持铜的能力。  相似文献   
558.
黄河源头有个牛头碑,这可能是很多人对黄河源的认识。8月7日一早,我们一行20人从玛多县出发,先是在一片荒凉的草原上穿行。在看到黄河之水的同时,也看到了家住河源的藏原羚。当地人也管它们叫黄羊。  相似文献   
559.
黄河水体氨氮超标原因探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张学青  夏星辉  杨志峰 《环境科学》2007,28(7):1435-1441
根据黄河水体氮污染物的种类、浓度和来源以及黄河特有的泥沙和水化学条件,结合实验结果,从生物和化学的角度讨论黄河氨氮超标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水体悬浮颗粒物对硝化过程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氨氮的超标不是因为泥沙对硝化作用的影响所导致.氮污染物的不断输入是黄河水体氨氮超标的根本原因,高浓度氨氮和有机氮对硝化过程有抑制作用,当NH+4-N初始浓度分别为10.1,18.4,28.2 mg/L时,初始的硝化效率分别为17.4%,13.0%,2.5%,当有机氮初始浓度分别为5.5,8.6 mg/L时,其降解所产生的氨氮最高浓度分别为0.47,1.69 mg/L,在水体中滞留的时间分别为2 d和6 d.水体中耗氧有机物和有毒物质对硝化细菌活性的影响间接导致了氨氮在水体中的滞留.黄河水体高pH值导致非离子氨浓度较高,进一步对硝化细菌产生抑制作用.水量较小、颗粒物含量较低和微生物的活性降低是枯水期氨氮污染加重的原因.  相似文献   
560.
为厘清长江中游各城市群大气环境容量的演变特征,为科学制定适应减缓的政策提供技术支撑。本研究基于1961~2016年气象台站定时观测资料,采用国标法计算了中游城市群近56 a大气稳定度、混合层厚度和大气环境容量系数。结果表明:近56 a来,中游城市群大气稳定度基本以中性类居多,稳定类次之,不稳定类最少。武汉城市圈中性类频率有显著的下降趋势,达到-3.4%/10a,不稳定和稳定类则表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分别为1.9和1.5%/10a;环长株潭和环鄱阳湖城市圈的不稳定类频率变化均不明显;但中性类频率上升趋势显著,分别为0.3和1.2%/10a,稳定类频率呈显著下降趋势,分别为0.3和1.1%/10a。武汉城市圈春、夏季混合层厚度要高于秋、冬季;夏、秋、冬三季均呈现下降趋势,分别为0.1、6.0和43.9 m/10a,春季呈上升趋势,达到9.3 m/10a。环长株潭城市圈和环鄱阳湖城市圈四季混合层厚度均为下降趋势。年内大气环境容量系数呈倒"U"型分布,峰值出现在夏季,秋、冬季为低值时段;56 a来各城市圈大气环境容量系数逐渐下降,下降速率分别为1.6×104、0.9×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