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8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89篇
安全科学   23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86篇
综合类   348篇
基础理论   60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34篇
社会与环境   116篇
灾害及防治   53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621.
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城市群城市土地要素有效配置、合理利用以及城市经营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在使用DEA方法得到2003~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并且分析其变化趋势以及空间关联性的基础上,构建SDM模型对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空间溢出效应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03~2015年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总体呈波动变化趋势。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存在空间负相关关系,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空间异质性;(2)通过构建SDM模型分析表明,外商直接投资额以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主要驱动因素;(3)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城市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较弱,经济联系还不够紧密。因此,长江中游城市群需要进一步构建城市合作机制,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系统的整体性和联动性,推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22.
长江中游城市群PM2.5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灰霾天气持续增多,空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基于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长江中游城市群189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PM2.5逐时监测数据,采用普通克里金插值、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和相关系数法,从年、季、月尺度上分析了PM2.5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年尺度上,长江中游城市群PM2.5浓度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出明显的北部高南部低,局部地区略有突出的特征,该区PM2.5浓度年均值为55.28 μg/m3,其中湖北省PM2.5的年均值为三省市最高,为68.17 μg/m3;其次为湖南省,年均值为53.66 μg/m3;江西省PM2.5的年均值较小,为44.01 μg/m3。(2)在季节尺度上,长江中游城市群PM2.5浓度表现出冬春季高,夏秋季低的现势性,这与区域内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的气候条件密切相关。(3)长江中游城市群PM2.5月浓度变化大致呈U形分布,1月份PM2.5浓度最高, 1~6月份,PM2.5浓度呈逐步下降趋势, 6~8月份,区域PM2.5浓度处于“U”字的谷底。(4)NO2、CO是影响PM2.5浓度的两项主控大气污染物,而降水量和相对湿度则是影响PM2.5浓度的两个重要气象因素。 关键词: PM2.5浓度;时空特征;气象因素;长江中游城市群  相似文献   
623.
624.
保护、传承与弘扬黄河文化是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现有区域式、分段式、单元式的文化保护模式容易造成各自为政、分散经营和同质竞争等问题,有必要创新保护思路,探索出与流域文化特征相匹配、与流域发展需求相适应的“黄河文化保护模式”。文章基于黄河文化“以时空演变为线索、以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人水关系为核心、以遗产资源为载体”的现实特征,识别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的特殊需求。对照国内外针对单体文化遗产的属地垂直管理和针对线性文化遗产的文化线路、遗产廊道等保护模式,从范围边界、保护模式、保护理念、保护机制四个层面总结已有黄河流域文化保护的现状与不足。挖掘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的历史使命和时代价值,提出构建边界清晰、责任明确、协同有力的流域文化保护体系的对策建议:将庞大繁杂的黄河文化集合,抽象成统一凝练、特色鲜明、真实完整的流域文化符号,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讲得清的“黄河故事”;建立黄河文化保护的一张图,给立法、执法部门相应参考,为社会公众的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指引方向;树立“大黄河”的流域发展共识,将黄河文化蕴含的传统智慧和时代精神内化于整个流域管理的实践中,为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整体统筹和区域协同提供思想基础和智力源泉;积极推动黄河文化保护规划制定过程,完善社群组织培育、市场价值转化、保护效果评价、行政执法监督等机制,为实现跨区域流域文化管理提供人力、资金和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625.
626.
黄河三门峡段基于马尔科夫模型的水质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质变化趋势预测是维护和管理当前水质状况的重要依据,影响水质的有物理学、化学、水力学、生物学、气象学以及人类活动等多方面的因素,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相当多的影响变量.现有的基于数学表达式的水质预测模型很难将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而且预测的是一个具体的数值.利用马尔可夫链预测水质所处状态概率,实质上是预测水质指标带有一定置信水平的置信区间,在可以完全满足实际需要的前提下,扩大了预测的范围,相对地提高了预测的精确度.介绍了马尔科夫模型的基本原理,并且将其应用到黄河三门峡河段的水质预测中,总体效果基本满意.  相似文献   
627.
费杰 《灾害学》2008,23(2):65-70
公元1600年秘鲁Huaynaputina火山喷发是历史时期全球最大规模的火山喷发之一,在全球范围产生了重大的气候与环境效应。通过对中国历史时期地方志文献的查阅与整理,结合南北极的冰芯、北半球的树轮和欧洲历史文献等有关记录,对Huaynaputina火山喷发在中国的气候效应进行探讨。结果发现1601年夏季长江下游地区异常寒冷,1601年夏季和秋季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严重霜灾,1602年上半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异常多雪。  相似文献   
628.
选取2008~2019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构建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三阶段DEA模型测算城市创新效率并揭示其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构建多种空间权重矩阵,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影响城市创新效率的主要因素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效率整体呈波动变化趋势,各城市创新效率差异明显,其中南昌、武汉、宜昌、荆州和长沙等城市创新效率相对较高,景德镇、鹰潭、新余、孝感、岳阳和常德等城市相对较低。(2)城市创新效率空间格局总体呈现以武汉为核心、南昌和长沙为重要创新节点,向周围城市逐渐递减的特征,其中高效率地区由西向东演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较高效率地区由分散布局转向相对集中分布,中效率地区集中成片分布,而低效率地区散落式分布且有减少趋势。(3)城市创新效率存在显著为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并对关联城市的科技创新发展形成“涓滴效应”。(4)地区经济发展、教育支持和交通水平对城市创新效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对外开放有负效应,市场结构、金融发展和人力资本能促进本城市创新效率提升,但对关联城市有负向溢出效应;固定资产投资对本城市创新效率有阻碍作用,但能促进关联城市创...  相似文献   
629.
黄河水体石油类污染物生物降解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了自然条件下石油类污染物的生物降解规律.结果表明,向泥沙含量为0g/L或0.5g/L的黄河水样中加入大约10mg/L的石油类污染物,经过一星期左右的驯化期后,石油降解菌菌落水平逐步升高;当石油类污染物的初始浓度为11.64mg/L,温度为20℃时,泥沙含量为0.5g/L的黄河水样中大约85%的石油类污染物在63d内能得到微生物降解;水体中泥沙的含量和石油类污染物的初始浓度均显著影响石油类污染物的生物降解速率,且在不同时段的影响不一;水体中泥沙的存在亦影响到石油类污染物的生物降解动力学.  相似文献   
630.
关于我国首都迁址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已经出现了许多不相适应的弊端,困扰着首都功能的正常发挥,而且这些问题呈进一步恶化的趋势。无论改都论、双都论还是展都论,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北京日趋集中的问题。从北京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入手,指出了迁都的必要性;然后从迁都的历史可行性、经验可行性、经济可行性和操作可行性4个方面论证了迁都的可行性;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理想首都区位模型,对迁都方位进行了选择。认为长江中游地区是建立新都的最理想方位,并从首都安全、定都成本和区位影响角度,分析了长江中游地区建设中国新都的不可替代的优势,最后还探讨了模型的计算尺度问题和迁都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