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4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22篇
基础理论   3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Dechlorane Plus(DP), a flame retardant used as an alternative to decabromodiphenylether, has been frequently detected in organisms, indicating its bioaccumulation and biomagnification potential in aquatic and terrestrial species. However, little data is available on the bioaccumulation of DP in amphibians. Dechlorane Plus and its analogs(DPs) were detected in the liver, muscle and brain tissues of wild frogs(Rana limnocharis), which were collected from an e-waste recycling site, Southeast China. DP, Mirex, Dec 602 and a dechlorinated compound of DP(anti-Cl11-DP) varied in the range of 2.01–291, 0.650–179, 0.260–12.4, and not detected(nd)–8.67 ng/g lipid weight, respectively. No difference of tissue distribution was found for syn-DP, Mirex and Dec 602 between the liver and muscle tissue(liver/muscle concentration ratio close to 1, p 0.05). However, higher retention was observed for anti-DP and anti-Cl11-DP in the frog muscle relative to the liver tissue(liver/muscle concentration ratio 1, p 0.05). Additionally, the blood-brain barrier was found to work efficiently to suppress these compounds entering brain tissues in this species(liver/brain concentration ratio 1, p 0.05), and the molecular weight was a key factor impacting the extent of the blood-brain barrier. Compared to levels in the muscle and brain tissue, a preferential enrichment of syn-DP was observed in the liver tissue, suggesting the occurrence of stereo-selective bioaccumulation in the wild frog.  相似文献   
32.
33.
通过对近年来渤海溢油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研究发现渤海岸线溢油"黑斑"和海面溢油"黑斑"现象,通过对溢油事故、溢油物理化学性质和渤海流场、风场、水温等特性的分析,阐述了"黑斑"现象的形成机理,主要原因是渤海凝聚态沉积溢油经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积聚与混合后,冬春季节容易受渤海双环流结构和风场影响在长岛和秦皇岛产生岸线溢油"黑斑",夏秋季受水温影响发生解析作用形成海面溢油"黑斑",溢油"黑斑"现象是渤海历年溢油事故二次污染效应的直接表观特征,这种现象在渤海石油烃环境容量超负荷输入的条件下将长期存在并产生严重生态影响。  相似文献   
34.
用非洲爪蟾胚胎致畸实验和黑斑蛙胚胎发育毒性实验,比较研究了PFOS及其4种替代品对两栖动物胚胎的发育毒性。结果发现,用调聚法合成的织物三防整理剂和50%的全氟丁基有机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同PFOS一样对非洲爪蟾胚胎有明显毒性,且织物三防整理剂和表面活性剂的毒性强于PFOS;电解氟化法合成的C4织物及C6织物三防整理剂(以下简称C4及C6织物三防整理剂)对非洲爪蟾胚胎没有明显毒性。与非洲爪蟾不同,PFOS和4种替代品对黑斑蛙胚胎没有明显毒性。结果显示,从生物安全性的角度分析,C4和C6织物三防整理剂可作为PFOS的替代品使用,而织物三防整理剂和表面活性剂的毒性比PFOS大,作为PFOS替代品使用需要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35.
蛙视(VORX)     
《中国安防》2014,(8):103-104
一、研发背景 IP网络高清监控系统在大规模市场应用中,逐渐暴露出一些在短时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IP网络高清产品的兼容性较弱,标准化进程缓慢,将来在系统维护、扩容、改造等方面易给用户带来隐患;  相似文献   
36.
铅暴露对雄性黑斑蛙精子毒性和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在实验条件下,将健康性成熟雄性黑斑蛙暴露于0.1、0.2、0.4、0.8和1.6 mg·L-1浓度的铅溶液中30d,观察和分析黑斑蛙的精子数量、精子活动度和精子畸形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睾酮(T)和雌二醇(E2)的水平,以探讨铅对雄性黑斑蛙的生殖内分泌毒性.结果表明,随铅染毒剂量的升高,精子数量下降,精子畸形率呈剂鼍依赖性增加,精子活动率呈剂鼍依赖性降低;随铅染毒剂量的升高,血清中T水平明显下降,E2水平则明显升高,且均呈剂量-效应关系,结果提示,铅对雄性黑斑蛙有明显的生殖毒性,可改变血清睾酮和雌激素水平,干扰生殖内分泌调节平衡.  相似文献   
37.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EHP)是一种增加塑料柔软性的化学物质,容易释放到自然水环境中,因此,DEHP所造成的生态风险值得关注.目前,有关DEHP对两栖类动物胚胎的早期发育和心脏毒性研究仍较少.本研究通过96 h的暴露实验,探究DEHP对热带爪蛙胚胎的早期发育毒性和心脏毒性.结果表明,DEHP虽然不会造成胚胎孵化率的显著变化(p>0.05),但造成了存活率的极显著下降(p<0.01).在DEHP影响下,胚胎产生的畸形类型主要是心包水肿和脊柱弯曲,其中,胚胎的心包水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具有剂量-效应和时间-效应关系(p<0.01).在暴露DEHP 24 h后,胚胎的心率剧烈升高,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心率逐渐降低.0.1、0.5 mg·L-1DEHP能导致胚胎的心脏面积(舒张状态)增大,但随着暴露浓度的增加心脏面积逐渐减小.胚胎心脏抗氧化酶SOD和CAT的活力随着暴露浓度的增加,产生一致的变化趋势.SOD在第48 h和第96 h对DEHP较不敏感,CAT则在第48 h和96 h均被显著抑制(p<0.01).另外,在1、5、10 mg·L...  相似文献   
38.
采用微核试验和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彗星试验)检测了不同浓度(0、0.2、0.4、1.2、2.0、2.8mg·L-1)的三唑磷溶液对沼水蛙蝌蚪遗传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三唑磷染毒24h(≥1.2mg·L-1)及72h(≥0.2mg·L-1)后,蝌蚪微核率和核异常率比对照组均有极显著的提高.在同一时间下,随着三唑磷浓度的增大,蝌蚪微核率和核异常率总体上随之增加;在同一浓度下,随着染毒时间的增加,低浓度组(≤0.4mg·L-1)微核率出现逐渐升高趋势;高浓度组(≥1.2mg·L-1)微核率则先增加后降低.染毒24h后,彗星试验的各项指标Tail Length、Comet Length、Tail Moment和Olive Tail Moment均随三唑磷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并呈现极显著的剂量-效应关系.当三唑磷浓度达到0.2mg·L-1时,与对照组相比,DNA总体损伤水平(Comet Assay Tail Factor)显著提高.实验表明三唑磷对蛙类蝌蚪会造成一定的遗传损伤,微核试验和彗星试验在检测污染物对蝌蚪的遗传毒性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9.
《环境教育》2008,(4):82-82
虎纹蛙 无尾目 蛙科 春天来了,很多冬眠的小动物也要慢慢苏醒过来投入新的生活了!青蛙就是其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40.
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是动物体内主要的解毒酶,在外源毒物的转化和代谢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实验条件下, 将健康性成熟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暴露于浓度分别为0.005、0.01、0.05、0.1、0.5和1.0 mg·L-1的Cd溶液中30 d, 采用荧光分光光度法和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精巢组织乙氧基异酚恶唑脱乙基酶(EROD)、红霉素N-脱甲基酶 (ERND)、氨基比林-N-脱甲基醇酶(APND)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性,探讨Cd在精巢的可能代谢过程和毒性机理.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比较, EROD和GST酶活性在0.5和1.0 mg·L-1 Cd处理组被显著抑制; ERND酶活性在0.01~1.0 mg·L-1 Cd处理组均被显著抑制;而APND酶活性在各处理组响应变化不明显.结果显示, 精巢EROD、ERND和GST对Cd胁迫的敏感性高于APND, 黑斑蛙精巢中EROD、ERND和GST酶活性的响应可用来评价环境中低水平Cd的污染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