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7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273篇
安全科学   118篇
废物处理   13篇
环保管理   29篇
综合类   519篇
基础理论   149篇
污染及防治   88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8篇
灾害及防治   1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3C脉冲标记法定量冬小麦光合碳分配及其向地下的输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昭安  陈清  韩笑  吴文良  孟凡乔 《环境科学》2018,39(6):2837-2844
研究冬小麦生长向地下部分的输入对于土壤固碳和作物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分别在分蘖期、拔节期、花期和灌浆期,用~(13)CO2对冬小麦进行脉冲标记7 h,标记结束后28 d(示踪期)破坏性取样,测定冬小麦地上部、根、土壤和土壤呼吸中的~(13)C含量等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在各标记时期,冬小麦光合固定的~(13)C大部分保留在地上部(51.6%~90.8%),且随小麦生长的进行而逐渐向地上部分配,向地下部分(根系、土壤和根际呼吸)的转移随生长进程的延续而降低.转移到地下部的~(13)C中,有22.9%~65.3%被根际呼吸消耗,24.3%~59.3%在根部保存,10.4%~17.8%通过根际沉积转化为土壤有机碳.示踪期28d内最后2 d呼吸产生的~(13)C只占整个示踪期根际呼吸~(13)C量的0.7%~2.7%,说明28 d的示踪期可以确保光合碳在各系统分配完全.在整个生育期内,冬小麦净吸收的光合碳分配到地上部、根部、土壤有机碳和根际呼吸的比例分别为78.5%、6.0%、3.1%和12.4%.结合当地生产方式估算,冬小麦在整个生育期内输入到地下的总碳量为1.72 t·hm~(-2),其中有0.99t·hm~(-2)被根际呼吸消耗,根部固持碳量为0.48 t·hm~(-2),0.25 t·hm~(-2)以有机碳沉积的形式进入土壤.  相似文献   
102.
鉴于传统结构面分析方法只能进行相对的优势组数划分,无法准确定量地给出优势结构面的产状,提出了基于蚁群算法(ACA)的结构面产状模糊C均值(FCM)聚类算法;该算法利用ACA算法得到结构面产状的模糊聚类个数,并利用FCM算法得到初始聚类中心,最终得到具有全局分布特性的最优聚类;通过现场实测数据分析,验证了该算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3.
以毛竹遗态Fe2 O3/Fe3 O4/C复合材料为吸附剂,锑(III )初始含量、溶液初始pH值、吸附剂投加量以及吸附剂粒径为影响因素开展吸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锑(III )初始浓度的升高,毛竹遗态Fe2 O3/Fe3 O4/C复合材料对锑(III )的吸附量逐渐增加;初始溶液pH为7时,对锑(III )的吸附效果最好,吸附量为4.7821 mg/g;块状吸附剂对水中锑(III )的去除率和吸附量与粉末状吸附剂吸附效果相当。  相似文献   
104.
磁化率是黄土-古土壤序列古气候研究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调查了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三种类型土壤的磁化率、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机碳同位素组成和碳氮比值等指标。样品采集自黄土-沙漠过渡区、黄土塬面和森林地区,代表了黄土高原地区主要的土壤类型。结果显示:黄土塬面、林区、黄土-沙漠过渡区土壤的磁化率变化区间分别为26.6×10~(-8)—61.4×10~(-8) m~3?kg~(-1)、68.6×10~(-8)—107.5×10~(-8) m~3?kg~(-1)、8.5×10~(-8)—44.4×10~(-8) m~3?kg~(-1)。黄土塬面土壤有机碳含量在0.05%到0.62%之间变化,而林区土壤的有机碳含量在1.19%到3.35%间变化。黄土塬面的土壤C/N比值也较低,在0.6到6.1之间变化,林区样品C/N比值在6.2到11.83之间变化。黄土-沙漠过渡区土壤磁化率较低,森林地区土壤磁化率较高,土壤磁化率与有机碳含量、C/N比值呈正相关关系。笔者认为有机质含量增加对土壤的磁化率增强有明显贡献。有机质含量较高时,更适宜土壤中磁性细菌的生长。同时,较高的有机质含量指示着较高植被覆盖,这也对土壤中磁性矿物增加有一定贡献。燃烧有机质还会使非磁性矿物更易转化为磁性矿物。这些因素都会增强土壤的磁化率。  相似文献   
105.
《资源调查与环境》2016,(3):174-181
白马山小岩体位于西秦岭白马山金矿区内,与矿床具有密切的空间关系。通过研究白马山岩体主量、微量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Sr-Nd-Pd同位素组成特征,探讨其岩石成因。白马山石英闪长岩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具有与"C"型埃达克岩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Sr-Nd-Pb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该小岩体富放射性成因Pb,初始(~(87)Sr/~(86)Sr)t比值为0.70637,_εNd_(t)=-6.75,具有较高的T_(DM)值(1.53Ga),说明岩浆主要来自于大陆下地壳,且与耀岭河群的基性火山岩相似,这些"C"型埃达克质岩浆可能源于加厚基性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其残留相为(角闪)榴辉岩。  相似文献   
106.
试验选取乙酸钠为外加碳源,采用SBBR工艺处理低C/N比城市生活污水。当外加碳源后的C/N比值增加至7.0左右时,对原水NH_4~+-N去除率最高为89.31%,外加碳源后的C/N为7.12时,TN的去除率最好,去除率为71.27%。结果表明,外加乙酸钠碳源后的SBBR工艺对于低C/N生活污水脱氮性能良好。出水水质指标均达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的"一级标准A标准",出水可作为回用水。  相似文献   
107.
UASB+AF处理维生素C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采用有效容积为6m3的UASB+AF反应器处理维生素C高浓度有机废水,结果表明:稳定运行容积负荷可达10—12kgCOD/(m3·d)COD去除率大于80%,容积产气率大于3.0Nm3/(m3·d),并具有启动速度快和较强耐冲击负荷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8.
用电子显微镜的负染色技术,对史氏甲烷短杆菌H13( Methanobrevibactersmithii H13)、嗜热甲酸甲烷杆菌CB12( Methanobacterium thermoformicicum CB12) 、拉布雷甲烷粒菌Z( Methanocorpusculum labreanum Z) 的表面结构观察比较结果表明:史氏甲烷短杆菌H13 和嗜热甲酸甲烷杆菌CB12 的表面层由规则排列的四边形亚单位组成;前者每个亚单位直径为5~7 nm ,亚单位之间的中心距离为5 ~8 nm ,后者亚单位直径为9~12 nm ,亚单位之间的中心距离为11~14 nm .拉布雷甲烷粒菌Z的表面层是条纹和颗粒状或丝状组成的网状结构.每根条纹宽3~4 nm ,条纹之间的距离为6~8 nm .3 株产甲烷细菌的表面层各不相同,其中嗜热甲酸甲烷杆菌CB12 和拉布雷甲烷粒菌Z的表面层结构十分独特,明显不同于已报道的产甲烷细菌和古细菌的表面层结构.  相似文献   
109.
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C120)基因的定位,克隆和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tfdC基因片段作探针,Southermblot杂交定位L1菌株的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基因位于PstI的I片段和BamHI的M和N片段。  相似文献   
110.
RAPD标记鉴别中华绒螯蟹种群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用200个随机引物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辽河种群、长江种群和瓯江种群进行了RAPD遗传标记鉴别研究,其中引物HX01和HX02检测到瓯江种群和辽河种群所有样品共有的HX010.4和HX020.7扩增片段,Mr分别为0.4kb和0.7kb.这两个扩增片段在模板DNA浓度作上下50%的改变、或在镁离子和引物浓度分别作上下25%的改变时仍稳定出现,而长江种群样品的PCR反应中无这两个扩增片段出现,因而可作为长江种群的鉴别标记.用上述标记检查一些人工养殖的河蟹,发现一些苗种场的蟹苗种质严重混杂.未发现可以区分瓯江种群和辽河种群的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