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8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255篇
安全科学   132篇
废物处理   14篇
环保管理   32篇
综合类   501篇
基础理论   92篇
污染及防治   96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71.
为了考察好氧颗粒污泥在酸性红14(Acid Red 14,AR14)废水中的形成以及降解AR14的能力,在序批式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Reactor,SBR)内以蔗糖和AR14为底物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在第I阶段(1~75 d),采用单一好氧的运行方式,好氧颗粒污泥出现在第29 d,粒径为(0.16±0.04) mm.随着反应器内的COD逐步增加,好氧颗粒污泥的粒径逐步增大; 在此阶段AR14脱色率在5%左右,为吸附所致.在第II阶段(75~120 d),采用厌氧+好氧的方式运行,驯化好氧颗粒污泥降解AR14的能力.反应器中AR14的脱色率逐步上升,在第102 d时,脱色率达到89%,并稳定在此水平.在第120 d,污泥质量浓度达到10 548 mg/L,平均粒径也达到了(2.18±0.25) mm.此时好氧颗粒污泥的沉降性能良好,污泥容积指数稳定在38 mL/g.研究表明,可在AR14废水中成功培养获得好氧颗粒污泥且能稳定维持.蔗糖在第II阶段的厌氧反应过程中充当了AR14的共代谢底物,氧化还原电位(Oxidation Reduction Potential,ORP)在此过程中维持在-250~-300 mV,是偶氮染料生物厌氧降解过程的一个重要控制参数.  相似文献   
872.
过氧化氢异丙苯热稳定性与热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研究过氧化氢异丙苯(CHP)的热稳定性和热安全性,利用C80微量量热仪对CHP在空气中的热分解进行试验研究。利用热分析技术研究CHP的热分解,得到了升温速率对CHP热分解的影响,CHP热分解的活化能,绝热条件下最大反应速率到达时间Tmrad和不同包装下的自加速分解温度。结果表明:随着升温速率的增加,CHP的起始放热温度和最大放热温度随之升高;CHP热分解的活化能范围为52~91 kJ/mol;Tmrad为1,8,24,50和100 h时对应的起始温度分别为118.08,75.41,55.83,44.83和34.52℃;CHP的储罐内径越大,其对应的自加速分解温度越低。  相似文献   
873.
为评价二溴海因(简称DBDMH)在使用、储运过程中的危险性,采用75℃热稳定性试验对二溴海因在高热条件下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采用C600微量热法测试了二溴海因的放热起始温度、分解热,并依据《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试验和标准手册》对其爆炸性进行了筛选,通过固体氧化性试验和家兔皮肤刺激性/腐蚀性试验分别对二溴海因的氧化性和皮肤刺激性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二溴海因在75℃热稳定性试验过程中没有出现着火或爆炸,未出现自加热迹象,不属于太不稳定不能运输的物质;其分解反应只有一步,起始反应温度大约为157℃,分解热为384.8J/g,不属于爆炸品;二溴海因具有氧化性,根据《联合国关于危险货物运输的建议书-规章范本》其包装级别为Ⅱ级;在家兔皮肤刺激性/腐蚀性试验中未见不可逆损伤,对皮肤具有强刺激性。  相似文献   
874.
C/N对污泥厌氧发酵产酸类型及代谢途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研究了污泥的初始C/N对污泥发酵产酸类型的影响及产酸代谢途径.初始C/N在12时,形成的是乙酸型发酵类型;当初始C/N在56左右,可实现丙酸型发酵类型;而当C/N处于156时,则形成丁酸型发酵.不同发酵产酸类型的形成是由优势产酸菌群的改变导致的.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T-RFLP)微生物种群的结果表明,构成乙酸型发酵类型的主要优势菌群为消化链球菌属;而丙酸型发酵类型中的优势菌群则为丙酸杆菌属;梭菌属则是丁酸型发酵类型中的优势产酸功能菌.有机酸代谢途径中关键酶活性检测结果表明,在低C/N条件下,乙酸的累积主要是通过氨基酸之间的Stickland反应形成,而随着C/N值的增大,导致丙酸和丁酸累积的主要代谢途径转变为糖酵解的丙酮酸途径.  相似文献   
875.
厌氧消化处理城市垃圾多因素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城市垃圾厌氧消化处理过程中反应复杂、影响因素多的特点 ,利用自行设计的厌氧发酵罐 ,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 ,以产气量为观察值 ,分析固含量 (TS)、消化温度和C/N比为对厌氧消化过程的影响 ,并分析了在不同固含量 (TS)下消化过程中pH值和挥发性脂肪酸 (VFA)的变化过程。结果表明 ,温度对厌氧消化过程影响最大 ,固含量 (TS)次之 ,C/N比影响最小 ,在相同条件下 ,高进料浓度(TS)产气量大 ,但同时反应过程中 pH值较低 ,挥发性脂肪酸 (VFA)浓度过高 ,容易抑制消化过程。  相似文献   
876.
MBR中影响同步硝化反硝化的生态因子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研究了DO、C/N、pH等生态因子对膜生物反应器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只有在各生态因子保持得当的条件下,同步硝化反硝化才能顺利地进行.DO为1mg/L左右、C/N比为30左右、进水pH值约7.2左右时COD、NH4+、TN的去除率分别为96%、95%和92%.  相似文献   
877.
针对现有城市污水处理厂进水碳源不足的问题,通过建立多段进水改良A~2/O中试反应器处理低C/N(C/N 5)城市污水,以研究多段进水对其脱氮除磷性能和微生物种群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厌氧段进水的模式相比,多段进水优化了进水碳源在厌氧段和缺氧段中的分布,从而提高了系统的反硝化脱氮和反硝化除磷性能; Q预缺∶Q厌∶Q缺=0. 1∶0. 2∶0. 3(阶段Ⅳ)为系统的最佳工况,此时出水COD、NH4+-N、TN和T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30. 10、1. 85、9. 41和0. 71 mg·L-1,去除率分别为89. 41%、95. 30%、83. 00%和90. 09%;在120d的试验过程中,系统均未出现丝状菌膨胀现象,曝气池活性污泥沉降性能良好,好氧池活性污泥SVI随着缺氧段进水比例的增加而降低,至阶段Ⅴ达到最佳状态,此时的SVI和VSS/TSS分别为112. 09 m L·g-1和0. 84;通过对各阶段好氧区活性污泥16S rRNA基因测序数据的梳理,发现系统较好的脱氮除磷和污泥沉降性能分别与6类异养型菌属、4类反硝化菌属、5类聚磷菌属和2类菌胶团菌属的富集,3类丝状菌的淘汰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78.
我国神农架林区海拔高、气候复杂,森林类型多样,结构破碎,森林遥感分类难度较大。将2013年时间序列HJ-1A/B CCD遥感影像作为数据源,计算出植被指数(NDVI、DVI、RVI)和主成分第一分量(PC1),使用DEM数据生成地形因子(高程、坡度、坡向),构建植被分类时序因子集。运用C5.0决策树分类法将神农架林区植被细分为七类:针叶林;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灌丛和草甸。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总体精度为72.7%,Kappa系数为0.67;在6~8月,针叶林、草甸和灌丛的植被指数明显低于常绿阔叶林、常绿和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对分类的贡献较大,称为植被分类的"窗口期"。PC1、NDVI和高程因子对神农架林地的区分度较高,而坡度、坡向和RVI因子对分类帮助不大。作为一种智能分类方法,C5.0决策树分类方法应用于30m分辨率的时间序列HJ-1A/B CCD数据,能够将地貌复杂的神农架林区植被分为七类,提高了类别精度,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79.
史建君 《中国环境科学》2010,30(12):1690-1694
为了探明14CO2在环境中的行为,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樟树对14CO2的吸收和积累动态,并探讨了樟树作为监测大气14CO2污染指示植物的可能性和优越性.结果表明,通过叶片光合作用从空气中吸收的14CO2会在樟树叶片中积累,检测到的14C比活度数值较大,表明空气中的14CO2易于通过叶片的光合作用而进入樟树叶片组织中;在污染前期14CO2主要被新叶组织中吸收,后期主要积累在老叶中,反映出新叶对空气14CO2污染比较敏感,而老叶积累效应明显.樟树叶片的这一特性可用于监测大气14CO2污染.  相似文献   
880.
对采自山东塔山的黑松(Pinus thunbergii Parl) 树芯样本进行交叉定年后建立树轮稳定碳同位素序列(δ13C 序列)。将得到的树轮δ13C 序列进行校正以去除大气CO2的影响,提取其高频部分分析与气候要素的响应关系,发现黑松树轮δ13C 的高频序列与对应年份平均气温的响应比对降水量的响应显著。气温和降水对树轮δ13C 的影响均有滞后效应,即塔山地区树轮δ13C 能记录冬季气候变化。在相关分析基础上用回归方程重建了山东塔山地区近七十年冬春季节(即上年12 月— 当年5 月)的平均气温,分析发现重建序列有明显的冷暖交替上升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