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1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345篇
安全科学   74篇
废物处理   24篇
环保管理   103篇
综合类   660篇
基础理论   233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17篇
评价与监测   38篇
社会与环境   19篇
灾害及防治   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66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62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MMA”技术路线在太湖蓝藻水华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3S技术整合,提出"MMA"技术路线应用于蓝藻水华监测,包括监测、测绘、分析等关键步骤。对太湖蓝藻水华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规律一致,但又有所差异。一方面,太湖蓝藻密度(CBD)、叶绿素a(Chl-a)及水华频率分布图结果均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规律;另一方面,太湖湖心区CBD和Chl-a浓度亦较高,而遥感监测后的水华频率图显示为无水华或频率小于1%。故应参照"MMA"技术路线,综合应用3S技术,并核验比对,弥补单项技术存在的不足,全面真实反映藻类水华情况。"MMA"技术路线既适用于水华监测,亦可推广至其他环境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02.
渤海排污口邻近海域异养细菌的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渤海4个重点监测排污口(北塘、大蒲河、弥河和虞河)邻近海域异养细菌的组成和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到的各排污口邻近海域的细菌隶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4个细菌类群,其中变形菌门的细菌最丰富。各排污口的优势菌有所不同,北塘、弥河2个采样点的优势菌分别为Bacillus sp.、Pseudoalteromonas sp.,大蒲河采样点的优势菌为Vibrio sp.和Oceanospirillum sp.,虞河采样点的优势菌为 Shewanella sp.和 Bacillus sp.。多维尺度分析表明,北塘和虞河采样点的细菌种群特征较相近,细菌种群分布特征可能与排污口的海洋环境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3.
以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16S rRNA基因片段为靶序列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采用Real-time PCR法,对铜绿微囊藻进行定性、定量检测。试验表明,仅含铜绿微囊藻DNA模板的样品有特异性扩增,扩增产物熔解曲线平稳,峰尖且窄,熔解温度为(87±1)℃。以重组质粒pMD-18T-16S为标准品,检测区间为1.1×102 copies/mL~1.1×108 copies/mL,所得标准曲线符合制备实时定量PCR标准曲线的要求,对标准品进行测定,方法检出限为11 copies/mL。用该标准曲线对实验室培养获得的铜绿微囊藻DNA样品进行定量检测,与显微镜计数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4.
以五水硝酸铋为铋源、钼酸钠为钼源、硫脲为硫源,采用简单的一步水热法合成了MoS_2/Bi_2S_3异质结光催化剂,采用XRD,SEM,TEM,BET,UV-Vis DRS技术对其进行了表征。表征结果显示,MoS_2纳米片在Bi_2S_3微棒表面生长,增加了比表面积和活性位点,并形成异质结构,促进了光生载流子的迁移,抑制了电子-空穴对的再复合。实验结果表明:钼酸钠与五水硝酸铋的质量比为1∶2时制备的复合光催化剂性能最好,反应180min时对亚甲基蓝的去除率可达96.4%,明显高于MoS_2和Bi_2S_3,且具有较高的稳定性;该催化剂对罗丹明B、甲基橙和4-硝基苯酚的去除率分别为97.1%、93.1%和90.5%,表明其对污染物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105.
Hexavalent chromium-tolerant (1500?mg/L) bacterium MW1 was isolated from harbour water of Paradip Port and evaluated for Cr(VI) reduction potential. The isolate was identified as Exiguobacterium indicum by biochemical and 16S rRNA gene sequence methods. Salt tolerance of the bacterium was evaluated in a wide range of NaCl concentrations (0.5–13%, w/v). The Cr(VI) reduction of the strain was evaluated and optimised with varied Cr(VI) concentrations (100–1000?mg/L), pH (5.0–9.0), temperature (30–40°C) and shaking velocity (100–150?rpm) in two different minimal media (M9 and Acetate). Under optimised conditions, after 192?h of incubation nearly 92%, 50% and 46% reduction in the M9 minimal medium and 91%, 47% and 40% reduction in the acetate minimal medium were observed for 100, 500 and 1000?mg/L of Cr(VI), respectively. The exponential rate equation for Cr(VI) reduction yielded higher rate constant value, that is, 1.27?×?10?2?h?1 (M9) and 1.17?×?10?2?h?1 (Acetate) in case of 100?mg/L and became lower for 500 and 1000?mg/L Cr(VI) concentrations. Further, the association of bacterial cells with reduced product was ascertained by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meter, UV–Vis–DRS and field-emission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energy-dispersive X-ray analyses. The abov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higher reducing ability of the marine bacterium E. indicum MW1 will be suitable for Cr(VI) reduction from saline effluents.  相似文献   
106.
用低浓度SO2诱导驯化方法获得高效脱硫菌群,并用分离培养与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鉴定菌群种属,分析驯化过程中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同时研究分离纯菌种的脱硫性能。结果表明,从诱导驯化7 d和14 d菌液中分别分离出23株菌和22株菌,16S rRNA序列分析发现这些菌归属于13个种,其中有6个种(Rhodococcus erythropolis、Pseudomonas putida、Microbacterium oxydans、Sphingomonas koreensis、Acinetobacter junii、Acinetobacter johnsonii)对SO2-3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并在持续驯化过程中稳定的生长传代,降解产物以硫酸根为主,还有极少量的单质硫。与含混合菌的驯化菌液降解SO2-3的能力相比,单一脱硫菌的脱硫性能较弱。脱硫功能菌株及其基本特性的研究为微生物处理SO2烟气提供了丰富的菌源信息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7.
臭氧层损耗是重要的全球环境问题之一。最早认识到臭氧层危害的美国率先在国内立法控制相关物质,然而另一大经济体——欧共体,在这一方面却行动迟缓。在保护臭氧层的国际谈判中,美欧之间相互妥协,最终达成了对氟氯烃化合物(CFCs)进行限控的《蒙特利尔议定书》。美欧之间的分歧来自国内化工业巨头的影响,国际经济变动影响外交决策。国际环境问题背后隐藏的经济关系与大国的领导作用是影响国际环境合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8.
109.
一种活性污泥总DNA提取方法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种活性污泥DNA提取方法———传统蛋白酶K-SDS-氯仿异戊醇法(CPSCI法)、液氮研磨法和脱腐处理法进行了对比,并针对CPSCI法从污泥量、保温时间、裂解方式及沉淀时间等4个方面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优化的蛋白酶K-氯仿-异戊醇法(OPSCI法)采用污泥量0.10 g、37℃静置10 min,加SDS常温旋涡振荡及异丙醇直接离心等条件可获得长度在23.1 kb左右的DNA,OD260nm/OD280nm为1.86,稀释10倍后即可进行16S rDNA PCR。该方法重复性好,提取得率高,纯度好,操作简便,为常规实验室开展活性污泥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10.
复合生物膜-活性污泥反应器同步脱氮除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验研究比较了复合生物膜-活性污泥反应器(HY)和传统活性污泥反应器(AS)的脱氮除磷效果。结果表明,在水力停留时间(HRT)16 h、污泥龄12~15 d、水温19~21℃、pH 6.3~7.8的条件下,复合生物反应器比活性污泥反应器运行更稳定,未发生污泥膨胀。在相同运行条件下,复合生物反应器对COD、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95%、91%和98%,而活性污泥反应器对COD、TN和TP的去除率分别为85%、84%和90%。稳定工况下复合生物反应器的比硝化、比反硝化速率,比吸磷、比释磷速率均高于活性污泥反应器,且微生物相更加丰富。通过建立16S rDNA克隆文库发现生物膜和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均具有高度多样性,但生物膜微生物的微生物相比活性污泥更复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