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54篇
安全科学   5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66篇
基础理论   75篇
污染及防治   33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以受精1 h以内的日本对虾受精卵为实验对象,采用静水试验方法,研究了Zn、Hg、Cu、Pb、As、Cd和Cr 7种重金属对日本对虾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浓度范围内,7种重金属中Hg、Cu对日本对虾胚胎发育毒性最大,其次是Zn、As、Cd,Pb和Cr无明显影响。Hg、Cu、Cd、As、Zn对日本对虾胚胎LC50值分别为:0.0177 mg·L-1、0.1070 mg·L-1、1.6057 mg·L-1、3.3682 mg·L-1、8.2644 mg·L-1,致死效应最低可观测效用浓度(LOEC)分别为0.0037 mg·L-1、0.0166 mg·L-1、0.1302 mg·L-1、1.1572 mg·L-1、2.1522 mg·L-1;抑制发育LOEC分别为0.0062 mg·L-1、0.0176 mg·L-1、0.4002 mg·L-1、1.9497 mg·L-1、0.0617 mg·L-1。随着Hg、Cu浓度的升高,胚胎孵化率不断下降,无节幼体死亡率不断上升,在Hg 0.0256 mg·L-1浓度组中,胚胎48 h死亡率达到100%。以上结果说明,Hg、Cu等重金属的存在会延缓日本对虾胚胎的发育速度,随着重金属浓度的增加,滞育现象愈加明显,在Cu 0.32 mg·L-1浓度组中,未见无节幼体孵出。  相似文献   
72.
螳螂是田间控制害虫种群增加的重要捕食性天敌之一。以中华大刀螂3龄幼虫(Paratenodera sinensis Saussure)为受试生物,利用9种常用杀虫剂配制成不同浓度梯度的药剂,通过喷雾法直接暴露,分别测定了LC50和死亡率来评价不同杀虫剂对中华大刀螂毒性和危害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9种杀虫剂对中华大刀螂幼虫的毒性(LC50值)差异很大,用药后24h的LC50在0.7182~347.7962mg·L-1之间,LC95在8.8057~1734.5650mg·L-1之间;用药后48h的LC50在0.3564~193.6887mg·L-1之间,LC95在3.8958~1548.3258mg·L-1之间;用药后72h的LC50在0.2232~115.3391mg·L-1之间,LC95在1.7730~530.6462mg·L-1之间。不同杀虫剂对中华大刀螂幼虫的毒性差异最高达到543.46倍。毒性大小依次为,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联苯菊酯﹥毒死蜱﹥噻虫嗪﹥茚虫威﹥吡虫啉﹥阿维菌素﹥苏云金杆菌原粉(Bt)。根据田间推荐浓度处理的死亡率判断,毒死蜱、联苯菊酯、啶虫脒、高效氯氟氰菊酯为有害水平,Bt为中度有害水平,吡虫啉、茚虫威、噻虫嗪为微害水平,阿维菌素接近无害水平。根据LC50与田间推荐浓度的比值判断,阿维菌素、吡虫啉对螳螂种群数量不会产生太大影响;Bt、茚虫威和噻虫嗪对螳螂种群数量会产生一定危害;而毒死蜱、啶虫脒、联苯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将严重影响螳螂种群数量的稳定性。在24~72h范围内,不同杀虫剂LC50和LC95随施药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说明暴露时间越长毒性越大,危害程度也越大。建议在中华大刀螂生活范围内减少高效氯氟氰菊酯、联苯菊酯、啶虫脒和毒死蜱的施用,推荐杀虫剂田间使用量时,除考虑对防治对象的防效,还应考虑对天敌种群的危害,提高药剂使用安全性,保护天敌种群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73.
公路两侧大气颗粒物中的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邵莉  肖化云 《环境化学》2012,31(3):315-323
选择昌九高速公路(赣粤高速公路南昌至九江段)、昌樟高速公路(赣粤高速公路南昌至樟树段)为研究对象,采集了公路两侧10μm相似文献   
74.
为了弄清鱼类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s(CYPs)对于硫代磷酸酯类杀虫剂活化代谢率的种间差别,选用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篮鳃太阳鱼Leponus macrohirus四种鱼作为受试生物,选用对硫磷、马拉硫磷、毒死蜱三种硫代磷酸酯类杀虫剂作为受试药剂,以外源乙酰胆碱酯酶(AchE)的抑制率为指标,在离体状态下间接测量了杀虫剂活化代谢物的相对生成量.离体试验表明,对于对硫磷,活化代谢物生成量的高低顺序为:斑马鱼、剑尾鱼、麦穗鱼>太阳鱼(p<0.05),最高的麦穗鱼和最低的太阳鱼之间相差10.0倍;对于马拉硫磷和毒死蜱,活化代谢物生成量的高低顺序均为:剑尾鱼>太阳鱼>斑马鱼、麦穗鱼(p<0.05),最高的剑尾鱼和最低的麦穗鱼之间的分别相差66.9和137倍.毒性测定表明,对于对硫磷、马拉硫磷和毒死蜱,四种鱼96hLC50之间的最大差别分别是45、18和77倍.对马拉硫磷而言,96hLC50的种间差异特征与活化代谢物生成量的种间差异特征比较吻合,而对于对硫磷和毒死蜱而言,两者之间的吻合度较低.研究证实了肝脏CYP在活化硫代磷酸酯杀虫剂方面具有明显的种间差异,同时也证实仅以活化代谢物的离体生成量这一指标来衡量鱼类对于硫代磷酸酯杀虫剂的敏感性,其结论可能会较大幅度地偏离生测结果.尽管如此,本研究证实在所测的鱼类当中,斑马鱼属于CYP活性较低的鱼种,而这一特性很可能是造成斑马鱼对于硫代磷酸酯杀虫剂的敏感性偏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5.
三苯基锡对青萍生长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青萍(Lemna mino)为实验生物,通过研究不同浓度(0、0.04、0.08、0.12、0.16、0.20mg·L-1)的三苯基锡(TPT)对青萍生长发育及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影响,初步探讨了TPT对水生浮萍植物的毒性作用,以期为及时发现并排除TPT污染提供理论和直观依据.实验结果表明:培养4d后,TPT对青萍叶片生长量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0.10mg·L-1;CAT、POD活性随TPT处理浓度的升高显著升高(各暴露组与对照组均差异显著,p<0.05).结果显示,TPT对青萍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CAT和POD活性的变化可作为反映TPT污染胁迫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76.
在没有下水处理设施的地区,去屑洗发香波中所含有的吡啶硫酮锌(zinc pyrithione,ZPT)随着生活废水被直接排放到河中.为了考察流入河中的ZPT对水生生物的影响,设想ZPT最终被底质吸附,在添加和未添加底质两种试验条件下,采用静水生物测试法对麦穗鱼、青鳉、泥鳅鱼、直突摇蚊亚科二龄幼虫、河蚬进行了室内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添加底质时,ZPT对麦穗鱼、青鳉、泥鳅鱼、直突摇蚊亚科二龄幼虫、河蚬48h的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0.06、0.09、0.27、0.07和5.05mg·L-1;未添加底质时,ZPT对麦穗鱼、青鳉、泥鳅鱼、直突摇蚊亚科二龄幼虫、河蚬48hLC50分别为0.10、0.11、0.22、0.12和5.34mg·L-1.统计结果显示,添加与未添加底质,ZPT对上述供试生物的48hLC50值无显著差异(p>0.05).根据我国相关标准判定ZPT对麦穗鱼、青鳉、直突摇蚊亚科2龄幼虫属剧毒物质.  相似文献   
77.
介绍了实验室乙醛对鲢鱼幼鱼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乙醛对鲢鱼幼鱼的急性毒性48hLC50为14618mg/L,其安全浓度为1462mg/L。  相似文献   
78.
硝基芳族化合物对江水细菌的毒性及QSAR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袁星  赫奕  郎佩珍 《环境科学》1995,16(5):18-21
采用细菌生长抑制实验,测定了24种硝莽主族化合物对松花江水中细菌的毒性,得到24h-IC50值,并选用5种物理化学参数lgP、^1X^v、I、∑σ^-、ELUMO对毒性数据进行量结构活性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79.
近年来,海洋重金属污染日益严重,为考察重金属对海洋藻类的生物毒性效应,进而评估其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一次性培养的实验方法,测定了2种重金属Hg(Ⅱ)和Pb(Ⅱ)对8种海洋单细胞藻的急性毒性效应,包括赤潮异弯藻(Heterosigma akashiwo Hada)、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  相似文献   
80.
工频磁场诱导人FL细胞膜EGF的受体聚簇及噪声磁场的干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50Hz工频磁场对人源细胞膜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的受体聚簇现象的可能诱导作用及噪声磁场的干预,将人羊膜细胞FL(human amniotic cells)分别用EGF、不同强度(0.05、0.1、0.2、0.4mT)工频磁场、噪声磁场、工频磁场和噪声磁场叠加的复合场处理15 min后,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标记,并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膜表皮生长因子(EGF)的受体的聚簇现象.结果表明,0.1、0.2、0.4mT工频磁场辐照FL细胞15 min可诱导细胞膜EGF的受体发生聚簇,但0.05mT工频磁场辐照时,细胞膜不出现EGF受体的明显聚簇.0.2mT噪声磁场则不能诱导细胞膜EGF受体的聚簇;当0.2mT噪声磁场与0.1、0.2mT工频磁场叠加后,可抑制工频磁场诱导的细胞膜EGF受体聚簇,但不能完全抑制0.4mT工频磁场诱导的细胞膜EGF受体聚簇.研究结果表明,一定强度的工频磁场能诱导细胞膜EGF受体的聚簇;其作用阈值在0.05~0.1mT之间;噪声磁场对工频磁场诱导膜受体聚簇的干预作用存在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