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188篇 |
免费 | 3561篇 |
国内免费 | 4476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981篇 |
废物处理 | 650篇 |
环保管理 | 1263篇 |
综合类 | 12747篇 |
基础理论 | 2449篇 |
污染及防治 | 3559篇 |
评价与监测 | 391篇 |
社会与环境 | 127篇 |
灾害及防治 | 5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541篇 |
2023年 | 732篇 |
2022年 | 816篇 |
2021年 | 862篇 |
2020年 | 773篇 |
2019年 | 706篇 |
2018年 | 525篇 |
2017年 | 626篇 |
2016年 | 799篇 |
2015年 | 829篇 |
2014年 | 1197篇 |
2013年 | 894篇 |
2012年 | 1007篇 |
2011年 | 1075篇 |
2010年 | 949篇 |
2009年 | 1033篇 |
2008年 | 1019篇 |
2007年 | 1041篇 |
2006年 | 964篇 |
2005年 | 843篇 |
2004年 | 818篇 |
2003年 | 764篇 |
2002年 | 576篇 |
2001年 | 470篇 |
2000年 | 377篇 |
1999年 | 330篇 |
1998年 | 312篇 |
1997年 | 210篇 |
1996年 | 211篇 |
1995年 | 219篇 |
1994年 | 180篇 |
1993年 | 149篇 |
1992年 | 124篇 |
1991年 | 89篇 |
1990年 | 74篇 |
1989年 | 72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112.
针对现有制革废水处理工艺难以使氨氮达标排放的问题,引入多段A/O工艺(MAOP)作为制革废水二级生物处理单元,探讨分段进水、水力停留时间(HRT)以及污泥回流比(R)对其COD和氨氮同步去除的影响.结果证明,无论是否分段进水,四段MAOP对制革废水一级生化出水均有良好的COD去除效果,当污泥停留时间(SRT)为18d、HRT不小于24h时,其出水浓度都可保持在300mg/L以下,满足GB8978-1996二级排放标准.在各段进水比为4:3:2:1、R 100%、HRT 48h、SRT 18d条件下,MAOP对制革废水一级生化出水的氨氮去除率高达97.7%,出水浓度3.6mg/L左右,达到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MAOP同时具备反硝化、短程硝化反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等多种脱氮机制,是一种颇具前景的制革废水生物脱氮技术. 相似文献
113.
利用下向流生物流化床反应器研究了生物膜在硝化过程中亚硝酸积累现象.结果表明,挂膜后反应器运行初期出现亚硝酸积累,但氨氮去除率仍可达到97%.随着硝酸菌的适应与增殖,出水中硝化产物以硝酸为主.进水氨氮浓度提高至200mg/L以上时,再次出现亚硝酸积累.在144mg/L和222mg/L进水浓度下,水力停留时间缩短到5h以下,则氨氮去除率下降且出水中亚硝酸所占比例明显上升;容积负荷提高到0.95kgNH4+N/(m3·d)后也会如此反应器中DO降低到0.5~1mg/L会造成亚硝酸积累和氨氮去除率下降.硝化菌适应低氧环境后对氨氮的去除率仍能恢复到85%,但亚硝酸仍积累,这时生物膜中亚硝酸菌成为优势菌.本文还对影响亚硝酸积累的不同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4.
探讨了6组不同的碳氮比(C/N)对分段进水生物脱氮工艺中进水流量分配、每一段中缺氧区好氧区容积比以及脱氮效率的影响.将进水总氮浓度恒定为42mg/L(凯氏氮浓度为40mg/L),以比较出水总氮浓度.结果表明,在一定C/N条件下,通过调整进水流量分配和每一段缺氧区与好氧区容积比可达到高于95%的总氮去除率.同时污泥体积指数也会随着进水流量分配系数的升高而增大.出水总氮浓度主要是由进水流量分配所决定,每一段中缺氧区好氧区的容积比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15.
介绍了沉降法、撞击法和静电场吸附法等3种常见生物气溶胶采样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各自的优缺点,指出其发展趋势为建立复合式、大流量联合采样技术及小活性粒子的采样技术,实现生物气溶胶的快速自动化采样. 相似文献
116.
曝气强度对膜生物反应器污泥混合液可滤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主要研究了曝气强度对膜生物反应器(MBR)膜污染的影响.2套MBR采用恒流出水模式连续运行60 d,曝气强度分别为500及100 L/h,应用死端过滤装置来检测不同阶段污泥混合液的可滤性.实验中对不同曝气强度下的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SMP)分子质量分布、颗粒粒径分布、胞外聚合物(EPS)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过高的曝气强度将恶化污泥混合液的可滤性,增加了膜污染速率.进一步研究表明,曝气强度的增加导致了污泥混合液上清液中相对分子质量>10000的SMP浓度的增加,此部分大分子有机物浓度直接影响了污泥混合液的可滤性.过高的曝气强度也导致了污泥絮体中1~10μm细小颗粒和EPS含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17.
对有机质浓度高,成分单一,蛋白质、总氮浓度较高,易酸化,且已酸化程度较高的大豆蛋白废水,确定以新型内循环厌氧反应池为主的处理工艺,在原废水ρ(COD)为11809~15040mg/L时,总出水浓度192~350mg/L,去除率达到96.2%~97.5%。新的内循环厌氧反应池具有高度小、结构简单、污染物去除率高的特征,COD运行负荷达6.0~7.5kg/(m3.d),COD去除率达88%~93%。当COD运行负荷5.0~7.0kg/(m3.d)时,该池内循环管道形成了连续的较强内回流。 相似文献
118.
119.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