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199篇 |
免费 | 3551篇 |
国内免费 | 447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981篇 |
废物处理 | 650篇 |
环保管理 | 1263篇 |
综合类 | 12747篇 |
基础理论 | 2449篇 |
污染及防治 | 3559篇 |
评价与监测 | 391篇 |
社会与环境 | 127篇 |
灾害及防治 | 5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541篇 |
2023年 | 732篇 |
2022年 | 816篇 |
2021年 | 862篇 |
2020年 | 773篇 |
2019年 | 706篇 |
2018年 | 525篇 |
2017年 | 626篇 |
2016年 | 799篇 |
2015年 | 829篇 |
2014年 | 1197篇 |
2013年 | 894篇 |
2012年 | 1007篇 |
2011年 | 1075篇 |
2010年 | 949篇 |
2009年 | 1033篇 |
2008年 | 1019篇 |
2007年 | 1041篇 |
2006年 | 964篇 |
2005年 | 843篇 |
2004年 | 818篇 |
2003年 | 764篇 |
2002年 | 576篇 |
2001年 | 470篇 |
2000年 | 377篇 |
1999年 | 330篇 |
1998年 | 312篇 |
1997年 | 210篇 |
1996年 | 211篇 |
1995年 | 219篇 |
1994年 | 180篇 |
1993年 | 149篇 |
1992年 | 124篇 |
1991年 | 89篇 |
1990年 | 74篇 |
1989年 | 72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采样分析陇中黄土高原地区农田退耕种植苜蓿3 a、5 a、8 a后0~5、5~10、1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活性有机碳(SAOC)及矿质氮(NO3-N、NH4-N)含/储量的变化,并用静态箱-气质联用法对样地的COO2、NO2O排放通量进行了测定,研究碳氮变化对土壤CO2、N2O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SOC、TN基础含量很低的贫瘠土壤退耕后表现出明显的碳、氮固存效应,有很强碳、氮固存潜力.与未退耕休闲农田相比,退耕3 a、5 a、8 a后0~20 cm SOC储量分别提高了9.12%、20.18%、34.39%,SOC平均固存率分别为0.17、0.23、0.25mg/(hm2·a).TN储量在5~10、10~20 cm增加不明显,在0~5 cm退耕3 a、5 a、8 a后储量分别提高14.29%,35.71%和64.29%,各退耕年限0~20 cm TN平均固存率均为0.2 mg/(hm2.a);(2)退耕后各年限草地土壤活性有机碳(SAOC)含量有所增加,但各层含量变化不明显,其增加量远小于SOC的增加,说明退耕初期阶段积累了较多的土壤惰性碳;NO3-N含量增加明显,0~5、5~10 cm土壤各退耕年限含量达5%的显著性差异,但退耕前后NH4-N含量无明显变化.(3)土壤CO2通量与SOC含量、SAOC含量、TN含量及N2O通量显著正相关;N2O通量与SOC含量、矿质氮含量及CO2通量显著正相关.说明在环境因素稳定的条件下,退耕后土壤碳、氮含量的增加会导致CO2、N2O排放的加剧,表现出大气CO2、N2O的"源"效应. 相似文献
142.
金沙江干热河谷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生态功能评价——以元谋小流域典型模式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干热河谷具有光热资源丰富、气候干旱燥热、水热矛盾突出、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强烈退化、植被恢复困难等特点,文章总结千热河谷植被恢复的技术体系,研究分析了植被恢复对生态系统的水保功能、环境功能、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植被恢复后,生态系统的土壤侵蚀程度明显下降,其中轻度退化土地减少了22.03%;中度退化土地减少了21.15%;强度退化土地减少了34.15%;植被恢复后,小流域的气候环境有较大的改善,气温下降、湿度提高,改变了该区域"干"、"热"的恶劣环境;对系统多样性的研究主要针对强度以上退化系统的人工生态林模式和自然禁封治理模式进行分析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结合前期研究结果认为,自然禁封治理模式使系统具有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系统生态功能完善稳定,而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人工林恢复模式,虽然物种多样性减少,但系统具备优化的生态功能.因此,就干热河谷强度、极强度退化生态系统而言,银合欢冲沟治理模式和自然禁封治理模式是较优化的模式. 相似文献
143.
污水中内分泌干扰物的去除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内分泌干扰物(EDCs)在水环境中广泛存在,对生物体生存和繁衍危害巨大,是改善水质、保障生态安全的一个世界性环境问题.对于污水中EDCs的去除,常用的方法包括物理方法、高级化学氧化和生物降解.物理方法主要包括活性炭法和膜分离技术,这2种技术对EDCs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但活性炭的吸附能力随着运行时间的增长和EDCs浓度的增加而减弱,而膜分离技术对EDCs的去除效率受EDCs的物化属性和膜本身特性等因素的影响;高级化学氧化法降解EDCs的关键是氧化剂的选择,氯化去除EDCs易产生副产物,相比而言O3、UV/H2O2和其它联合技术对EDCs的去除效果更明显;生物降解从EDCs的去除率、运行条件和评价方法方面进行了分析,在化学沉降法、活性污泥法和滴流生物滤器3种工艺中,活性污泥法对EDCs的去除效率最高,生物降解EDCs的效果主要受处理工艺类型、水力停留时间、泥龄、温度、溶解氧等因素的影响,由于化学分析的局限性,结合生物测试的方法来评价EDCs的去除效果将更为全面;最后结合实际对各种技术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相比其他技术而言生物处理技术有一定的优势,以生物单元为主体的综合处理过程将成为未来去除EDCs最经济实用的方法,而结合化学分析和生物测试来综合评价EDCs的去除效果也将成为研究的重要的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144.
活性炭在膜生物反应器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活性炭是一种非常优良的吸附剂,具有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双重特性。本文介绍了近年来向膜生物反应器中投加活性炭的应用研究进展,表明投加活性炭可以提高膜生物反应器的处理效果,同时对改善膜污染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5.
MBR处理工艺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BR处理技术目前发展的新工艺有:改良式序列间歇反应器(MSBR)、MBR与氧化沟结合工艺、MBR与高效生物反应器相结合(MHCR)等。MBR技术推广应用的关键是解决膜污染问题和降低膜成本。MBR技术已经在水处理领域应用,和常规水处理工艺相比,MBR工艺具有处理效果好、出水水质稳定,设备简单、占地空间省等优势,对于发展城市污水回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6.
韩立达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19(2):76-77,84
本文采用2007年大连市环境自动监测数据,分析了城市中心区O3的污染特征。结果表明:O3质量浓度的最大值出现在午后15:00—17:00,比太阳辐射强度最大值的出现时间滞后2h左右;O3质量浓度的季节性变化十分显著,春夏季较高,秋季次之,冬季最低;汽车尾气是近地面O3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7.
农药的大量使用污染了大气、水体及生态系统。有机农药以直接施用、拌种、喷撒、随降水落入等方式进入土壤。农药在土壤中会以吸附、扩散稀释和降解等几种方式发生转化,并改变土壤结构、对土壤中生物的生存及酶的活性产生影响。生物修复技术可以通过动植物、微生物及根际环境对农药污染的降解来治理土壤中的农药,是治理农药污染的一种推荐方法。 相似文献
148.
149.
蓝星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中国环保产业》2009,(11):21-25
膜集成污水再生技术是根据冶金、钢铁、石化、市政等行业废水不同的特点以及对出水水质的不同要求,提出有针对性的不同行业废水处理的膜集成工艺组合,其将化学絮凝、加压气浮等传统单元技术与超滤(或微滤)以及反渗透(或纳滤)技术相结合,形成能够满足各种回用目的的污水深度处理集成工艺。 相似文献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