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安全科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溶藻细菌L7对富营养化水体藻类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水华鱼腥藻和溶藻细菌L7按不同比例接入优势种为拟柱胞藻的富营养化供试原水,观测藻类群落结构和拟柱孢藻藻丝长度,研究溶藻细菌L7对富营养化水体藻类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溶藻细菌L7初始密度为9.45X10 7CFU/mL时,处理的拟柱孢藻细胞密度显著低于对照,实验开始8 d后,Shannon-Wiener指数分别由0.53和0.69升高至3.18和3.74,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由0.09和0.12升高至0.73和0.82。在本研究条件下,高密度的溶藻细菌L7能够抑制优势种的生长,增加生物多样性和均匀度,具有调节藻类群落结构的作用。额外的水华鱼腥藻的加入,会对溶藻细菌L7调节藻类群落结构的作用强度产生干扰。  相似文献   
12.
为增强饮用原水中藻类的混凝去除效果,以铜绿微囊藻和水华鱼腥藻为对象,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曲面法考察了壳聚糖(CTS)投加量、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pH值及CTS和PAC的投加顺序对CTS联合PAC混凝除藻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去除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含量为45~55μg/L)的最佳条件为:CTS 0.40mg/L、PAC 1.19mg/L、原水pH值7.5、CTS和PAC混合均匀后投加,该条件下模型预测叶绿素a去除率为96.1%(实测值为95.7%);混凝去除水华鱼腥藻(叶绿素a含量为80~90μg/L)的最佳条件为:CTS 0.25mg/L、PAC 2.00mg/L、原水pH值7.9、先投加CTS后投加PAC,该条件下模型预测叶绿素a去除率为97.9%(实测值为97.0%).当原水pH值9.0时(模拟高藻原水的碱性环境),混凝去除铜绿微囊藻和水华鱼腥藻的最佳投药顺序均为CTS和PAC混合均匀后投加,实测叶绿素a去除率分别为94.9%和95.3%;混凝铜绿微囊藻的药剂方案为CTS 0.40mg/L、PAC 2.00mg/L,药剂成本为0.0215元/m3,混凝水华鱼腥藻的药剂方案为CTS 0.24mg/L、PAC 2.00mg/L,药剂成本为0.0149元/m3.  相似文献   
13.
The effect of light and temperature on the growth of Microcystis ichthyoblabe and Anabaena aphanizomenoides, isolated from the subtropical Oued Mellah lake, Morocco (33°30′N–07°20′W), were investigated in batch culture. Growth rates at 66 light–temperature combinations were determined and fitted with different mathematical model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wo Cyanobacteria grow at all light intensities and temperatures, except at 10 °C for A. aphanizomenoides, where the growth was strongly limited. The μmax of M. ichthyoblabe increased with temperature from 0.56 d?1 at 10 °C to 1.32 d?1 at 35 °C. At all tested temperatures, a relative photoinhibition within the studied range of irradiance was observed and the photosensitivity was thermodependent. For Anabaena, the obtained μmax ranged between 0.07 d?1 at 10 °C and 1.46 d?1 at 35 °C, and a weak photoinhibition was observed at 15 °C. The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μmax and Iopt (r2≥0.93) indicates a close interaction between light and temperature on the cyanobacteria growth.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work suggest that the growth of these two species is possible under low light and low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14.
为深入探索可获得光资源量(light availability)与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浮沉关键因子——细胞比重、藻丝长度,以及水华鱼腥藻沉降损失的关系,开展了纯培养试验.在温度(25±1)℃,光照度分别为100,500,1000,3000,5000lx的条件下,培养时间35d,结果显示:在1~10d内鱼腥藻细胞比重随光照度增大而增大,在10d左右达到最大值,随后各光照组下鱼腥藻细胞比重较稳定且相差不大;光照越强,水华鱼腥藻的藻丝越短,其变化趋势是先增大到最大值再减小;光照越强,水华鱼腥藻的藻丝长度越快增大到最大值;实验结束时高光照度下水华鱼腥藻沉降损失比率较小,均低于10%,低光照下水华鱼腥藻沉降性能较好,最高可达到57.3%.实验结果表明:可获得光资源量下降直接影响鱼腥藻比重和藻丝长度并进一步导致鱼腥藻的沉降损失比率增大,这为持续型垂直混合导致蓝藻消亡的原因提供了新解释.  相似文献   
15.
在12L玻璃瓶中,对富营养底泥培养条件下螺旋鱼腥藻生长时土嗅素的产生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螺旋鱼腥藻生物量增加,土嗅素产生量增大,最大浓度可达626ng/L,远超出人体可感知浓度(10ng/L).嗅味物质在螺旋鱼腥藻生物量出现最大值前76h达到最高浓度.生长过程中,土嗅素主要分布在螺旋鱼腥藻细胞内,占总含量的85%~95%,远高于胞外含量.培养初期底泥刚向水体中释放氮时,藻细胞更倾向利用类异戊二烯合成土嗅素,导致土嗅素与叶绿素含量比值增大;随着水体中的氮含量逐渐充足,土嗅素与叶绿素含量比值趋于稳定,维持在0.0015左右.因此,当野外水体的氮含量充分时,螺旋鱼腥藻土嗅素产生量的变化可通过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得到反映.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美丽微孢藻对水华藻类的化感作用,研究了美丽微孢藻种植水对水华鱼腥藻的光密度、叶绿素a和细胞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为25%的美丽微孢藻种植水在0~2 d时可显著抑制水华鱼腥藻生长,但在2d后无法对其产生显著抑制;浓度为50%的美丽微孢藻种植水在整个实验周期内均可显著抑制水华鱼腥藻生长;浓度为25%的美丽微孢藻种植水在短期内会使大部分藻细胞处于死亡或低活性状态,但在7 d时有31.40%的藻细胞恢复了高活性状态,其化感控藻作用有限;浓度为50%的美丽微孢藻种植水在整个实验周期内均使大部分藻细胞均处于死亡或低活性状态,具有较强的化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磷限制下光照和温度对水华鱼腥藻生长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殷志坤  李哲  王胜  郭劲松  肖艳  刘静  张萍 《环境科学》2015,36(3):963-968
磷、光照和温度是淡水水体藻类生长的关键环境因素,但磷限制下光照、温度交互对藻类生长动力学的影响鲜有报道.以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为研究对象,通过机制实验与模拟分析,发现光照条件恒定,磷限制下水华鱼腥藻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0℃;温度条件恒定,磷限制下水华鱼腥藻的最适生长光照度为3 000 lx;但光照度过高,超过水华鱼腥藻光饱和点会抑制鱼腥藻的生长,生物积累量显著减少.通过拟合模型可知光热交互作用下水华鱼腥藻最适温度、光照度分别为21.03℃±1.55℃、2 675.12 lx±262.93 lx,该参数值接近春末夏初水体实际的光热条件.模型将为进一步预测水华鱼腥藻水华提供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暹罗鱼腥藻氢代谢的调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暹罗鱼腥藻(Anabaenasiamemsis)能代谢分子氢,其固氮酶和氢酶的放氢和吸氢均受其生长环境因子的影响。CO2对暹罗鱼腥藻之固氮酶的放氢和氢酶的放氢及吸氢显示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在含5%CO2的空气条件下生长,藻细胞的氢酶放氢和吸氢活位分别为空气条件下的2.5倍和1.3倍;固氮酶的放氢活性为96nmolH2mg-1chl-1h-1,而在空气中生长的细胞则检测不出该活性,培养基中加10mmol/LKNO3和/或10mmol/LNaNO2,对其氢酶放氢活性影响不大,但其需氧吸氢和固氮酶的放氢均明显受到抑制。DCMU和K3Fe(CN)6等抑制剂对氢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金属离子对氢酶放氢有刺激作用,其中尤以Ni2+和Mo2+明显。  相似文献   
19.
解淀粉芽孢杆菌对鱼腥藻的抑藻效果分析与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可通过分泌抗生素、抗菌蛋白或多肽类物质起到生物防治作用,但在抑藻方面的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本研究从滇池富营养化水体中分离得到一株溶藻细菌DC1,对该菌的抑藻效果和溶藻机理进行了研究,并通过16SrRNA序列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种属鉴定....  相似文献   
20.
一株溶藻细菌溶藻活性物质的成份及溶藻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一株具有明显溶藻效果的蜡状芽孢杆菌L7,应用酶制剂对其胞外溶藻活性物质的成份进行初步判定,并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水华鱼腥藻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在微观层面初步探讨菌株L7溶藻活性物质的溶藻机制。菌株L7的主要溶藻活性物质不是蛋白质、核酸或者脱氧核糖核酸。该溶藻活性物质能破坏水华鱼腥藻细胞的细胞壁,使其细胞质空化,细胞基质外泄,类囊体等结构消失,核物质四散,最终,细胞收缩变形,直至消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