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安全科学   1篇
环保管理   65篇
综合类   75篇
基础理论   10篇
评价与监测   9篇
社会与环境   30篇
灾害及防治   35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71.
安徽省O3浓度时空分异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17—2018年安徽省132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点的O3浓度观测数据及各月份的气象与前体物排放数据, 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安徽O3浓度的时空分异及其驱动因素. 结果表明:安徽O3浓度的峰值出现在5月和6月, 超标率分别为31.4%和42.8%. O3浓度整体呈空间集聚特征, 高值区主要出现在安徽东北部的蚌埠、宿州、淮南和滁州4市, 低值主要分布在皖南山区. 气象要素是安徽省O3浓度格局形成的主控因素, 其中6月的边界层高度(q=0.644)、近地面太阳辐射(q=0.597)和风速(q=0.571)的影响最大, 且呈正向影响, 风速的增大和边界层高度的增加可能使得输入性污染增加. 降雨量(q=-0.532)和相对湿度(q=-0.559)呈负向影响, 且降雨带的移动是影响安徽夏季O3分布格局的一项关键因素. 本地前体物排放对安徽O3浓度的影响受到气象要素的驱动, 在夏季呈正向, 而冬季呈反向, 其中CO的影响相对较大. 6月气象要素与本地前体物排放的双因子交互驱动对O3浓度的空间分异具有增强作用. 边界层高度和近地面太阳辐射与本地前体物的组合解释力均大于0.7, 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 应进一步加强对本地前体物排放的管控.  相似文献   
72.
安徽省的主要自然灾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文论述了安徽省的洪涝、干旱、风暴、霜冻、地震、病虫害和地裂等主要自然灾害的慨况及典型实例,并根据安徽的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减轻灾害损失的对策。  相似文献   
73.
随着水资源日益紧缺以及水源污染情况的不断加剧,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运用单因子标准指数法以及卡尔森指数方法时安徽省境内31个县级以上的湖库型饮用水水泺地的水质状况以及湖泊富营养化程度进行了综合评价,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评价结果表明,全省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迭标个数为27个,达标率为87%。  相似文献   
74.
传统的区域竞争力评价主要是侧重于经济指标,对生态环境要素涉及较少,在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生态环境已成为保证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条件。以安徽沿江地区为例,提出了生态环境竞争力的概念。以县(市、区)为评价基本单元,从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现状、经济发展需求和主动协调能力4个方面,设计了区域生态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将各单元的生态环境竞争力水平分为5个等级: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南部、西部山地和合肥市区,竞争力水平较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和县-无为平原传统农业区和马鞍山、铜陵重工业区。生态环境竞争力不仅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本底质量有关,也与区域经济技术水平、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水平、管理水平有关。最后对各区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和提升优化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5.
为了解决评价因素间的不确定性和不相容性问题,采用一种新方法对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评价,该方法称为物元分析法。通过建立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标准体系和物元模型来确定一个旅游区的环境承载力状态。以安徽省旅游区为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简单可行。对旅游规划决策和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6.
皖南新元古代花岗闪长岩沿祁门-歙县-三阳深断裂呈串珠状出露。本文在对其岩石学、地球化学细致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岩体的岩石成因和产出环境。皖南新元古代花岗闪长岩主要由石英、钾长石和斜长石组成,普遍含富铝矿物黑云母和堇青石,副矿物包括锆石、磷灰石、钛铁矿、独居石、磷钇矿、极少的磁铁矿等。地球化学分析数据显示,岩石总体具高硅、高钾、高铝和低钠、低镁、低钙的特征;岩石富碱(ALK=6.63%),高K2O/Na2O比值(1.33)。里特曼指数σ为0.8~2.91,碱度率AR为1.56~3.14,属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铝饱和指数(A/CNK=1.31)大于1.1,具强过铝质S型花岗岩的特征。岩石稀土元素呈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征,ΣLREE/ΣHREE比值为5.36~8.36,具较强的负铕异常(δEu=0.39~0.7),配分模式为右倾"V"字形态;微量元素明显富集Rb、Th而亏损Ba、Nb、Ta、Sr等,为低Sr高Yb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岩浆源于围岩-中元古代牛屋组浅变质千枚岩的部分熔融,反映陆-陆碰撞挤压造山环境,为晋宁运动晚期华夏板块向北俯冲与扬子板块碰撞造山的火山弧产物。  相似文献   
77.
在构建数学模型的基础上,运用SPSS17.0等软件对安徽省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发展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2000-2012年系统耦合度由0.7590上升到0.9657,耦合协调度由0.3743上升到0.8771,且系统发展经历了中度失调衰退类旅游经济损益型—勉强协调发展类旅游经济滞后型—中度协调发展类旅游经济滞后型—良好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的动态演化,可见系统相互影响带动作用增强,但生态环境的压力也在增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促进系统协调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8.
采集安徽省内14个采样点的24个室内降尘样品,检测16种多环芳烃(PAHs)含量.结果表明,安徽省不同区域室内降尘中ΣPAHs浓度范围为0.52~89.3 μg/g,平均浓度为20.7 μg/g.降尘中PAHs以5环为主,其次是4环和3环.PAHs组成分析表明,几乎全部样品中PAHs均以高环(4~6环)为主,其高达60.5%~97.0%,仅在4个样品中检出了较高比例的低环PAHs (2~3环).这说明多数室内降尘中PAHs污染由交通运输(汽车和船舶)以及化工厂等高温燃烧排放造成.而安庆、芜湖及六安地区可能存在较严重的石油污染或煤、木材等低温燃烧源污染.公共场所、城市家庭和农村家庭降尘中PAHs的浓度存在明显的差异,总体上呈现:公共场所>城市家庭>农村家庭.异构体分析表明,公共场所和城市家庭内存在混合来源,而农村家庭以燃烧源为主.致癌能力分析表明,城市家庭降尘中的苯并[a]芘当量(BaPE)值略高于农村家庭.公共场所降尘中的BaPE值远大于家庭场所,是农村家庭或城市家庭场所的2倍多.  相似文献   
79.
安徽省城市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特征及其调整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等级规模结构是城市体系的三大结构之一,其特征可以反映出城市在不同规模级中的分布状况及城市人口集中或分散的程度,有助于认识城市体系发展所处的阶段。运用统计数据,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发现安徽省现状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呈位序—规模分布;城市首位度偏低,规模效应不明显;城市规模总体偏小,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发育不足,中等城市突出;城市规模空间分布不均衡,区域分异明显。在安徽省城市体系动态变化过程中,等级规模结构相对稳定但不断趋于集中,首位城市发展潜力较大,同时各规模级城市具有不同的变化趋势和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皖江城市带的建设、促进皖北城市群的发展、提高皖南中等城市和中心镇水平等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80.
安徽省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78年以来30年的耕地资源统计数据,分析了安徽省耕地资源数量变化总体特征,探讨了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其结果表明:(1)耕地资源总量和人均耕地占有量均有呈直线递减趋势,其中耕地资源总量年均减少率为024%,人均耕地面积年均减少率为115%。(2)粮食产量总体呈增加趋〖JP2〗势,但具有较明显波动性,粮食安全仍将面临着很大挑战。(3)粮食总产量与单产水平和复种指数密切相关;而粮食总产量年变化率,则主要受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变化影响。1978年以来,耕地资源数量逐渐成为影响该省粮食产量增加的主要限制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