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4篇
安全科学   6篇
环保管理   63篇
综合类   165篇
基础理论   26篇
污染及防治   6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45篇
灾害及防治   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41.
根据1999~2007年土地利用统计、社会经济资料,借助信息熵原理及马尔科夫转移矩阵模型对梁平县土地利用结构动态演变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表明,梁平县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H经历了3个阶段:1999~2002年持续上升阶段、2002~2003年急速回落阶段及 2003~2007年波动阶段,土地利用结构无序程度发展态势不明显,均衡度变化与信息熵相似。用地类型主要由耕地转向林地、交通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定性分析了影响该县用地结构动态演变的政治经济政策,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经济社会主要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得出影响该县用地结构动态演变的主要驱动力为:政治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最后依据分析结果对梁平县未来发展做出定位:特色农业县--重点发展农林产品加工及文化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342.
基于RS和GIS的支持,以名山县为研究案例,分析与探讨西部经济以农业为主地区城镇扩展的时空特征和不同地貌类型下土地利用景观格局,以期为城镇规划及区域城镇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结果显示:1975 ~ 1999 年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地貌区的分布格局变化显著。林地面积大幅减少,分布区域向海拔较高地区收缩。居民及建设用地在低丘区增长较快,城镇用地大幅增加,成为影响研究区景观格局的重要要素。农业生产活动向地势较高的区域扩展,中丘区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场所,水田和旱地成其主要土地利用方式。高丘区旱地分布面积占首位;园地在低山区分布面积有所增加。1999~2005 年基本维持1999年景观格局,居民及建设用地继续增长,尤其在低丘区表现明显;低丘和中丘区斑块总数减少,各景观要素平均斑块面积增加,形状指数和分维数降低;高丘、低山区水田、旱地减少,园地面积增加.  相似文献   
343.
刘永祺  杨柳  陈西平 《四川环境》2009,28(5):104-106,123
本文用随机布点法,采集了简阳东溪镇土壤样品29个,分析了土壤中Cd、Zn、Ni、Cu、Mn、Pb六种元素含量,用Shapiro-Wilk法和偏态系数检验了土壤中的元素含量分布类型,结果六种元素含量均为正态分布。根据元素含量类型分布,统计简阳东溪镇土壤中六种元素平均含量为:Cd0.295ppm、Zn62.5ppm、Ni27.49ppm、Cu23.25ppm、bin157.25ppm、Pb17.47ppm。  相似文献   
344.
Pingbian Miao Autonomous County is one of the poorest rural areas in China. Land-use changes, mainly driven by agricultural expansion and deforestation, may significantly impact ecosystem services and functions, but such effects are difficult to quantify. In the present study, Landsat image data were combined with the published coefficients about the world and China ecosystem to quantify land-use and ecosystem service changes in the mountainous area. A sensitivity analysis was employ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manipulating these coefficients on the estimated values. Our results show that during the past decades (from 1973 to 2004) forests and grasslands were converted into shrubland and cropland, respectively, resulting in a continuous decrease in ecosystem service (from 124.5 US$ × 106 in 1973 to 100.4 US$ × 106 in 2004). We found that the decrease of mixed forest in the study area was the largest contributor (i.e., 25.4 US$ × 106) to the decline of the ecosystem service. Therefore we propose that future land-use policy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rucial ecosystem functions of these forests (including tropical forest), and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balan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ivelihood of local farmers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order to maintain a healthy and stable ecosyste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