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93篇
  免费   405篇
  国内免费   1612篇
安全科学   412篇
废物处理   773篇
环保管理   990篇
综合类   4230篇
基础理论   447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080篇
评价与监测   117篇
社会与环境   42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115篇
  2020年   139篇
  2019年   108篇
  2018年   100篇
  2017年   106篇
  2016年   156篇
  2015年   191篇
  2014年   328篇
  2013年   393篇
  2012年   453篇
  2011年   446篇
  2010年   362篇
  2009年   416篇
  2008年   324篇
  2007年   534篇
  2006年   632篇
  2005年   477篇
  2004年   410篇
  2003年   404篇
  2002年   336篇
  2001年   297篇
  2000年   261篇
  1999年   247篇
  1998年   173篇
  1997年   137篇
  1996年   100篇
  1995年   92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55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4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3篇
  197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生物膜净化含苯废气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生物法净化废气装置中生物膜是设备的主体和关键.研究以净化含苯废气的生物滴滤塔为对象,采用静态反应器对塔内生物膜的净化性能进行研究,探索其过程机理,为生物滴滤器的优化提供技术支持.结果表明,在生物滴滤器中单位体积生物膜的呼吸速率和苯去除速率都沿气流方向逐渐减小,但单位质量生物膜的苯去除速率却是塔中部高两边低.研究发现,当生物膜经过3d的闲置后,苯的消除能力提高了70%左右,但闲置时间超过5d后,生物净化性能开始下降.综合实验结果,推测在生物膜中同时存在苯的生物降解过程和生物储备能源的合成过程,在苯浓度越高的地方储备能源的量也越多,储备能源的存在降低了生物膜的净化能力但增强了生物膜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92.
采用"一次发酵+NaOH处理+二次发酵"工艺,以稻秸为原料,研究一次发酵时间对稻秸沼气发酵的影响.结果表明,一次发酵后的稻秸仍有一定的产气能力,干物质(TS)产气量为28.11~50.73mL/g TS,产气量大小与一次发酵时间成反比;一次发酵后的稻秸经NaOH处理后,稻秸物质结构受到明显破坏,有机物大量溶出,稻秸浸提...  相似文献   
993.
现代人工设备如空调、淋浴器、冷却塔等为军团菌提供了适宜的生活场所。导致了军团菌的大量繁殖;而军团菌所引起的军团病对人类的健康有着极大危害,因此对军团菌及其防治方法进行研究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军团菌的分布、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综述。并更为详细地论述了它的治理方法。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994.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新型污水生态处理工艺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在生活污水、特种工业废水、采矿污水、农业和畜牧业污水以及水产养殖废水等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其本身的局限却限制了它在高浓度废水、某些工业废水处理等方面的应用,在寒冷地区的应用也受到限制.本研究分析了一些强化技术(如湿地内部要素强化、工艺强化和工程强化等)在提高人工湿地的净化效能以及扩大其应用范围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95.
农村污水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介绍了3种适用于农村水质敏感地区的污水处理技术:间歇曝气活性污泥法、生态处理技术、膜生物法,并对3种污水处理技术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996.
• Cu and Cr can be mostly incorporated into CuFexAlyCr2xyO4 with a spinel structure. • Spinel phase is the most crucial structure for Cu and Cr co-stabilization. • Compared to Al, Fe and Cr are easier to be incorporated into the spinel structure. • ‘Waste-to-resource’ by thermal process at attainable temperatures can be achieved. Chromium slag usually contains various heavy metals, making its safe treatment difficult. Glass-ceramic sintering has been applied to resolve this issue and emerged as an effective method for metal immobilization by incorporating heavy metals into stable crystal structures. Currently, there is limited knowledge about the reaction pathways adopted by multiple heavy metals and the co-stabilization functions of the crystal structure. To study the Cu/Cr co-stabilization mechanisms during thermal treatment, a simulated system was prepared using a mixture with a molar ratio of Al2O3:Fe2O3:Cr2O3:CuO= 1:1:1:3. The samples were sintered at temperatures 600–1300°C followed by intensive analysis of phase constitutions and microstructure development. A spinel phase (CuFexAlyCr2xyO4) started to generate at 700°C and the incorporation of Cu/Cr into the spinel largely complete at 900°C, although the spinel peak intensity continued increasing slightly at temperatures above 900°C. Fe2O3/Cr2O3 was more easi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spinel at lower temperatures, while more Al2O3 was gradually incorporated into the spinel at higher temperatures. Additionally, sintered sample microstructures became more condensed and smoother with increased sintering temperature. Cu / Cr leachability substantially decreased after Cu/Cr incorporation into the spinel phase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At 600°C, the leached ratios for Cu and Cr were 6.28% and 0.65%, respectively. When sintering temperature was increased to 1300°C, the leached ratios for all metal components in the system were below 0.2%. This study proposes a sustainable method for managing Cu/Cr co-exist slag at reasonable temperatures.  相似文献   
997.
城市污水中的一些微量有机污染物(TOrCs)具有浓度低、风险高和去除难等特点,是污水再生处理研究的热点,但其控制面临"四难"问题.首先,TOrCs浓度低,其化学检测面临结构定性难和浓度定量误差大等问题;其次,TOrCs的风险评价结果受评价物种、毒性终点等影响,优先控制TOrCs种类及浓度限值确定难;再次,TOrCs占总有机碳比例小于0.01%,其处理过程面临选择性弱和效率低难题;此外,城市污水中污染物组分复杂变化大,TOrCs处理工艺运行面临调控难及时、处理效率评价和管理困难等问题.针对以上难题,本文提出利用TOrCs非靶向筛查和"指纹图谱"克服TOrCs浓度检测和处理效率评价难题的新思路,发展去除能力标准、处理技术标准和替代性指标体系支撑TOrCs处理技术开发和工艺运行管理的新体系,指导TOrCs风险控制.  相似文献   
998.
铁碳微电解及沸石组合人工湿地的废水处理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铁碳微电解填料和沸石由于对废水中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因而被作为基质逐渐运用于人工湿地中.本研究构建了铁碳微电解填料+砾石(湿地A)、铁碳微电解填料+沸石(湿地B)、沸石(湿地C)以及砾石(湿地D)为基质的4组人工湿地,并利用间歇曝气对湿地系统进行增氧,探究不同填料对人工湿地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湿地D相比,铁碳微电解填料显著提高了湿地出水的溶解氧含量(DO)(P<0.05)和pH(P<0.05);4组人工湿地对有机物的去除率均达到95%以上,且各组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对TN而言,湿地A、B和C的平均去除率分别比湿地D提高了7.94%(P<0.05)、9.29%(P<0.05)和3.63%(P<0.05),铁碳微电解填料和沸石对提升人工湿地TN去除效果的贡献率分别为73.55%和26.45%;各组湿地对NH4+的平均去除率为67.93%~76.90%,与湿地D相比,其它3组湿地均明显改善了NH4+的去除效果(P<0.05);铁碳微电解填料对湿地NO3-的去除效果极佳,去除率高达99%以上,显著高于不添加铁碳微电解的人工湿地系统(P<0.05).综合对碳氮污染物的处理效果来看,湿地B在间歇曝气的条件下对人工湿地中污染物去除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999.
为实现对桡足类生物泄露风险的高效控制,以猛水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常规净水工艺对桡足类生物的去除作用机理及效果研究,重点研究了猛水蚤去除与絮体颗粒形态特性关系和在石英砂滤床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优化操作条件下,混凝沉淀和过滤对猛水蚤去除率均可达99%,最佳工况包括快速搅拌300 r/min(1min)、中速搅拌150 r/min(5min)和低速搅拌75 r/min(5min),聚合氯化铝(PAC)投加量10 mg/L,沉淀时间0.5h,滤速9m/h,过滤周期1d.混凝对猛水蚤的去除效率主要决定于猛水蚤与絮体的有效吸附,絮体颗粒粒径越大、分形维数越低,猛水蚤去除率越高;过滤水冲刷携带引起的被动迁移,是导致猛水蚤穿透砂滤池的主要原因,适当降低滤速和缩短过滤周期,控制猛水蚤被动迁移规模,可以达到提高猛水蚤去除率效果.  相似文献   
1000.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空间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总体规模不足、空间布局不平衡等问题突出,基于效率最大化、费用最小化原则,从微观效率和宏观布局两个维度进行空间优化配置,为解决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空间均衡问题提供思路.以淮安市盱眙县盱城镇为例,利用ArcGIS网络分析工具,构建"目标市场份额"和"最小阻抗"模型,进行镇区污水处理设施的空间优化配置.结果表明:已有的污水处理设施中,由于管网配套不足,富春运行负荷低,未来扩大服务范围、提高运行效率是重点;在合理运行条件下,已有的污水厂的设计能力仍不满足治理需求,根据排污治污缺口,需新建一座2万t/d规模的污水处理设施;新建污水厂的最佳位置位于缺口地区的最小费用点.微观效率与宏观布局的协同优化方案可为盱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格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也为全国同类地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空间规划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