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32篇
安全科学   4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07篇
综合类   170篇
基础理论   143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48篇
评价与监测   39篇
社会与环境   2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31.
白洋淀水生态综合调控决策支持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挖掘白洋淀污染源控制、富营养化与沼泽化治理、长效生态节水及流域综合管理协调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和生态安全保障为目标,设计了集水生态系统健康诊断、水生态安全预警与应急、水量调控、污染物控制、淀区净化、综合调控、知识库子系统于一体的白洋淀水生态综合调控决策支持系统,为白洋淀流域的水生态安全保障提...  相似文献   
732.
内陆水环境修复技术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水环境退化是全球普遍面临的重要问题.退化后的水环境修复,重建.已成为当前各国重视的焦点.也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该文全面综述了国内外水环境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水环境修复的重点和热点进行了分析和归纳。文章指出.为改善我国水环境.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水环境修复的方法学,基础理论,应用技术和示范推广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733.
基于能值理论.以龙盛科技工业园为例,对其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进行分析,通过能值分析的方法,将能量漉、物质流等转化为统一的能值单位,对工业生态系统的效率和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龙盛科技工业固由于注重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梯级利用,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链,生态效率和系统稳定性都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734.
以长江流域氮循环为研究对象,基于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框架下的4种情景,预测了2050年长江流域的氮循环在不同驱动因子作用下的未来变化趋势,并提出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优化管理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在1970—2010年期间,长江流域氮输入量增加了5倍,长江向河口输出的溶解态无机氮(DIN)通量增加了8倍,流域土壤中的氮已经达到饱和并且氮过剩量持续增加,流域对氮的截留率下降,水体输送的DIN通量增加,区域氮循环失衡问题日益严重.在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框架下,预测在2050年,在采取积极措施的预测情境下,河流向河口和近海输送的溶解态无机氮通量将会比2000年有所下降,而在消极应对的预测情境下,河流向河口和近海输送的溶解态无机氮通量将会继续增加,从而加剧河口和近海地区水体的污染程度.非点源氮输入将是长江溶解态无机氮输出通量的主要来源,其中以化肥氮输入为主,其次为禽畜粪便氮输入,贡献率最低的是点源污水氮输入.情景预测及源解析研究表明,2050年长江流域-河口/海湾氮污染控制的重点在于减少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沅江-湘江-洞庭湖流域、赣江-鄱阳湖流域及岷江流域的化肥及畜禽粪便排放,2050年要实现长江水系水质全面达标,长江流域的氮输入量需要削减29%,其中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削减40%,汉江流域削减43%,沅江-湘江-洞庭湖流域削减31%.从子流域尺度制定氮污染管理策略更适用于流域-河口/海湾系统框架下的综合管理.  相似文献   
735.
Aquatic arsenic: phytoremediation using floating macrophyte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Rahman MA  Hasegawa H 《Chemosphere》2011,83(5):633-646
Phytoremediation, a plant based green technology, has received increasing attention after the discovery of hyperaccumulating plants which are able to accumulate, translocate, and concentrate high amount of certain toxic elements in their above-ground/harvestable parts. Phytoremediation includes several processes namely, phytoextraction, phytodegradation, rhizofiltration, phytostabilization and phytovolatilization. Both terrestrial and aquatic plants have been tested to remediate contaminated soils and waters, respectively. A number of aquatic plant species have been investigated for the remediation of toxic contaminants such as As, Zn, Cd, Cu, Pb, Cr, Hg, etc. Arsenic, one of the deadly toxic elements,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the aquatic systems as a result of mineral dissolution from volcanic or sedimentary rocks as well as from the dilution of geothermal waters. In addition, the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effluent discharges are also considered for arsenic contamination in natural waters. Some aquatic plants have been reported to accumulate high level of arsenic from contaminated water. Water hyacinth (Eichhornia crassipes), duckweeds (Lemna gibba, Lemna minor, Spirodela polyrhiza), water spinach (Ipomoea aquatica), water ferns (Azolla caroliniana, Azolla filiculoides, and Azolla pinnata), water cabbage (Pistia stratiotes), hydrilla (Hydrilla verticillata) and watercress (Lepidium sativum) have been studied to investigate their arsenic uptake ability and mechanisms, and to evaluate their potential in phytoremediation technology. It has been suggested that the aquatic macrophytes would be potential for arsenic phytoremediation, and this paper reviews up to date knowledge on arsenic phytoremediation by common aquatic macrophytes.  相似文献   
736.
以环境中双壳类、鱼类及节肢类等水生生物为对象,介绍了其对微塑料的累积与清除,重点分析了微塑料特性、生物特性和食物等因素对微塑料生物累积与清除的影响,并进一步概述了微塑料沿水生食物链的传递效应,阐述了其对复合污染物食物链传递的影响过程。结果发现,微塑料在水生生物中的累积、清除与其自身尺寸、形态和聚合物类型等密切相关,水生生物的结构特异性是干扰微塑料从生物体内排泄的重要因素,有无食物的环境条件是调节双壳类和节肢类生物对微塑料累积与清除的重要路径;微塑料虽然可以通过食物链由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但不一定会产生生物放大效应;微塑料的载体效应导致其复合污染物的食物链传递过程发生改变,共存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释放和吸收时间是调控微塑料复合污染物食物链传递能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37.
综述了近年来我国大气、水、土壤环境和生态系统中多环芳烃(PAHs)污染状况研究进展,指出化石燃料及其衍生物的燃烧产物是PAHs的主要来源,虽然我国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中PAHs风险较低,但仍须关注其潜在的健康风险,提出多学科交叉研究典型PAHs在生态系统中的环境行为及原位修复技术等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