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05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225篇
基础理论   67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3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在全球倡导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背景下,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既是SDGs的聚焦区域,更是世界各国落实SDGs的着力点。以“一带一路”沿线中亚五国首都城市区为例,面向SDGs设定发展情景和相应参数,采用Markov-FLUS模型模拟2030年自然发展、生态优先与经济优先情景下的城市发展格局,权衡SDGs与多情景城市格局演化规律,从空间视角协调城市的社会、生态与经济,提供城市发展的决策依据。结果表明:(1)2010—2015年来,研究区均出现建设用地总量增加、生态用地总量减少的现象。(2)未来情景模拟中均表现出由建设用地扩张引致的生态用地破碎化;生态优先情景有效抑制了建设用地扩张;经济优先情景下转化为裸地的土地有所减少,建设用地出现连片扩张。(3)未来城市发展应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将生态保护理念融入城市建设,实现国家政策推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实现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82.
王倩  刘苗苗  杨建勋  毕军 《中国环境科学》2021,41(11):5094-5103
基于2013~2019年江苏省115个监测站点的逐时臭氧观测数据和97个县级行政区的农作物年产量,利用AOT40的暴露响应关系,结合空间分析等方法,评估了臭氧污染导致的冬小麦和水稻两种农作物的产量损失.结果表明,2013~2019年,冬小麦和水稻的AOT40分别为(2.76~17.05)×10-6h和(0.15~31.69)×10-6,分别在2018年和2016年达到峰值.苏南地区水稻生长期的AOT40高值分布较多,苏北地区近3年两种农作物生长期的AOT40都有明显增势.2013~2019年,冬小麦年相对产量损失为17.7%~31.0%,年绝对产量损失达(1.94~3.75)×106t.年产量损失最高的地级市是盐城和徐州,损失最低的是南京和无锡.2013~2019年,水稻年相对产量损失为8.6%~15.6%,绝对产量损失为(3.03~6.04)×106t.年产量损失最高的地级市是盐城和淮安,损失最低的是无锡和常州.江苏省每年由于臭氧污染导致的农作物产量损失约相当于5000多万人一年的粮食消费量,臭氧污染对粮食生产安全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威胁,应当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控制臭氧污染,保证粮食生产稳定.  相似文献   
183.
利用差分光学吸收光谱技术,对北京市北郊的大气氨进行了近2个月的观测.结果显示,在秋冬季节,北京大气氨的浓度为(12.89±10.12)×10-9(part per billion),观测期间的小时浓度最大值为49.71×10-9.氨浓度的日变化呈现出白天低、夜晚高的特征,在早高峰时间,氨有明显的一个峰值浓度.另外,氨与NO2、CO、PM2.5和PM10之间相关性分别为0.845、0.824、0.821和0.598,明显高于春季,说明秋冬季北京大气氨受机动车排放影响明显.气象要素对氨 浓度明显影响,风速、气压和相对湿度与氨的关联性较高,相比而言,氨与气温关联性较低,说明秋冬季低温环境下,土壤排放、垃圾存储堆场和人体排泄物等排放对大气氨浓度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84.
气候变暖背景下安徽省冬小麦产量对气候要素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在分析安徽省近47 a(1961-2007年)来气候要素及冬小麦产量变化特征,确定产量突变点的基础上,采用相关分析,提取影响产量形成的气候因子,构建安徽省冬小麦气候产量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定量地估算了近47 a来气候要素变化对冬小麦产量的贡献率。结果表明:安徽省冬小麦生长季内的平均气温增暖趋势明显,降水量无明显变化趋势,但年际波动大,日照时数呈显著下降趋势。越冬期最高气温、返青期最低气温和灌浆期日照时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灌浆期降水量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近47 a来,气候要素变化对冬小麦产量存在微弱的负贡献,贡献率为-5.89%。冬小麦生长季内一定程度的暖干化条件有利于产量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5.
中国代际降水区域变化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气象中心160站点的夏季降水实际观察资料,对中国半个世纪的降水变化按年代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各地的代际降水量变化趋势进行了区域对比。结果发现,降水变化幅度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季风区,而非季风区的年代际降水相对稳定。在多数情况下,以四川为中心的区域的降水量变化与东北的北部一致,东南沿海与渤海湾沿岸区域一致。季风区降水量变化的区域差异,可能既受季风的年代际强弱变化的影响,又受微地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6.
居煇  李康  姜帅 《生态环境》2010,19(10):2376-2380
随着我国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再生水生产能力得到了明显地提高,实现再生水农业安全利用,将开辟农业用水新途径。以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为对象,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程度处理的再生水(二级再生水、三级再生水)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再生水灌溉能显著提高冬小麦的株高、叶面积、叶绿素含量,但开花前对光合作用的改善不显著。再生水灌溉处理的冬小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整体提高,尤其是越冬阶段,叶片SOD活性较对照处理提高了15%,抽穗后作用减弱,各处理间的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差异不明显。以再生水灌溉的盆栽小麦产量和对照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再生水灌溉可以实现正常的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187.
为探究开封市冬季大气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特征及来源,基于2021年12月至2022年1月开封市生态环境局(城区)在线监测站获取的大气VOCs组分数据,阐述其VOCs污染特征和二次有机气溶胶生成潜势(SOAP),利用PMF模型解析出VOCs的来源.结果表明,冬季开封市ρ(VOCs)平均值为(104.71±48.56)μg·m-3,其质量分数最高为烷烃(37.7%),其次为卤代烃(23.5%)、芳香烃(16.8%)、 OVOCs(12.6%)、烯烃(6.9%)和炔烃(2.6%).VOCs对SOA的贡献平均值为3.18μg·m-3,其中芳香烃贡献率高达83.8%,其次为烷烃(11.5%);开封市冬季VOCs的最大人为排放来源为溶剂使用(17.9%),其次为燃料燃烧(15.9%)、工业卤代烃排放(15.8%)、机动车排放(14.7%)、有机化学工业(14.5%)和LPG排放(13.3%);溶剂使用源对SOAP的贡献率达到32.2%,其次是机动车排放(22.8%)和工业卤代烃排放(18.9%).可见,降低溶剂使用、机动车排放和工业卤代烃排放的...  相似文献   
188.
秸秆粉碎还田与化肥配施对冬小麦棵间蒸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微型蒸渗仪测定了冬小麦农田的棵间蒸发量,分析了秸秆粉碎还田与化肥配施和常规施肥两种措施下不同品种冬小麦生育期棵间蒸发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秸秆粉碎还田与化肥配施对棵间蒸发有一定的影响,在各个生育期差异程度有所不同;两种肥料措施的逐日棵间蒸发量规律基本一致;秸秆粉碎还田与化肥配施对棵间蒸发的抑制效果明显,抑制蒸发率在8.02%~11.60%之间,可以使12 mm左右的土壤水分由无效耗水转化为作物蒸腾水;不同品种间的棵间蒸发量差异很小。  相似文献   
189.
随着森林生态系统的正向演替,植物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生产力以及土壤条件均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对菌根类型和多样性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探讨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对菌根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选择季风常绿阔叶林及其演替系列上的代表性森林生态系统为对象,对菌根化根系、菌根类型和菌根真菌孢子密度进行调查,并结合已有的群落信息和土壤养分状况,分析在森林演替过程中菌根资源的变化情况和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季风常绿阔叶林各演替阶段的森林生态系统中菌根化比例接近70%,但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的优势菌根类型存在明显的差异。处于演替初期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以丛枝菌根为主,占菌根总数的78%;演替中期的针阔叶混交林中的外生菌根占有绝对优势,占75%,是丛枝菌根的3倍;演替顶级的季风常绿阔叶林中的外生菌根和丛枝菌根的比例相当。马尾松林的菌根真菌孢子密度最高,每20 g风干土壤中的孢子数量高达2 925个,是针阔叶混交林的2.5倍,季风常绿阔叶林的2倍。演替系列上的森林生态系统的菌根类型的差异与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尤其是林下的灌木、草本层密度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同时也受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马尾松林具有较丰富的草本植物和较高的草本层密度,并且该森林的土壤相对贫瘠,这些条件都有利于丛枝菌根真菌侵染草本植物的根系形成丛枝菌根并产生大量孢子。针阔叶混交林中外生菌根的优势主要受该森林中外生菌根植物在群落组成上的绝对优势影响。季风常绿阔叶林的物种丰富,群落结构复杂,因此该森林呈现了两种类型菌根优势相当的现象。该文的结果表明,随着季风常绿阔叶林演替的进行,菌根资源在类型上会出现较大的分异,而这种变化受植物物种数量、群落结构的影响,与土壤养分状况存在一定的关系,并且不同演替阶段森林生态系统影响菌根组成的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0.
华北平原冬小麦季化肥氮去向及土壤氮库盈亏定量化探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提高华北平原冬小麦种植体系的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对环境的污染,本研究对前人的试验数据进行整理核算,分析肥料氮、作物氮和土壤氮三者之间的关系,探索冬小麦季化肥氮的去向及土壤氮库的盈亏情况.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冬小麦当季化肥氮的吸收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对土壤氮素的吸收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在秸秆50%还田和100%还田两种情况下,土壤氮库盈亏量与施氮量之间均呈线性极显著正相关,且土壤氮库达到平衡时的施氮量分别是 N 192和166 kg·hm-2;冬小麦对氮肥的吸收利用率推荐施氮远高于传统施氮,过量施氮不仅不会提高作物产量,还会降低氮肥利用率,增加土壤残留和损失;3种秸秆处理方式下的冬小麦氮肥各去向绝对量与施氮量(N 75~375 kg·hm-2)之间均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秸秆不还田条件下的地上部吸收率、秸秆吸收率和秸秆50%还田下的地上部吸收率及秸秆100%还田下的0~100 cm土壤残留率均与施氮量(N 75~375 kg·hm-2)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